
但其實,他倆之間的問題,一點都不比另外兩對少。劉爽身上的槽點,也一點都不比熱度最高的麥琳和楊子少。
在第7期加更版中,葛夕說出了一個埋在她心裡的隱痛:
她曾經懷過一個孩子,但劉爽說不要,她就把孩子打掉了
,之後,他們倆約好,做丁克一族,不生孩子。

雖說是兩人共同的決定,但葛夕始終無法釋懷,她還在小腹右側紋了一個寶寶圖案,紀念那個沒能來到人世的孩子。

更讓她傷心的,是劉爽的態度。
這段痛苦的記憶,成了劉爽寫段子
的“素材”,而且他有意無意地把責任推到葛夕身上,說是
因為葛夕不想要,所以至今沒生孩子
,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孩子的嚮往。
不明真相的粉絲看到後,紛紛為劉爽打抱不平,甚至還有人去
網暴葛夕,勸劉爽找個年輕的女孩生孩子。

代入一下葛夕的處境,很難不感到憤怒。
對女性來說,流產是身心的雙重摺磨,而且,明明雙方約好丁克,等上了年紀以後,男方卻開始後悔,甚至想讓女方獨自承擔後果。
現在,劉爽43歲,葛夕37歲,都已經過了最佳生育年齡。不同的是,在丁克這件事上,男方的後悔成本,是要明顯低於女方的。
丁克是一場豪賭,最終輸得最慘的,往往是女性。
01
和原配妻子約好丁克,轉頭和年輕女孩“光速生子”的例子,太多太多。
我這個資深吃瓜群眾,還是用娛樂圈的名人舉例吧。知名導演爾冬升,1999年和幼師羅曉文相戀,2008年註冊結婚。婚後,爾冬升表示不希望被家庭束縛,所以不打算生孩子,羅曉文同意了。

婚姻存續的9年間,羅曉文遵守約定,一直無兒無女。沒想到,2018年,61歲的爾冬升被曝已經與圈外女友生下一個女兒。
按照時間線推算,爾冬升極有可能是婚內出軌。
2017年離婚的時候,羅曉文已經48歲。爾冬升可以擁有自己的孩子,她卻不能了。

歌星譚詠麟,1974年與原配妻子楊潔薇相識,為了扶持譚詠麟的事業,楊潔薇辭掉高薪工作,專心做男友背後的女人。
1981年,戀愛長跑7年後,譚詠麟終於和楊潔薇在國外註冊結婚,但沒有對外公佈,處於“隱婚”狀態。

事業蒸蒸日上的譚詠麟,不願要孩子,和楊潔薇約定丁克,有傳聞說,楊潔薇曾數次懷孕,但都打掉了。
1995年,譚詠麟出軌年輕女粉絲朱詠婷,第二年就和她生了一個兒子。2006年,譚詠麟父親去世,他趁機將私生子帶回老家,在訃聞上公開了朱詠婷母子的存在。

自此,譚詠麟越來越多地和朱詠婷出雙入對,宛如幸福的一家三口,與楊潔薇的婚姻名存實亡。
2008年,心灰意冷的楊潔薇削髮為尼,半生青春隨水飄零。

還有
導演楊德昌
,與蔡琴結婚後,提出一個匪夷所思的要求——不發生關係,更不生孩子。
蔡琴同意了,在孤寂與落寞中度過了10年無性婚姻。

1995年,楊德昌突然對蔡琴說,
他愛上了一個比他小18歲的女人,
要求離婚,態度很堅決。
與蔡琴離婚後,楊德昌很快再婚,並生下了一子一女。曾經那個“柏拉圖式愛情”的口號,顯得無比諷刺。
沒有機會做媽媽,成了蔡琴一輩子的遺憾。

接受著輿論監督的公眾人物尚且如此,普通人中,這樣的事情就更多了。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
蔣女士和丈夫都從事金融行業,年輕時為了拼事業,兩人決定丁克。哪知到了蔣女士44歲時,丈夫卻突然後悔,對她說,
要麼生個孩子,要麼離婚。

