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紀有話說:
春節走親戚,除了忍受煙味,也要承受短影片公放的聲音,我裝作沒聽到七大姑八大姨偶爾的關心,默默地刷著微博、豆瓣、即刻,按時間線瀏覽我關注的博主們發了什麼動態。
來源 | APPSO(ID:appsolution)

按時間線刷資訊,




與其對資訊走馬觀花,
同時,我也存在一個疑問,放下電子產品,告別資訊流,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是否就能過得千姿百態了?
很多時候,可能恰恰相反,是現實的壓力太大,可以交流的人太少,所以才會覺得線上是一個更容易找到快樂的渠道。
謀生已經足夠讓身心疲憊和麻木,基於興趣的演算法推薦、按時間線排列的資訊流、幾分鐘的電影解說,是短頻的強刺激,是壓力的解藥。

但與此同時,它們並不直接解決問題,反而可能降低感受力,因為這些資訊往往是「不勞而獲」的,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時間。節省下的時間,又被拿來重新整理更多的轉瞬即忘的資訊。如此不斷地迴圈。
或許,當注意力被允許走馬觀花,我們反而應該主動慢下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式是,主動尋找我們喜歡的事物。
我喜歡看歷史,2024 年讀過的其中一本書,是《漫長的餘生》。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一個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但這位宮女或許不能算是主角,更像是串聯時間節點的局外人。
作者落筆更重的仍然是時代,講的是有權勢的人如何爭權奪利,但其中也有很多邊緣人的故事,比丘尼的身份可以讓地位不高的女性獲得某種程度的自由,新寡的公主不接受再嫁的安排留下「志不願」的記載。
因為不瞭解相關歷史,所以讀得有些吃力,但這是主動接受資訊的一次美好體驗,告訴我們,在漫長的、不能被個人左右的歷史裡,人的命運和聲音始終是重要的。

DeepSeek 的部分回答
當我和 DeepSeek 討論我的閱讀習慣,問它有沒有什麼理論支援,它告訴我,喜歡閱讀歷史,是存在主義哲學的體現,我尋找的不是答案,而是千萬種可能,這可能是推薦演算法沒法做到的事情。
它還教了我一個理論,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學」。列維納斯認為,真正的存在不是封閉的自我實現,而是向「他者」敞開責任。
演算法將世界簡化為「與我相關」的資料流,用個性化推送消滅「他者性」,但閱讀歷史,意味著主動迎接「他者」,五百年前的農民、戰場上的小兵、宮廷中的詩人,他們的生命不可被演算法歸類,卻構成了我們理解「何以為人」的鏡子。
和從轉瞬即逝的新鮮事物得到的快感不同,從更加完整和細膩的故事裡,我收穫的是情感的觸動、人生的經驗、生命的活力,感受到命運被時代左右的普通人,以自由的意志對抗某種必然性。

除了消費,還要創造
作為一個編輯和作者,最幸福的事情之一是,除了書籍之外,為人處世的經驗,也能從和受訪者的交談中得來。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生成式 AI 已經成了不能忽視的技術力量,它們從人類知識的巨大集合中學習,在它們面前,人類意識到了自己的渺小。
2024 年,我體驗了很多的 AI 產品,影片、圖片、音樂、搜尋……但具體地寫成文章,往往有種說明書般的無趣。
我常用的一個套路是,把某個 AI 產品更新的功能,套在最新的熱點裡,比如,為了體現豆包文生圖可以直出中文字,我使用了當時很火的《再見愛人》燻雞梗。

同時,我也會盡量地用上一些流行語,「自己嚇自己」「XXX 是這樣的」「太好了是 XX」「拼盡全力也無法戰勝」……
誠然,作為一個媒體的編輯,我應該抓住共識,透過大多數人愛看的內容,解釋新興的事物。但我仍然會覺得有些失落。
演算法告訴我,鋪天蓋地的討論帖告訴我,這些例子大家可能會喜歡。但僅僅作為我個人,我希望和熱點保持距離,只是以內容本身,抓住他人的目光。
然而,內容本身往往並不夠精彩,很多時候,我只是在重複官方的口舌,零散地體驗可能好用的功能,附上少量的批評和獨立思考。
於我自己的標準而言,這些並非真正的創作,因為裡面幾乎沒有我的在場,沒有我獨特的生命經驗,和別人的稿子相比,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但有人可以做到,真正地用新的技術創造出完整的作品。2024 年,我專訪了不少 AI 創作者,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相同的篤定。創作只是一個結果,他們通往創作的路程,有更漫長的前因。
開發 AI 原生遊戲的美術生,從小就喜歡和遊戲 NPC、蘋果語音助手 Siri 聊天,大學時候開始設計聊天機器人,然後把論文做成遊戲。喜歡黑色電影的遊戲行業程式設計師,自己花了 3 個月時間,用 AI 做出了一部根植於故鄉背景的黑色犯罪動畫。
對於 AI 取代人類之類的大命題,沒有人能給出完整的預測,有的人甚至沒有興趣解答,但他們都清楚,怎麼堅持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能因為選題才體驗 AI 的我,彷彿生活在粗糙的、不斷更新的現在進行時,而他們擁有一個更加完整的時空,從自己的生命體驗裡,生髮出創作的衝動。
我體會到一種刻舟求劍的滋味。過度關注此時此刻,反而會被不停留的時間所裹挾,度過一天和度過一年,可能沒有什麼區別。
新的技術產生新的可能,但這種可能,需要透過更細膩的人類創作變得具象。我和 DeepSeek 的討論,也導向了相似的結論——創造而非消費,人才能避免被異化。

DeepSeek 的部分回答
所謂的控制資訊流、把握注意力,不僅僅是靠攝入優質的資訊,更重要的是,產出更多優質的、遵從個人經驗的創造。正如納瓦爾所說,「成為一名創造者,你就不必擔心工作、職業和 AI」。
我不知道這句話裡存在多少樂觀的成分,但我相信「僅僅站著凝視海水是無法穿越大海的」。
當 AI 能夠分秒誕生出普遍意義上的好的創作,機器和人工之間不再有清晰的界限,人類的自制力、人類的創造,漸漸就變成了一種面向自己的、唯心的修行。從資訊的碎片裡掙脫出來,對生活和周邊有更多的關懷,不盲從外界的喧鬧,讓我們內在的動力推動我們前行,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發出一些發自內心的、不完美但與眾不同的聲音。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APPSO」(ID:appsolution),這是一個讓你手機更好用的專業媒體,歡迎點選下方卡片進行關注。頭圖及封面圖來源於“ivy”。
溫馨提示:雖然我們每天都有推送,但最近有讀者表示因平臺推送規則調整,有時候看不到我們的文章~
歡迎大家進入公眾號頁面,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點亮⭐️,收藏我們的公眾號,新鮮內容第一時間奉上!
*文章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