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印巴衝突

眾所周知,美國在世界各地擁有很多盟友,這是其連續打贏二戰和冷戰的結果。那中國的盟友是誰呢?嚴格意義來說應該是巴基斯坦。
建國初期,中國和巴基斯坦關係較為冷淡,畢竟兩國在意識形
態上存在分歧。中巴關係之所以走近,根本原因在於共同面臨來自印度的威脅。印度竊取我國藏南地區,並抱有統一南亞大陸的野心。如果不是我國干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或許早就被印度吞併了。
當然有些人可能認為朝鮮才是中國真正的盟友,理由是《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仍處於生效期,朝鮮是中國唯一願意提供軍事保障的國家。然而條約並不是判斷盟友與否的標準,因為條約只能反映過去,並不代表當下。
比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於1950年,那個時期中國和蘇聯處於蜜月期,雙方有意願結為同盟。然而到了6070年代,儘管這份條約名義上存續,中蘇之間卻已劍拔弩張,多次爆發衝突。再比如北約是冷戰時期的產物,其很多條款主要針對蘇俄。特朗普上臺後,其有意推動“聯俄抗中”的外交戰略,美國逐漸將北約視為負擔。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於1961年,那個時期我國大部分重工業部署在東北,因此把朝鮮當作國土防禦的延伸。如今來看,一方面我國經濟重心轉向東南沿海,另一方面朝鮮擁核並不符合我國利益,朝鮮並不可靠,很難被當作盟友。
那什麼是判定盟友的標準呢?不能只看怎麼說,更要看怎麼做。在某種程度上,武器採購比條約更能檢驗兩國關係。對於A國和B國而言,如果B國大部分武器採購自A國,且A國賦予B國軍售最惠國待遇,那麼A國和B國大機率是盟友關係。
對任何國家來說,武器採購優先考慮外交問題,其次才考慮軍事問題。古代諸侯國結盟,為防止對方背盟,需互相派遣王室成員充當人質。一旦兩國爆發戰爭,人質可能會被處死。然而“質子外交”的可靠度並不高,因為儲君往往有多個人選。戰國時期嬴異人曾被當作人質送往趙國,但這並沒有妨礙秦國發動長平之戰的決心。
相比質子外交,武器採購更能反映一國的外交立場。假如B國大部分武器從A國採購,這意味著B國把開戰主動權交到A國手中,一旦B國在外交上違背A國的意願,其彈藥和後勤補給隨時有可能被切斷。
“飛魚”導彈擊沉“謝菲爾德”驅逐艦:
舉個例子,馬島戰爭時期阿根廷使用法國生產的“飛魚”導彈擊沉了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然而在英國的抗議下,法國停止向阿根廷交付剩餘的“飛魚”導彈,使阿根廷空軍未能擴大戰果,最終輸掉了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主力部隊採用美械,由於1946年馬歇爾對國府實施軍事禁運,美械師戰鬥力急劇下滑。
印度和巴基斯坦進口武器來源佔比:
冷戰時期,蘇聯支援印度,美國偏袒巴基斯坦,所以印度傾向購買蘇制武器(比如米格-29),巴基斯坦傾向購買美製武器(比如F-16)。近十年來,隨著 “印太戰略”出臺,美國改為拉攏印度以制衡中國,淡化了與巴基斯坦的關係。在此背景下,印度逐漸增加採購西方武器的佔比,巴基斯坦則大量換裝中式武器。截至當下,巴基斯坦70%的武器來源於中國,相當於把國防都押在中國身上。
作為互信,中國給與巴基斯坦軍售最惠國待遇,巴方能以成本價從中國獲取最先進的出口型武器,包括殲-10CEPL15E等,否則以巴基斯坦的財力根本無法維持現代化軍隊。如果說冷戰早期我國的盟友是蘇聯,那麼當下我國的盟友就是巴基斯坦。
作為對比,美國的核心盟友是以色列,美國不僅向以色列出售F-35戰機,還為其提供核武器。以色列也大量採購美式武器,這使其外交政策受美國左右。拜登時期美國一度切斷彈藥供應,迫使以色列在加沙問題上作出讓步。日韓和沙特雖然也向美國採購武器,但價格卻高昂得多,多出的溢價屬於“保護費”。最喜歡當冤大頭的是臺灣島,其從美國採購的F-16V單價超過1億美元,都快趕上F-35的採購價了。
9000年代俄羅斯雖然向中國出口武器,但彼時俄羅斯真正的盟友是印度。因為印度才是俄羅斯最核心的軍售客戶,俄羅斯出售給印度的“蘇-30MKI”戰機比出售給中國的“蘇-30MKK”戰機更先進,前者裝配了相控陣雷達和向量發動機。俄烏戰爭以來,俄羅斯的盟友變成了朝鮮,這不僅是因為雙方簽訂了軍事同盟協議,也是因為俄羅斯願意向朝鮮提供壓箱底的導彈技術,以換取朝鮮出兵烏克蘭,兩國形成外交捆綁。
在某種意義上,中巴是盟友關係,中俄則是合作關係,朝鮮既是中國的地緣屏障,也是中國的戰略包袱。美國多次利用朝鮮破壞東北亞區域合作程序,2010年日本親華派首相鳩山由紀夫嘗試推進中日韓自貿協定,然而這一時期朝韓爆發“天安艦事件”,好不容易緩和的中日韓關係變得嚴峻起來。
基於政治因素,歐盟內部喜歡聯合研發武器,這意味著沒有哪個成員國能單獨發動戰爭,只能在集體框架下宣戰。比如“颱風”戰鬥機,由英、德、意、西聯合研製,需要這四個國家同時提供零件。如果任何一個國家斷供,短期內這款戰機就無法生產。
在某種程度上,武器進口來源可以判斷一國外交風向。19世紀下半葉中國和日本開展軍備競賽,由於中法在越南問題上存在矛盾,法國扶持日本作為遠東代理人,並向其提供“三景艦”和苦味酸。德國則與法國存在地緣矛盾,出於平衡,德國向中國出售定遠、鎮遠等鐵甲艦。英國為了制衡沙俄,同時向中日出售軍艦。
