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藍字,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今天是3月8日國際婦女節,
我們想要分享3位勇敢、自由、堅定的女性,
她們突破了主流社會對女性的成見,
在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上,積蓄力量、鼓舞他人。
周睿穿著自己的設計
服裝設計師周睿邀請不同身材的素人來走秀
94年的服裝設計師周睿,
曾因先鋒、前衛的作品引起很大的爭議。
蔡依林、歐陽娜娜、劉詩詩等
明星藝人都穿過周睿的設計。
她的設計不是一味強調顯瘦和塑形,
“不是隻有瘦的人穿才好看,
肚子上有小肉肉又怎麼樣。”
她希望能鼓勵女性擺脫對於身體的恥感。

一格帶著網兜去買水果
95後女生蘇一格,
從大學時開始踐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至今已有7年。
從普通的服飾、傢俱、植物,
到更私密的餐具、肥皂、口紅、浴巾,
只要能想到的東西,一格都會優先買二手的。
相比過去極致追求“零浪費”,苦行僧式的環保,
她更願意在愛自己的前提下愛地球——
這被她稱作“環保享樂主義”。

石銘在上海UFC精英訓練中心,留下自己的簽名拳套
她現在為繼張偉麗、閆曉楠、王聰之後的第四位UFC的現役女性運動員
來自雲南昆明的青年醫生石銘,
靠業餘時間的訓練,拿下了UFC的女子草量級冠軍,
成為中國第四位簽約UFC的現役女性運動員。
和八角籠中兇猛強悍的表現不同,
生活裡的石銘性格溫吞內斂、容易害羞。
學醫給了她一種慈悲、寬闊的心態:
“比起出拳,我更看重收拳”,
她最驕傲的,不是自己的連勝戰績和冠軍身份,
而是“在訓練中,我一次都沒有傷到過對方。”
自述:周睿、一格、石銘
編輯:馬詩韻、金璐、韓嘉琪

2019年,我在紐約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在參與了兩季紐約時裝週後,決定回國在上海時裝週做國內的第一場秀,這對於當時國內的觀眾而言,是一次非常大膽的表達。
我邀請了不同身材的男孩女孩來走秀,都是素人模特,有些甚至是我的朋友。我不喜歡那些瘦得很病態的模特,我更傾向於找有一點肌肉、有力量感、或有個性特點的人。我自己都不到1米6,如果全都是高挑纖瘦的視覺,我說服不了我自己。
我試圖傳遞一個積極的訊號,我想倡導一種更健康、更獨立的生活方式。

回國後的第一場秀

在巴黎邀請朋友來走秀
當年那場秀後,我收到了大量的評論,有欣賞的,也有質疑的。網上的爭議特別多,留言區不少人直接就說“你既然要表達色情,為什麼還給TA穿衣服?”或者說“很陰間”。
我覺得挺莫名其妙的,因為我從來都不是在表達色情。我想要表達的是對自己身體的認同感,我在傳達一種堅定、自信、勇敢的態度。

春夏,Numero雜誌

左:蔡依林,紅秀雜誌的封面故事
右:歐陽娜娜,明日之子的節目錄制
這種針織面料是我讀書時自己開發出來的花型,採用高彈的紗線織成,像是緊貼肌膚的蕾絲,塑造出一種脆弱的張力。對我而言,人就像是容器,服裝以某種形式包裹著身體,因為身體的不同使衣服呈現和勾勒出不同的形狀,是很迷人的。

2025年最新系列

如今周睿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穿
不管是我還是身邊的朋友,都容易萌發對身體的恥感,這是不自覺的,別人帶給你的一種無形的壓力。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一直挺有身材焦慮的。小時候我很少穿短裙,因為那時的我不接受自己的腿粗。這些年,我逐漸更接納了自己,我現在挑選衣服,沒有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了。穿上展露身材的衣服,即使肚子上有小肉肉,又怎麼樣?