不想放棄這段婚姻的蔣女士,只好忍著巨大的疼痛三次取卵,前兩次都沒取到,第三次終於取到了,但質量又不過關。
雪上加霜的是,經過檢查發現,蔣女士子宮裡長了一個6公分左右的肌瘤,醫生建議手術,手術後要等一年才能懷孕。
蔣女士陷入了兩難境地,繼續促排取卵,雌激素會刺激肌瘤快速生長;但如果做手術取掉肌瘤,她又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等。
每個故事,都浸透了女人的痛與淚。時過境遷後,男人兒女繞膝,女人傷痕累累。
決定丁克,或者放棄丁克,對男性來說,只是一句話的事,但對女性來說,卻面臨著沉重的代價。
02
一場不公平的賭局
丁克是個舶來詞,指的是那些“雙份收入,不要小孩”的家庭,夫妻雙方選擇丁克,有複雜的經濟和社會原因。
一個重要因素,是養娃成本太高。
前段時間,知名經濟學家梁建章牽頭,育媧人口釋出了《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報告指出,把一個孩子養育到17歲上大學,平均成本為53.8萬元,如果再算上大學四年間的花費,平均總成本高達68萬元。

除了經濟成本外,還有巨大的時間成本。
二孩家庭的母親,把兩個孩子養到18歲,會減少
10651小時
的閒暇時間。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可能有年輕人就會想了,這麼多錢和時間,我拿來自己吃喝玩樂不香嗎?
當然可以,問題是,人在不同階段,想法是會變的。此時堅定不移的想法,彼時可能就會動搖。
生育繁衍是刻在人類基因裡的本能,尤其是男性,從古至今,都有一種“綿延子嗣”“開枝散葉”的天性,與天性對抗,是一個艱難且充滿風險的過程。

堅決如康輝,和妻子堅持丁克了23年,也會在自傳《平均分》中,用滿是遺憾的筆觸,寫下這樣的話:
“十幾年了,媽媽已越來越少提及想抱孫子、孫女的事情,彷彿心有不甘,可又無力迴天,就這樣接受著我選擇丁克的事實。
可如果能重來,我想我一定會早早遂她的心願,讓她膝前多一個冰雪可愛的孫子,那也是她生命基因的復刻,會在未來她在或不在的日子裡、在這個世界裡留著她的或深或淺的印跡。”

男女雙方都有後悔丁克的可能性,然而,由於生理特質不同,後悔的成本大相徑庭。
女性到了35歲,生育能力就會斷崖式下降,即使懷孕也會被稱為“高齡產婦”,而到了大約50歲絕經之後,就幾乎失去了生育能力。
相比之下,男性的生育週期要長很多,五六十歲生孩子並不罕見,甚至七老八十了都還能生。
導演張紀中72歲生四胎女兒;鋼琴家劉詩昆81歲生女84歲生子,據說還要拼三胎;賭王何鴻燊78歲生下小女兒何超欣……

在一場不公平的賭局中,女人的籌碼,只有男人的良心。一旦良心靠不住,等待著女人的,就是滿盤皆輸。
03
孩子是給自己生的
人性經不起考驗,最關鍵的一點,是千萬不要把生育權交到男性手裡,生或者不生、生幾個,都要出於自己的意願。
因為丈夫不想要孩子,便壓抑自己做母親的渴望,甚至萬般不捨地墮胎;或者明明自己還沒做好當媽媽的準備,只是為了“捆住丈夫”而生娃,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母愛與父愛不同,在懷胎十月的過程中,母親就已經與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線,而父親則是在養育嬰兒一段時間後,才會逐漸煥發出愛與責任感。
成為父親前後,男性的生活狀態不會發生明顯改變;但成為母親之後,女性的生活卻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生理上的:分娩疼痛、腹直肌分離、身材走形、睡眠不足、脫髮、妊娠紋、衰老加速、子宮脫垂等。
二是社會層面的:育兒任務更多由女性承擔,導致女性更容易遭受就業歧視,求職困難,受困於家庭。

所以我一直不喜歡“催生”這個詞,生孩子不是出門買個菜那麼簡單,孩子生出來以後是塞不回去的,催容易,生容易,養不容易。
那些無法睡整覺的漫漫長夜,那種無論孩子多大依然操碎心的焦慮,那些被迫妥協與放棄的大事小事……只有媽媽才會懂。
只有明確“孩子是為自己生的”,女性才有足夠的勇氣去直面風險,去充分地接納新生命到來,無怨無悔地對自己、對孩子負責。
▼
我見過30多歲依然單身未婚,充分投資自己,活得熱烈精彩的女生;
也見過20出頭便早婚早育,生命中最美好的十年都在育兒,因為吃盡苦頭所以堅決不生二胎的媽媽;
不同的性格、閱歷、心境、經濟條件,會造就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無關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如果是遵從內心做出的選擇,不婚也好,結婚也好,丁克也好,生育也好,都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如同女性主義作家上野千鶴子說的:
只要自由自在地活著,怎麼樣都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