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蒂爾,美國造王者

摘要
他不僅把從0到1應用到商業投資上,也應用到了政治投資上;特朗普沒人支援時,他上;特朗普被眾星捧月時,他撤。他是誰?
作者 | 尹平平
特朗普就職儀式上,身邊環繞了一眾矽谷科技大佬,不光是現在和他形影不離(或者更應該說是“揮之不去”?)、彷彿影子總統一樣的埃隆·馬斯克,還有Meta的CEO扎克伯格,Amazon的CEO貝索斯,Google的CEO皮查伊……這情形讓人難免產生一種感覺:時至2024,處於加州深藍陣營的科技大鱷們終於倒戈,看清民主黨的真相,集體轉投共和黨的懷抱。

出席特朗普就職典禮的矽谷科技大佬們,圖源來自AP

實際上,這趨勢早在特朗普首次參選的2016年甚至更早,就初露矛頭。
特朗普不是到2024年競選才有馬斯克這樣的科技界金主爸爸力挺,2016年就有。那次的金主爸爸是PayPal的創始人、同時也是矽谷最著名的投資人之一彼得·蒂爾。
彼得·蒂爾是特朗普來自科技界的最早政治投資人。在特朗普還是政治小白,被自認為思想自由先進的矽谷精英群嘲時,彼得·蒂爾就挺身而出,傾囊相助。

彼得蒂爾在 2016 年共和黨大會上演講,圖源來自 Quartz

而這一次特朗普競選並當選的全過程中,彼得·蒂爾卻淡出了:不出錢,也不露臉。
這並不意味著,彼得·蒂爾不再支援特朗普,甚至轉向民主黨了。
正相反,彼得·蒂爾解釋說:是因為他看清如今的民主黨徹底失去大眾民心,無論他贊助與否,共和黨都會穩贏,再加上有那麼多自己的同類項們蜂擁而至力捧特朗普,足夠了,有他沒他都無所謂。
彼得·蒂爾就是這麼一個人:沒人做的時候,他做;大家都做的時候,他撤。這可能才是他成為矽谷最成功投資人背後的真正原因。
也許你覺得彼得·蒂爾的名字聽著有點陌生。但他的作品絕對是你耳熟能詳的——不是他的投資作品,PayPal什麼的;而是他出的書:《從0到1》。
想起來了吧。那本火遍大江南北,所有機場火車站書店都必備的的成功學經典暢銷書。彼得·蒂爾就是它的作者之一。
原來,這個男人不僅把從0到1應用到商業投資上,也應用到了政治投資上:特朗普沒人支援時,他上;特朗普被眾星捧月時,他撤。從0到1,他幹;從1到100,他閃身離開。
如果你關注科技投資界,那你對彼得·蒂爾的成就八成已經瞭如指掌,但也許你對他在政治上的分析和展望並不熟悉。今天,咱們就換個角度,重新認識這個投資大佬。透過他在政治上的投入和佈局,看看此刻讓人摸不清頭腦的華盛頓,接下來或許可能走向何方。
政治“出櫃”
彼得·蒂爾出自一個福音派基督教家庭,卻是個同性戀。而相對於性別取向的叛逆,彼得·蒂爾政治上的“出櫃”,顯得加更驚世駭俗。