周睿形容親密關係就像她使用的面料,脆弱又很堅強

左:童年的周睿;右:周睿和媽媽
我是湖南衡陽人,今年30歲了。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畫畫,想要走藝術這條路,做些不一樣的事情,我對未來充滿期待,不想要過一眼看得到頭的人生。
清華美院畢業之後,我去了紐約的帕森斯設計學院,繼續學習服裝設計。不知不覺,我關注到自己在學習期間做的好幾個系列都是和女性相關的。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和女性的關係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童年的時候,我爸出差很多,家裡常是我媽、我姐和我三個人。我們仨的關係是細膩和敏感的,時而緊密時而疏遠,當然會有矛盾和爭吵,但一直牽連著彼此。而研究生的階段,我在紐約,和他們隔著12個小時的時差,聯絡少了很多,迫使我開始思考和家人的親密關係。

2018年帕森斯的畢業秀引起了大量關注
畢業系列,我以女性的親密關係為靈感。這些作品訴說著一種藕斷絲連的模糊狀態,脆弱但堅韌。當時我媽和我姐都飛來紐約看我的畢業大秀,當時很感動。記得模特一走出來我就哭了,這個主題是有關於她們的,她們在場見證了這個時刻,我就有種很釋然的感覺。

周睿和蔡烈超合作的落地燈,彷彿給燈穿上了緊身衣
三年前我開始做生活方式系列,和身體類似,彈力面料在器物上被拉扯的形態很有趣,它很生動,很打動我。
性感就是一種狀態,是你散發的一種魅力。我的設計確實是性感的,但它不是隻表達了性感。
有人覺得我的衣服是第二層皮膚,我覺得它像是一種柔軟的盔甲,未必能像硬殼一樣保護你,反而會顯現你的一些“缺陷”,但正是這種“不同”,是表達你的可貴之處。
我找不到什麼理由去買新的東西,只要能買到的東西,我都會嘗試去買二手的。
家裡的傢俱、書櫃裡的書、架子上的各種杯子,大多都是我二手淘來的,用不到了也會再賣掉。可能很多人不太能接受,一些化妝品我也會買二手的,比如口紅,其實刮掉表層之後消消毒,對我來說也還好。


媽媽年輕時的毛衣,拆掉墊肩後依然很時尚;朋友用邊角料做的拼接裙
我的衣服全部都是二手的,很難會撞衫,價格也很便宜,並且我每次再賣三手的時候,損失的錢非常少。
我之前買的二手沙發不到100塊錢,二手的傢俱很乾淨,也不像新的一樣需要自己安裝、需要散味。
我的植物也都是同城二手的,它們早就經過了這個城市氣候條件的驗證,會更好養活,養不活的植物它肯定活不到出手的時候。

一格和男友都吃素,他們大多時候在家做飯,既省錢又健康。包括偶爾和朋友去喝一杯,吃甜品、喝咖啡等,每個月在飲食上的開銷不超過2000元

左:可重複使用的卸妝布
右:洗臉皂背後插上了一個啤酒瓶蓋
環保它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運動一樣,你在這個傾向裡有各種維度的事情可以做,有貴的也有便宜的。
用可以重複使用的物品來代替一次性用品,很多時候是更經濟划算的。一次性化妝棉我會用可以重複使用的卸妝布來替代。很多皂盒是塑膠的,我一般會在肥皂背面插上一個用過的啤酒瓶蓋,放在水池邊,這樣它就可以立在那兒,同時也可以保持乾燥。
我從很早以前就用月經杯,很多年就只用那一個東西就可以了,還可以解決月經貧困的問題。

從農場訂的蔬菜沒有包裝,一般會裸著或用紙袋、保鮮盒裝好放進冰箱
我吃的主要的蔬菜都是從農場訂,除了類似豆芽這種東西它會有塑膠包裝,其他玉米、蘿蔔、綠葉菜這些都是沒有包裝的。農場裡這些當季的、沒有防腐劑、沒有過度包裝的可持續的食物,就是會更健康更好吃的,也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食物。

左:在加拿大的二手市場淘貨
右:在加拿大讀書時的家
我小的時候父母其實都挺環保的,他們本身就是很有資源意識的人。他們不會在澡堂裡浪費水,也不會在超市接受用不到的贈品。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起來,去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對我來說好像是一個很天然的習慣、一件自然發生的事情。
我在國外讀書的時候,加拿大是一個離自然特別近的地方,你面前的風景就好像屏保背景一樣,這時候你就更能觀察到垃圾是怎麼進入自然裡的,看到翻倒的垃圾箱,我就能想象到紀錄片裡看到的那些小動物受到傷害的畫面是怎麼產生的,以及自己不環保的行為跟自然有著什麼樣的關聯。

