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季,一條炸裂資訊出現了。
說武漢大學建築班學生集體跑路,因為學校開通了轉專業綠色通道,所以大一的他們就都離開了。

原來四五十名學生,轉得只剩4個人,直接導致教課的老師都比聽課的學生多了。

為了在這份黑色幽默上加點諷刺,最後還說:
“我是個很陰暗的人,老是希望景建規大學老師失業也去體驗一下找工作的痛苦,省得天天PUA。”
同樣被調侃的還包括其他大學和單位。
招不滿人,崗位空缺,彷彿在說這下建築學要完了。

情況有這麼嚴峻嗎?
事實上,源頭的帖子沒有指名道姓說這是武漢大學的事。

只是他發筆記時用了“武漢市”的地理位置,但IP地址一度又是上海的。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建築班真只有4個人嗎?
我在網上查了查,沒聽說有轉專業綠色通道。
新聞裡倒是說武漢大學放開了轉專業限制,但那是從2024級新生開始。

而且,無論是土木工程建築學院裡的教授、副教授人數,或者建築學專業的情況,都和帖子裡說的某211大學不一樣。

那就基本可以斷定,這事跟武漢大學無關。

事是假的,但傳統土建類專業如今真不吃香了。
985高校湖南大學擁有全國前十的土木工程專業,2022年土木工程學院轉出98人,無1人轉入,遙遙領先於其他學院。

轉出去的學生,主要去了這些學院。

過了一年,情況有所好轉,據說終於有2人轉入土木院。
但與此同時,106人轉出。

這種巨大的轉入轉出差距,在其他名校裡不是新鮮事。
西安交大公佈了2025年畢業生源資訊,本科的土木工程明年有3人畢業。
網友非常疑惑,專業排名一度不錯,怎麼說也不至於招生只招3人吧。

雖然不知道究竟多少人轉專業了,但曾經的金牌專業不再輝煌已成既定事實。怎麼辦呢?
顯而易見,就要討好考生。
一個辦法就是降分招生。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蘭州大學和山東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在河南這個高考大省的招生不像往常一樣容易了。
同濟大學也不能例外,在山東的錄取位次下跌了400多。
這條瘋狂下降的折線圖,已經說明曾經的中國土木建築第一高校如何向慘淡的招生現實低頭。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在招生總量未變的情況下,錄取考生的位次下跌了近5000個位次。
爭議最多的一幕發生在了廣州大學身上。
廣州大學普通物理類204專業組(規劃建築與土木工程組)的最低錄取分數降到了453分。這都比學IT,學大資料的低了100多分。

當時剛剛從專科升到本科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物理類招生最低分都是555分。
看完這一分數差異,很多人抱怨:學建築不如去技校學。
但憤怒於事無補,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討好學生呢?
辦法也有,就是縮短學制。
大連理工建築學5年變4年,就是為了打破5年本科+3年研究生這種長耗時的培養方式。
畢竟高校圈裡的老師教出來的東西,也常常跟現實脫節,那不如早一點放手學生去直面專案。

還有其他方法嗎?
有,就是歡迎文科生。
華中科技大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建築學專業的大門向文科生敞開。

這並不是想專業融合、學術共進,而是真沒啥好辦法了。
因為過去十年,這所學院的本科應屆生人數下降了26%,未來還不知道會怎麼樣。

這時候,一所大學給出了參照。
他們直接把學院裡建築兩字刪了,理由是招生招不來人了。

那就沒學費,那老師的工資更成問題了。
這時候第四個辦法呼之欲出:分流老師。
讓他們去其他學院其他專業裡憑本事吃飯。
我們知道,學生越來越少,老師不得不走的過程,跟學生和老師都沒啥特別大的關係,他們只是身在其中,參與了程序,然後承受代價。
但也許有一天,想通這些問題時,他們會對一個經典理論感受最深:
你坐在上升的電梯,躺平或者引體向上都不影響你獲得發展的紅利;
但你坐在下降的電梯,不好意思,電梯的電費都得你付。

為什麼大家都不報土木和建築了?
說起來理由有千萬個。
但對於學生而言,答案不過一句話——太不把我們當人了。
一般來說,985學生在設計院瘋狂007,喜提月薪兩三千,加年底績效。

