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家,我總算斷了變賣宅基地的念頭!

作者:江月
來源:大碗樓市
全文3281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1
過去幾年,一直有個大逆不道的想法。
賣掉老家的宅基地,衝向大城市。
這個念頭,始於少年人初次踏入大城市,見識到城市燈火璀璨和流光溢彩後的一聲感嘆:要是能住在這兒能有多好!
這個念頭,始於少年人站在樓宇之間仰頭望向那比肩雲端的天際線後,深感自己的渺小,於是感嘆:要是能在這兒,有個家就好了!
當你想要做一件事,你一定會為它找一萬種理由。
幾年的城市生活,讓江月我這個農村娃增長了不少見識,也更加堅定了賣掉老家宅基地的想法。
因為當時的我,無比信奉一句話:
搭上城市發展的列車。
跟大家講一個故事吧。
大約在十幾二十年前,我村子裡有一戶人家外出務工。
辛勤多年攢了不少錢的夫婦,歸鄉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宅基地上的房子推倒重建。以當年的眼光看,他家重建的房子是村子最大最闊氣的房子之一。
二十年後的今天,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房子,而我也知道到了那戶人家外出打工的目的地。
深圳。
這樣的故事其實發生在每一個村子,那時候一批又一批的村裡人衝向了大城市,吃到了城市發展的紅利,但不斷地又有一批人提前下了車,重回故土。
他們在和小輩們講完當年的故事時,總會感慨一句:要是當年能在那買套房子就好了!
這又讓我想到了另一句話: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於是,
過去的幾年裡,“搭上城市發展的列車”和“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兩句話時刻在我的耳邊吹風,時刻讓我惦念著家裡的那塊宅基地。
對……
那時候的我,只有一個目標:
把農村的磚頭,搬到城市裡去。
儘管一塊上百方的宅基地加上地皮上的房子,只能換到大城市裡10個平方的臥室。
可是,
這不就是搭上城市發展列車的車票嘛!
值得!
那時候的我,看著依舊堅持在村子裡修建房子的村友們,暗自撇嘴:
懂什麼叫“資產置換”不?
好吧……
時至今日,我願意為年輕的狂言致以最誠摯的道歉,手動給自己兩耳刮子。
我可真的是太天真了。
想來大家都以為:
這兩年房價跌得厲害,總算讓江月見識到了社會的殘酷了吧。
錯!
這並不是擊垮我的原因。
從資產置換的角度來看,大城市的資產更保值更有潛力,依舊是我奮鬥的目標。
真正讓我改變的是,
近一年以來,我見識到了一個拍馬也趕不及的改善市場。
看這一年的杭州,瘋狂地供應低密地塊。
供應端,除了疊墅、洋房,排屋也越來越多了。
有錢人主打一個追求極致的產品改善。
一千多萬買臨平的疊墅、一千多萬買下沙的排屋、三四千萬盯住了蕭山的排屋……
彷彿,增值保值都不重要了。
這一年,他們就追求這樣的改善產品。
更大的空間;
獨門獨戶的私密性;
有天有地;
最好,能種個菜
…….
過年回家的這些天,重新迴歸老家宅基地生活的我,
越看這些字眼越眼熟!
在這一刻,我終於意識到了宅基地的價值。
拋開位置不講,更大的空間、獨門獨戶、有天有地,這不就是我曾經、現在所擁有過的宅基地生活。此刻,大城市的頂級改善和老家農村的宅基地,呈現了驚人的相似性!
如果,
把宅基地賣了,我可就真的回不去了。
2
如果要賦予終極改善一個定義,那應該是“自由”二字。
恰好現在大多數朋友都“癱”在老家的宅基地上過大年,正好,我們來細數一下宅基地擁有的自由。
一、空間自由。
初到大城市的年輕人,會住到一個怎樣的房子?
大概是合租的單間,要是能夠有個獨立衛生間就稱得上“改善”二字。
這樣的房間住起來就有一個特點。
悶!
那不僅僅是空氣不流通帶來的氣短,更因為空間的狹小逼仄帶來的壓抑。
房間裡待久了總想著出門透口氣。
本以為等到攢了家底,住上了自己的三居室,一切都會好起來。
可誰知,依舊不痛快。
平日裡總想著下樓轉轉,或者出小區走走。
後來,我總是想明白了,
所謂的“空間自由”不僅是房子的面積越大越好,更需要“有天有地”的生活空間。
自幼在宅基地的孩子,是“披著星戴著月”長大的。
他們躺在躺椅上就能對著天空數星星,他們挽起袖子就能爬上樹,他們天生就被刻入了與這片天地親密接觸的基因。
即便成年後生活在了高層住宅中,他們也依舊更需要“有天有地”的生活。
二、陽光自由。
一聲執著於曬太陽的國人,沒有人不需要陽光自由的房子。
但是!