青年時期的彼得·蒂爾,圖源來自紐約雜誌

2016年,彼得·蒂爾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講,公開支援特朗普,併為其捐款125萬美元。
這在當時矽谷普遍反對特朗普、支援希拉里的風潮下,顯得那麼格格不入。那時,矽谷精英們不僅認為支援特朗普是錯的,而且認為那是邪惡的。因此,彼得·蒂爾對特朗普的背書,在矽谷看來,豈止是離經叛道,簡直是助紂為虐。
性別取向上的“出櫃”,可能會讓人失去家人和朋友;而政治取向上的“出櫃”,則讓彼得·蒂爾彷彿失去了更多。
那時,彼得·蒂爾還是FaceBook董事會的一員。在他的政治“出櫃”後,大量FaceBook員工對他進行了集體聲討,要求將他從董事會除名,認為他的政治理念嚴重違背公司的價值觀。最後還是扎克伯格出面阻攔,才保住了彼得·蒂爾在董事會的席位。然而,受此影響,彼得·蒂爾還是在2022年主動離開,告別了FaceBook董事會。
實際上,彼得·蒂爾不僅離開了FaceBook,也離開了矽谷。由於大量矽谷精英對他的“助紂為虐”嗤之以鼻,不再願意與他合作,彼得·蒂爾也開始主動遠離矽谷,甚至徹底搬家到了位於南加州的洛杉磯。
絕不回頭
為支援特朗普而搞得眾叛親離的彼得·蒂爾,即使在特朗普敗選拜登的過去四年,也從沒後悔過自己的政治判斷。但如果說他是在堅定支援特朗普,那又是言過其實了。他真正支援的是:有人能出面改變民主黨統治下美國的僵直現狀。
和特朗普的忠實信徒們有所不同,彼得·蒂爾從不覺得“讓美國再次強大”的MAGA口號極具野心。正相反,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空前悲觀的呼喊。因為MAGA的前提是承認美國已經不再強大。彼得·蒂爾認可的是MAGA口號背後的這份實事求是。
在他看來,美國正在走向衰落,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與早期矽谷相比,還是與此刻的中國相比,美國的科技創新都顯得停滯不前,大型科技公司壟斷市場,壓制競爭,阻礙創新。與此同時,社會階層固化,中產階級萎縮。外交上,美國也顯得軟弱無力,導致國際地位下降,甚至面臨國家安全上的多重挑戰。彼得·蒂爾對MAGA的支援,源於他對美國現狀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深深擔憂。
彼得·蒂爾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很多出自民主黨推行的具有“均富”色彩的意識形態,導致精英階層受到蠱惑,脫離現實,忽視普通民眾的訴求,從而加劇了社會分裂。
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亂管。他批評民主黨的政策過度干預市場,扼殺企業活力,阻礙經濟發展。而且這種過度監管不僅限於市場,還蔓延到了言論。
彼得·蒂爾在一次與前紐約時報記者芭裡·薇絲的訪談中提到:他感覺近些年來與主流意見相左的言論受到嚴重的壓制。無論政界、商界還是學界,大家表面上彷彿百花齊放,實際上發出的都是類似的聲音,因為生怕違反政治正確。很多人甚至私下都不敢交流自己真正的想法,這讓彼得·蒂爾感到痛心。
而民主黨最令彼得·蒂爾深惡痛絕的地方,莫過於沉迷身份政治。彼得·蒂爾作為性少數群體的一員、移民二代,按理說身份政治的標籤也可以渾身貼滿。可是,他卻極恨身份政治,認為那是製造美國社會分裂的根源之一,也誤導人們忽視真正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在這些背景下,畢業於斯坦福的彼得·蒂爾對現行的美國精英教育也產生極大的質疑。他甚至開設了一筆獎學金,支援精英學生從名校退學,自學探索美國社會真正需要的學問。彼得·蒂爾對現行美國的不滿,由此可見。

彼得·蒂爾近期在劍橋大學的演講因抗議行為中斷

淡出江湖
即使如此,時至2024,當特朗普再次重返競選舞臺,彼得·蒂爾並沒有再次支援他——既沒出錢,也沒出力。
他也沒有支援其他人。尼基·黑利、德桑蒂斯……誰也沒入他的眼。這次競選,他徹底淡出政治江湖。
這背後當然有他從0到1那一以貫之的投資邏輯,也不乏其他。
2016年,彼得·蒂爾支援特朗普時,只確信特朗普必定會帶來改變,給職業政治家壟斷的華盛頓帶來新風。可是,特朗普執政的四年,以及此後四年接連上演的一齣出鬧劇,雖然確實給整個美國都帶來了大不同,也打破了不少陳規,但領教過他作為總統依舊張揚的性格、出挑的言論、朝令夕改的作派,彼得·蒂爾明白,特朗普距離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美國政治領袖,相去甚遠。

彼得·蒂爾離開特朗普大廈,圖源來自POLITICO

即使如此,在彼得·蒂爾這裡,華盛頓是絕不能交還給民主黨的,這條紅線不能突破。
此前,無論左右,很多人都堅信:2024的總統選舉如果讓對方攻克,那將會成為美國民主制度的終點。也正因此,兩黨及其支持者都打著愛國的旗號,拼命要拿下這局,認為自己這邊才能真正帶領美國走出黑暗,讓美國人接著相信未來。
馬斯克就說過類似的話。彼得·蒂爾還就此專門去找馬斯克就此聊了聊:我說埃隆兄弟啊,情況到底有沒有這麼糟糕?
聊了沒多久,兩個科技大佬就達成共識:有。只有共和黨執政,美國才可能有明天。
路在何方?
在彼得·蒂爾眼中,突圍解決美國種種困境的抓手,就在中西部鐵鏽帶——什麼時候中西部鐵鏽帶老工業區的老百姓恢復了此前的安逸中產生活,才標誌著什麼時候美國有希望恢復往日的榮光。
因此,2024美國總統選舉的角鬥場上,雖然即使在觀眾席中,你都找不到彼得·蒂爾的身影,但是場上卻依然有彼得·蒂爾下注並親手培植起來的門徒:
在2016年投資特朗普時,彼得·蒂爾同時還投資了一大筆,給一個暢銷書作家,先助推他當上俄亥俄州的聯邦參議員,在2024又發揮影響力送他到艾森豪威爾辦公,成為華盛頓最耀眼的政治新星。這個人,就是如今的美國副總統JD萬斯。
彼得·蒂爾說他很難具體解釋清楚自己對萬斯的好感——下注在他身上,除了被他的文筆和口才吸引以外,更多憑藉的是投資人的感覺。