但這是以前,考慮到現在的行情,一些設計院能每個月給發底薪都算不錯了,有沒有績效全靠天意。
現實的殘酷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導致有的勞務派遣招工待遇一降再降,要求一高再高:
工資3500+績效,985/211優先,要求5年以上設計經驗,最後參加考試。

當網友還在吐槽這是結構性壓榨時,院裡老人已經對新人說大家都這麼來的,然後拍拍肩膀告訴你:
看看別人,廣州有的公司找學生,最高月薪600元,包吃包住,就知足吧。

(土木工程和建築學是不同的專業類別)
如果這是行業發展前期倒也還好,一開始吃吃苦,後來大家一起享福。
但這不是上升期,而是可怕的著陸期。
一個學校的畢業統計資料顯示: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落實就業率,無論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是理工科裡墊底的。

慘淡成這樣,很多人不相信這種圖表的真實性。
然而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牛馬”的悲歡各有各的悲劇。
三聯生活週刊報道了墜樓者金輝的案例。
整個行業從上升期迅疾轉入低潮,他身上有幾十多個專案,越加班公司給他的工資越低,為啥。
因為很多專案都是恒大的,回不了款。公司沒錢,那就只好委屈打工人了。

文章分析了背後的原因:關鍵在於建築行業不平等薪酬制度和超長工作時間,並沒有帶來很好的回報。
文章沒有直言的是,金輝這樣任勞任怨的打工人還有很多,他們前仆後繼湧入這個在走下坡路的行業。
人數有多少很難說清,但他們怎麼生活已經有一個參考答案了:
“(有的職員)每個月都是靠花唄、借唄、微粒貸,借錢生活,等發獎金的時候,再把錢還了。”

翻譯一下,差不多就是付費打工。

有的人想不開,有的人看得開。
知乎上相關話題火了後,有人提供了麻辣建築師案例。

抖音上這位博主的畫風非常直擊男性痛點,性感都快溢位螢幕了。
她擁有粉絲60萬,說自己是設計院的建築高工,40歲。

大家看了表示很爽,一致稱讚大長腿好看,可高工職稱不是那麼好拿的。
為了證明自己沒說謊,她在螢幕前開了直播,講了講建築知識。

誰能想到知識還可以透過大長腿的形式傳播啊。
所以有人告訴她多多益善,大家也來理解這是時代的眼淚,不怪你:
“與其到了三四十再艱難轉型擦邊主播,青春肯定沒有了,紅利也不知道能吃幾年,我還不如趁著年輕貌美直接進入主播賽道。 別看不起人家,有的大學女生做女主播,四年下來幾十萬輕輕鬆鬆,畢業就有第一桶金。”
金輝和麻辣建築師的個人結局代表了行業的不同方面,但行業總是要向前看的,哪怕一個不是那麼春天的前方。
現在很多地方的房子賣不出去,房屋新開工面積過去三年都是同比在降。

很多地方也不再開展大規模基建,這些方面都意味著許多建築師和土木工程從業人員沒有用武之地了。

也許一個人從稚嫩到成熟只需要十年。但一個學科從轉專業大熱變為高考冷門調劑往往不用十年。
這時候入行的年輕人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然後陷入沉思:
我學的是不是跟現實脫節;
我的行業是不是已經過氣了;
為什麼歐美的建築師待遇那麼好。
而且我明明那麼努力,最後徒勞無功,是不該努力,還是選錯了什麼?

你什麼都沒有錯,只是時代發生了不經過當事人同意的變化,導致自己的人生之路不得不有新邏輯:
考研的價效比不如考公了;考冷門文科甚至不如早點去幹自媒體;

吐槽歸吐槽。
這些可能都比不上在合適時候進入合適行業,然後賺到第一桶金。

但這種運氣不是誰都有的。
寄希望於如此機遇,不如多想想怎麼努力以便不吃大虧。
如果你不知道這些技巧也沒關係,跳過花裡胡哨的志願填報廣告,去貼吧看看土木人的“初心”:
“那些勸別人跑路的,是不是自己吃不了這個苦就想著別人也吃不了苦?”

–END-


關鍵詞
專業
土木
大學
大學
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