近幾年來,中東產油國在繼續採購美國武器的同時,也積極購買中國武器,這反映其試圖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的動機。美械訂單和中械訂單的佔比,可作為觀察小國外交站位的參考。
早在印巴空戰之前,中械武器就因物美價廉聞名於世。在戰鬥機領域,中美更強調航電系統,俄羅斯更注重機動性。實戰證明航電+空空導彈才是決定空戰勝負的關鍵手,巴方單憑“梟龍”就能壓制印度的“蘇-30MKI”。後者猶如身披重甲、手持長矛的中世紀騎士,擁有恐怖的近身戰鬥能力;前者雖然身形瘦弱,卻裝備了狙擊步槍,根本不會給俄式戰機狗斗的機會。
作為平衡,印度高價從法國引進“陣風”戰機,論紙面資料,陣風並不遜色於殲-10C。後者屬於空優戰機,擁有更遠的探測距離;前者則更強調多用途性,擁有更高的載彈量。殲-10C掛載的PL-15使用雙脈衝發動機,具備二次加速能力,配備了氮化鎵雷達,能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下作戰。陣風掛載的流星導彈採用衝壓發動機,不需要氧化劑,雖然射程較長,但啟動速度較慢。
然而現代空戰並不是一對一單挑,而是體系作戰。在中國的幫助下,巴基斯坦構建了以ZDK-03預警機、紅旗-9B等為核心的立體防空系統,當預警機偵測到敵機時,可以將座標傳輸給前線的殲-10C,使其在雷達不開機的情況下發射導彈,並實現“AB導”,待敵機有所察覺時,早已進入PL-15不可逃逸區。
印度雖然擁有從以色列進口的“費爾康”預警機,但與法國的“陣風”戰機和俄羅斯的“S-400”防空導彈資料鏈並不相容,很難實現體系作戰。過去十年,印度在武器進口方面實施多元化策略,以反映其“不結盟政策”。然而隨著“陣風”神話破滅,未來印度可能會積極採購美製武器,試圖靠F-35來平衡殲-20。整個印太地區形成中巴、美印日、俄朝三足鼎立的趨勢,這也是特朗普希望拉攏俄朝的原因。
按照特朗普的規劃,美國試圖與中國脫鉤,但並不希望中國的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因為東南亞國家傾向於在中美之間騎牆,拒絕充當反華炮灰。特朗普更希望高階產業迴流美國,低端產業遷移至印度,畢竟印度與中國是敵對關係,印度崛起符合美國利益。這也是為什麼萬斯訪印後莫迪要主動挑起印巴衝突的原因,更多是為了給美國交投名狀。特朗普1.0時期印度也幹過類似的事情,分別是2017年洞朗衝突和2020年加勒萬河谷衝突。
中印之間的地緣矛盾不可調和,未來收復臺灣的過程中,我國大機率要面臨兩線作戰的處境,東面迎戰美日聯軍,西面對抗印度。因此現階段如果能利用巴基斯坦削弱印度那是再好不過,最理想的情況是中國出武器、中東產油國出錢,在南亞複製烏克蘭模式,把印度拖入持久戰,破壞其承接中國製造業的圖謀。
南亞大陸語言分佈:

長期來看,應嘗試從內部瓦解印度的國族認同。印度的軟肋在於缺乏主體民族,只能靠宗教來維繫國家統一,這也是為什麼莫迪要挑起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衝突的原因。這就好比曾經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由於主體民族佔比較低,只能依靠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維繫凝聚力。伴隨工業革命帶來的世俗化,奧匈帝國的斯拉夫人和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人紛紛要求獨立,進而導致帝國瓦解。沙俄垮臺後,東正教失去紐帶作用,蘇聯為了維護統一,用階級敘事代替了民族敘事。然而伴隨蘇聯晚期西方化改革,東歐掀起民族主義運動,導致蘇聯陷入解體。相比之下,中國的社會和經濟轉型較為順利,市場經濟和民族復興並不矛盾。
印度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僅佔總人口45%,蘇聯晚期俄族佔比為50%,當下美國歐裔白人佔比為60%。更重要的是,印度一直未能完成國族構建,因為這往往需要戰火洗禮。抗日戰爭雖然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但在外部壓力面前,中華民族這一概念被全體國民接受。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一半國民親俄,另一半國民親歐,然而俄烏戰爭的爆發卻成為推動烏克蘭民族認同的契機。澤連斯基說俄語長大,曾被當作親俄派,如今卻成為反俄派象徵。
印度自建國以來從未遭遇過重大外來侵略,在聯邦制+選舉制的結構下新德里政權很難讓南方各邦接受印地語。這使印度面臨悖論:如果推行工業化+世俗化,會加劇南方沿海地區與內陸農村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差異,帶來解體風險;如果繼續沿用印度教教義,其種姓制度又不利於培養高素質的國民,其人口紅利無法轉換為人才紅利。
印人黨選擇宗教化+工業化的路線,這導致印度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也愈發撕裂。為壓制地方分離主義,印度熱衷炒作“中國威脅論”,把內部矛盾轉化為印度民族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並期待與我國爆發小規模衝突,以激發其國族認同。我國不可落入它的圈套,要麼就扶持巴基斯坦當代理人,避免親自下場,以拖待變。要麼就傾國力與其決戰,打垮新德里剝削政權,在印度半島推行民族自決。今當取之,不遺後世之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