彼得·蒂爾和JD萬斯圖源來自:The Onion

當然,這種感覺不可能是空穴來風。萬斯出自中西部鐵鏽帶,他對那裡真切的感情和冷靜的剖析,是將鐵鏽帶作為美國興衰風向標的彼得·蒂爾為他下注的重要依據。
另外,就像率領一堆25歲以下的年輕人組建DOGE整頓聯邦政府官僚主義的馬斯克一樣,彼得·蒂爾更寄望於年輕人。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說:2016年給特朗普投票的好多人都已經死了,或者,也活不到2028年。接下來的世界,屬於此刻的年輕人。
不少人評價說彼得·蒂爾具有政治野心,猜測他會親自下場競選公職。跟他聊聊就知道,其實未必。臭名昭著的政治秀場,對在科技上和商業上都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彼得·蒂爾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實在令人存疑。
所謂政治,說到底,無非是一個國家治理的觀念和方法。彼得·蒂爾也好,埃隆·馬斯克也好,本質上還是商人資本家,他們對於政治的參與,無非是偶爾玩票。當然,他們真金白銀的投入是不摻假的。不過,他們重金投注的,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政治角色,而是自己理想中的美國未來。
許多瞭解彼得·蒂爾的人會說,他本人也沒法明確說清楚自己想要的美國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但肯定不是過去四年那樣的。可難道就是現在這樣的嗎?
特朗普勝選後沒幾天,彼得·蒂爾在接受採訪時,就明確表示:雖然擊敗民主黨讓他鬆口氣,但是特朗普明顯往獨裁的方向一路狂奔,也令他擔憂。想必這也是他與特朗普刻意保持距離的原因之一。
特朗普上臺後,協馬斯克在華盛頓一通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具體化了彼得·蒂爾的擔憂。在特朗普支持者們拍手稱快的同時,“憲政危機”成為民主黨和多數主流媒體近來最愛掛在嘴邊的話題。
可是,國情、民情、國際形勢、內憂外患都在瞬息萬變。訂立於兩百多年前的美國憲法,真的是絕對正確又神聖不可動搖的嗎?美式民主是美國光榮與夢想的基礎,卻也有相應的代價和副作用。比如,三權分立在制衡的同時,必然會帶來左右互搏的低效。疫後的世界,縱觀全球,包括不少老牌民主國家,都在集體大幅右轉,迴歸保守。其中很多也是民選的結果,而不都是職業政客的操盤。這種大背景下,2024美國大選前後的變化,依舊令你感到意外嗎?
比起一潭死水,有變化不是壞事,當然到底該怎麼變是有講究的。美國總統背後向來是有大資本支援操控的,馬斯克和彼得·蒂爾都不是第一人。只不過多數人更願意像彼得·蒂爾那樣躲在幕後,而不是像馬斯克那樣大剌剌扛著兒子闖進白宮。而美國未來真正的走向,是民主還是共和,抑或是成為“老大帝國”,多少也在這些人從0到1的算計之中。
參考資料:
《The Contrarian: Peter Thiel and Silicon Valley's Pursuit of Power》
《Peter Thiel helped build big tech. Now he wants to tear it all down.》
《Peter Thiel is taking a break from democracy》
《The Republicans Have a Peter Thiel Problem》
《The Black Box of Peter Thiel』s Beliefs》
《Some of Silicon Valley』s Most Prominent Investors Are Turning Against Biden》
《Why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Is Suing Apple and Investigating Big Grocers》
《Marc Andreessen Eats Washington》
《Bitcoin as Politics: Distributed Right-Wing Extremism》
《Peter Thiel on the Triumph of the Counter-Elites》
《Inside the powerful Peter Thiel network that anointed JD Vance》
綠庭集團是一家活躍於中美市場的投資管理公司,聚焦於資產的價值再造,三十年的成長和歷練,締造了獨有的價值和優勢。近年來公司在原不動產、不良資產業務基礎上,關注生命健康領域的發展機遇。
官網:www. greencourtgroup.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