在養雞場調研
這兩年我更關注的是可持續議題下面的農場動物福利問題。所以開始去各地出差跑不同的農場,調研農場動物的生存狀況,並把它們做成影片內容,可以給大家看到在不同的養殖方式之下,農場動物是如何生活的。
比如之前我去過一個福利養雞場,他們的雞實行嚴格的散養,而傳統籠養系統裡的雞,往往沒有辦法伸展翅膀,而且為了避免牠們互啄,牠們會被斷喙。
做農場動物的內容,讓大家支援到更好的養殖動物的方式,讓這些動物的生活條件更好,其實反過來也可以讓人吃到更安全的動物產品。我最近寫的指令碼是關於為什麼要關心魚的,也會去一個海鮮養殖場調研水產動物的福利問題。

一格畫的畫,畫上是母雞和自己,她在流血,而母雞在排卵,左邊是母雞和女性的生殖系統
我決定吃純素的那一天,在一家農場參觀,正好我在月經的第一天,所以當時我非常地不耐煩,我就跟著一個雞走,突然走神了,回過神來之後,發現草裡面有一顆蛋,我就把它撿起來,結果那是一個很熱的蛋,很明顯是母雞剛剛下的蛋。我和母雞都是女性,我們其實應該很能感同身受,我突然想到,上一次我手裡握著一個很熱的蛋,是從我的鍋裡剛煮熟的時候。
當時我寫了一個小詩:“月經第一天/我/帶著痛經/而她/在排卵/我撿到她溫熱的卵/熱度來自它身體/而不是我加熱的鍋”。
一般來說,到兩歲左右的時候,等蛋雞沒有了經濟價值,她們就會被殺掉,這讓我覺得很不舒服,後來就沒有再吃雞蛋了。

一格最近一次去獻血
最開始我父母也不太能接受我吃素,覺得對身體不好。我就去大的醫院裡面做了一個詳細抽血體檢,向他們證明我現在的營養狀況非常好,甚至比我以前吃肉的時候還好。

自帶網兜買水果
環保本身作為一種每天都要踐行的生活方式,它如果令你痛苦,是沒有辦法堅持下去的。
所以我現在一般會說環保享樂主義,它是建立在享樂前提下的,對我和對環境都是好的,是一個幸福美滿的狀態,而不是苦行僧式的。
我也沒有把所有環保的事情全部都做到,所以我也不會去責怪別人不夠環保。我不會那麼想要改變別人,而是讓對話自然地發生。我透過追求環保把生活過得很幸福很健康,那麼就會自然吸引一部分人加入進來嘗試。我很認同One health的理念,我們的健康、動物的健康、環境的健康是一體的。

自帶餐具,在高鐵上吃泡麵
我認為最完美的工作就是讓我感到有意義,又有意思的。讓自己充盈的同時,給其他生命帶來一些好的改變。這樣就挺好的,有錢可以去上瑜伽課,有時間給自己做飯,有健康富餘的血可以捐獻,我覺得這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在黑龍江出生,很小的時候就到了雲南,在雲南長大。我小時候就很靦腆,成長過程裡也從來沒有叛逆過。我以前比較像男生,因為大二之前我一直都是短頭髮,我平時又不說話,可能就是走女廁所都會被別人叫出去那樣的。
我大學讀的是中醫專業,現在是內科醫生。在醫院的壓力太大,我就用運動來舒緩一下自己,從緊張的臨床工作裡面脫離出來;格鬥比賽太累的話,我就會去做一些腦力工作,休息自己。


石銘和巴格教練(左)
從小的時候,我就開始接觸各種各樣的競技體育。大概13歲,我開始練跆拳道,後來練過散打、拳擊、泰拳這些站立的格鬥專案,但那個時候我的成績並不是很突出。我一直把這些運動當作愛好,因為這些運動賽事能讓我這樣的年輕人到世界各地去旅遊。
2017年,我遇到了現在的教練,巴格老師,我的綜合格鬥成績開始突飛猛進。巴格是伊朗人,現在是雲南大學的金融系教授。他的背景是擒鎖式摔跤,他之前是兩次的伊朗國家冠軍。我看到他的比賽,重新整理了我對綜合格鬥的認識。巴格經常在第一回合的幾分鐘之內就能把對方終結,自己可能一拳都沒有被打到。原來綜合格鬥不用一直和對方互毆,而且是有很多技術含量的。
其實我身體的一些條件,可能就是普通女大學生的水平,但我的耐力會稍微好一些,因為雲南的海拔大概是2000米左右,對耐力和體能的訓練都有幫助。我不是一個天賦型的選手,這也是我能長期做一件事的原因,可能很多聰明的天賦型選手,他們會更容易放棄。

