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被測出了底牌

近期的一次討論中,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林民旺教授提到了印度在俄烏談判中的角色和立場。
林教授認為,隨著Trump對盟友及夥伴採取的“越頂外交”,不僅讓歐洲產生普遍的焦慮情緒,印度也是五味雜陳。
簡單來說,過去幾年裡印度十分享受“中俄VS美歐”框架下那種左右逢源、兩邊受拉攏的狀態,猶記得莫迪一邊參加G7峰會,一邊參加金磚峰會,成為國際外交場合的大忙人。
然而隨著烏克蘭問題被淡化,美、中、俄大國協調的多極世界初露端倪,而這個版本的“多極世界”正是印度一直以來最擔心的結果。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各方圍繞俄烏戰爭的激烈博弈下,印度的戰略底牌已經被測試了出來,新德里不僅暴露了對中國的敵意,也暴露了對俄羅斯的真實戰略意圖。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印度過去幾年的表現,總體來說傾向性是很明顯的,即以中印關係、俄印關係為籌碼向西方要價,具體行為包括挑起中印邊境衝突,多次參加歐美針對俄羅斯的外交場合並與澤連斯基會晤,甚至透過向歐洲出口彈藥等方式間接支援烏克蘭。
雖然印度也在貿易、制裁等方面拒絕了西方要求,但這對於被克里姆林宮寄予厚望的俄印關係來說顯然是不夠的。
總而言之,新德里的一切行為莫斯科都看在眼裡,只不過在拜登時期巨大的壓力下睜隻眼閉隻眼罷了。
那麼印度在美國那裡是不是撈到了什麼重大好處呢?
其實也沒有。
2023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對美國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期間莫迪幾乎享受了丘吉爾當年的殊榮,在國會發表演說時收穫掌聲達79次,其中15次全體起立。
訪問結束時,美印雙方還發表了一份聯合宣告,其內容之詳細,用詞之華麗,引來各方高度關注。
宣告中將美國與印度的關係稱為“21世紀決定性的關係”,宣稱“人類事業沒有任何角落不受美印這兩個偉大國家之間跨越海洋直至星空的夥伴關係的影響”。
雙邊合作方面,《美印聯合宣告》一口氣羅列了58條,包括技術、防務、清潔能源、戰略框架、經濟合作機制、貿易、醫療、簽證等一系列領域。
不過最終落地的只有印度採購MQ-9B“死神”無人機和波音客機、美光科技到印度投資建立一個半導體組裝生產企業,以及當時最受關注的通用電氣幫助印度斯坦航空本地化生產F-414發動機——美軍F/A-18EF戰機同款。
印度有三個主要戰略目標:其一是阻止中國成為亞洲的主導力量,其二是在南亞地區擁有絕對霸權,其三是印度洋主導權。拜登作為外交履歷深厚的老政客,對印度的這三點心思瞭如指掌,很懂得針對性“下藥”。
一眨眼兩年過去,白宮也換了主人,美印關係似乎呈現出“高開低走”“口惠而實不至”的態勢。
技術領域,通用電氣的確向印度轉移了用於“光輝”戰鬥機的F-414發動機技術,但未分享相關技術的核心程式碼。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曾花費大價錢向法國採購“陣風”戰機,當時法方也承諾做技術轉移,結果最關鍵的發動機、雷達等核心技術同樣沒有給。
防務領域,印度曾希望美國履行承諾,於2036年歸還迪戈加西亞基地給模里西斯(印度一直是模里西斯收回查戈斯群島主權的背後支援力量),怎料希望落空,美方將迪戈加西亞軍事基地的租期一舉延長99年。
迪戈加西亞是印度洋上的關島,長期讓印度海軍如鯁在喉。
至於說清潔能源、經濟合作機制、貿易、簽證等事務,Trump政府早就把上屆的政策做了180度大轉彎,關稅大棒正高高舉起,更別說合作了。
林民旺教授還提到了十分關鍵的一點——2024年8月孟加拉國局勢驟變。
出逃的女總理》哈西娜是莫迪在南亞僅次於不丹的鐵桿盟友,她的突然倒臺打了印度一個措手不及,不僅讓新德里多年的戰略投資打水漂,還使得孟加拉新政府出現“反印”傾向。
而扳倒哈西娜的一個重要外部力量,就是美國。
哈西娜本人曾明確表示,“如果我交出聖馬丁島的主權,讓美國控制孟加拉灣,我本可以繼續執政。”該言論經印度《經濟時報》《今日印度》報道,引發軒然大波,這等同於哈西娜指認是美國策動了推翻她的運動。
某種意義上講,過去幾年是印度外交的一次“戰略性嘗試”,新德里以高度機會主義的心態,希望藉著烏克蘭危機引發的陣營對抗局面,以“制衡中國”“削弱俄印關係”為籌碼向西方索要好處。
具體一點說,印度最希望獲得印度洋控制權以及來自歐美的產業技術轉移
而拜登政府為了拉攏印度制衡中國,同時不使其跟俄羅斯走太近,對莫迪許以一系列空頭支票,並用邀請參加各種峰會等務虛的方式來“捧”印度,儘可能滿足其虛榮心。
有觀點認為,過去幾年美國曾向印度暗示未來會把精力聚焦於亞太和歐洲,把印度洋事務交給印度主導,這讓莫迪政府異常興奮。
可背地裡美國根本不信任印度,擔心“養虎為患”,處處對新德里留一手。
2022至2024年,莫迪連續三年受邀出席G7峰會(此前只參加過一次),這一過程中,他漸漸意識到印度很難觸及西方核心議程,且美國的承諾口惠實不至,印度洋控制權和西方先進技術轉移都是八字沒一撇的事。
說來好笑,歐美自己還要搞產業再振興呢,哪有什麼東西再轉移給印度呢?
到了2024年下半年,莫迪政府才姍姍來遲般意識到被欺騙,於是又透過訪俄、緩和邊境局勢等方式修復同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
2020年9月,一支印度軍隊在與中國接壤的公路上駛向拉達克的列城。2020至2023年間中印邊境局勢十分緊張,直到2024年10月喀山金磚峰會領導人會晤後才重回正軌。
隨著Trump上臺,拜登的承諾全部煙消雲散,新德里幻想中的美國撤出印度洋顯得異常遙遠。
相較於拜登“重亞太、重歐洲、輕中東”的戰略思路,Trump受以色列影響,對中東事務頗為上心,美軍中央司令部地位明顯回升——這跟印度的預期南轅北轍。
產業轉移就更別想了,Trump怎麼可能允許美國企業大舉投資印度呢?不施加高額關稅就已經算恩情浩蕩。
至於說拜登任內風光一時的“四方安全對話”(幾乎是印度最重要的國際外交場合,相當於美日澳陪著印度開會),也面臨著巨大變數。
其實“四方安全對話”在2021年之前只是個部長級交流平臺,關注度不高,是拜登把它提高到了領導人峰會的級別。
假如Trump懶得參會/辦會,派魯比奧或萬斯去意思一下,那麼“四方安全對話”的意義將大幅度降低,甚至名存實亡。
這一本賬算下來,印度前幾年犧牲與中國、俄羅斯關係究竟換來了些啥呢?
不僅如此,2024年以來印度在鄰國外交中也遭遇了系統性挫敗——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先後出現“反印度政黨”獲勝的現象。
莫迪團隊不知道有沒有認真做一下反思總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