我可以告訴你:高層住宅的陽光,與宅基地相比少得可憐。
以我個人的居住體驗而言,
一天24小時,高層住宅大概也就能夠個幾個小時的充足陽光,而且這幾個小時的陽光量相當分散——
早上在朝南的臥室、然後在朝東西側的臥室,然後是客廳旁的陽臺。
換句話說,
你想曬個日光浴,得隔幾分鐘就挪個位置。
宅基地我就不用多說了吧?
拿一張躺椅扔在院子裡,一整天的太陽都是你的。
三、種菜自由。
這裡,我放兩張圖對比一下即可。
第一張圖,我在杭州家裡的陽臺上添置的微型種植箱,偶爾可以種點蔥啥的,方便做菜。
第二張圖,是老家的菜園子。
父母也不是專業的菜農,就是平日閒暇之餘瞎搞搞,但有了這片菜園子,蔬菜基本自給自足,不用去菜市場買菜。
有時候,我媽還總想給我寄些菜。
我義正言辭地拒絕了。因為我嚴重懷疑她在嘲笑我的微型種植箱。
四、運動自由。
如果你是在超級I人,嚴重社恐,在大城市想鍛鍊鍛鍊身體也不容易。
健身房怕推銷,馬路夜跑怕路人,小區園區裡鍛鍊怕鄰居……最好的選擇,就是買臺跑步機。
而在老家的宅基地就不一樣了。
先說個簡單的,跑樓梯。
兩趟下來,足夠讓你大喘氣。
有人說,小區的消防樓梯也能跑。
但你想,平日裡就沒什麼人的消防樓梯,又那麼昏暗,要是突然遇到個陌生人,你慌不慌?
再說個需要費些錢的,買個乒乓球桌子。
有空約上朋友在家裡打個乒乓球,不比在跑步機上鍛鍊有趣多了。
其實吧,關於宅基地的自由還有很多。
比如曬被子自由、家庭聚餐自由、麻將娛樂自由……一些在城市裡看上去較為“奢侈”的生活方式,在宅基地上就很容易被實現。
一旦你賣掉自己的宅基地,那麼你將失去生活上的許多種選擇。
3
宅基地,是一切的開始。
我想,每個人關於自己人生的記憶大概都是從故土的那塊宅基地開始。
回顧我關於宅基地的初始記憶,印象深刻的事情非常多。
其中,既有艱苦的,也有快樂的。
比如,下雨時,家裡總得多備幾個臉盤。
農村老式的平房,總避免不了這樣的問題。
每逢雨季,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
比如,兒童時期,時常與老鼠為伴。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半夜被老鼠驚醒。
它蹲立在我的枕邊,藉著月光,只見它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
再比如,院子裡的那口井。
炎炎夏日時,把西瓜投入井裡冰鎮,最是涼爽可口。
後來,隨著生活改善,父母向著親戚借了錢,總算蓋起了新房。
大概是因為過怕了之前的日子,我們一家三口在二樓還沒封頂時,便住進新家。
於是,直擊我靈魂的人生記憶出現了。
那是一個狂風驟雨的夜晚。
因為怕鋼筋水泥砂子這些用材被大雨淋溼,父親便拿了防水塑膠布準備做些防護措施。
沒過多久,我忽然聽到窗外的狂風的呼嘯聲中,夾雜著母親的一聲驚呼:“天!”
緊接著,母親就拉著父親的胳膊走入房間。我見一臉寫滿了驚恐和擔憂的母親,趕忙走下床,拉近一看:
父親的一處頭髮透出了暗紅色,他的手上滿是鮮血!
母親說,大風吹落了牆上的磚頭,恰好砸在了父親的腦袋上!
聽罷,我連忙讓母親帶父親去醫院,表示自己一個人在家中能照顧好自己。
不料,父親語氣平穩地說了一句:“你們都待在這兒。”說完,便拿起雨衣,獨自一人騎上了電瓶車。
隨後,他的身影以及車燈那最後一抹光被黑夜和暴雨吞沒。
那時的我才明白:哦,原來男人是這樣的。
……
於我而言,用臉盤接雨水的雨季、枕頭的老鼠、夏日裡冰涼的西瓜、雨夜中堅強的父親……這些都是承載在宅基地的美好回憶。
等我的成年以後,有了自己對人生的規劃,想買房想置業,我又恍然大悟:
宅基地,是父母輩的基業。
從老式的漏水的破平房,到三四層樓的混凝土新房,他們搬了磚、扛了土、攪過水泥、挖過地基、設計了電路、穿了電線,這一切都是父母用汗水攢下來的基業。
宅基地對他們而言,大概就是一整個人生吧。
他們所有奮鬥的心血全都凝聚在這塊宅基地上,然後又在此培養我長大,將我託舉到了大城市。
這些道理,我一開始是不懂的,直至這些年經歷得多了,才懂得了幾分。
所以,
從資產的角度的來看,哪怕宅基地分文不值了,也很難讓我割捨。
畢竟,老家的宅基地,才是我永遠的底色。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