2020年一年裡,石銘贏下了12個MMA冠軍
綜合格鬥它需要的技術特別多,所以能讓我用更少的力量和更輕的體重去擊敗對手,如果對方的力量、體能比我大的話,我可以慢慢地壓制她,消耗她,最後再降服她。
練習了擒鎖式摔跤之後,我才開始接觸綜合格鬥的專業訓練,我的成績也慢慢地變好。那個時候,我一個星期只練三節課,一節課兩個多小時,但是已經能贏下我們國家的一些專業選手,他們可能一天就要練6~8個小時。
我之前學的跆拳道、散打、自由搏擊等站立技術,可能所有的動作加起來就十幾個,但是摔跤這樣的地面技術,動作有上萬個。巴格老師他會幫我分類教學,目前為止,我可能掌握了40%左右的摔跤位置以及技術。

我21歲才開始練摔跤,肌肉記憶可能還是差一些。我就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到現在記了十幾個本子了,就像是學醫,一邊記、一邊學。
比賽的時候,我好像從來沒有憤怒的感覺。綜合格鬥是非常需要智力的一個體育專案,跟下圍棋一樣,像一個智力遊戲,她出一步我出一步,我會覺得是在比誰的技術好,而不是比誰更憤怒。

我的爺爺奶奶都是中醫,小的時候他們就教我認識中藥、抓中藥。有時候,他們做一些外科處理的時候,我都會看著,家人可能就會誇我“這個小孩真適合學醫,見到這麼血腥的場景都不害怕”。我就有一點點覺得自己是學醫的料,所以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直接填了醫學。
對於攻擊,醫學沒有給我太大的幫助,反而是幫助我怎麼收拳頭,怎麼不要傷害對方。在訓練的時候,我沒有一次傷到過對方,也沒有一次插到過對方的眼睛。
相比別的選手,我可能考慮得太多:傷害她?不要傷害她?我就會在兩個方面跳來跳去,做動作可能就會有一些猶豫。之前有幾場比賽,就是因為我太仁慈,犯了一些錯誤。

精英之路的那場比賽,我是很矛盾的。我把對手擊倒之後,其實就開心了一秒鐘。等我回過頭看到她的時候,我就開始很難過。她躺在地上太長時間了,沒想到我的一腿殺傷力那麼大。如果我自己被打倒的話,可能我都不會哭,但是如果我給別人造成這樣的傷害,我自己會覺得很愧疚。
我自己會很避免腦損傷,腦損傷很難恢復,也很難意識到,它會慢慢地讓你的反應變慢,記憶力變差。所以這麼長時間,我自己都會想辦法提高我的摔跤技術去避免頭部的打擊。

比賽的時候,我好像不太會有“一定要贏”、“一定要終結對手”的感覺。可能會想在訓練的時候準備好,比賽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發揮。每一次比賽,我會把它當做是一個旅遊的機會,一個見到新朋友的機會,一個檢驗自己技術的機會。
比賽對我來說,不會有個人恩怨,不會有情緒上的一些反應。
我經常聽一些綜合格鬥的運動員說,“如果我被打了,我一定要打回去”、“如果我丟分了,我一定要把那一分追回來”,我就沒有這樣的感覺,可能我會更專注於技術的思考,看對手哪裡有漏洞,然後再想辦法去應對。
我可能是比較鈍感的,其實生活裡,我很多時候感覺不到對方的惡意。衝突的話,很可能會被我避免,就是不回應,我會更多地想避免跟這樣(不友善)的人交流。


石銘在業餘時間裡自學素描
日常生活中,我喜歡爬山、攀巖、騎車、旅遊,自己也會畫畫,畫寫實的素描。我不化妝,不自拍,也不逛街,我的衣服基本上都是發的。

能去世界各地旅行,是吸引石銘參加比賽的重要原因
我現在已經簽約了UFC,有機會能參加全世界頂級的格鬥比賽,未來可能會把重心移到格鬥上面。但我自己並不很想完全脫離臨床工作,因為醫學和摔跤都是要長年累月的積累和經驗,才能進步的。
現在經常有網友問我,能不能打贏一個男生?我都會說,不要打架,更不要使用暴力。(笑)綜合格鬥雖然是一項格鬥運動,但它不是兩個人戴著拳套互毆,它可以鍛鍊身體,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