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來的關稅摩擦中,水果雖一直是中美雙方高度關注的貿易品類,但貿易總量其實不高。除了關稅,無法形成季節性互補,也是制約雙方貿易量的重要因素
文|《財經》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隨著中美之間的關稅摩擦逐漸升級,農產品是中國反制美國的一個重要品類。作為其中很大品類的美國水果關稅增加是否會影響國內市場,近日受到關注。
除4月9日中國對所有美國商品再加徵50%關稅,與美國水果進口關稅高低有關的,其實是3月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佈的《關於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公告》。根據此公告,除對雞肉、小麥等產品加徵15%關稅,中國還將對美國的水果、蔬菜、水產品等加徵10%的關稅。
具體而言,目前中國海關准入的美國水果包括李、櫻桃、葡萄、蘋果、柑橘類、梨、草莓、油桃、鱷梨和藍莓,以及從美國進口的碧根果、扁桃仁(巴旦木)、乾巴西果、核桃、開心果、夏威夷果、榛子和花生等乾果(堅果)等,或將因關稅的累加變得極不划算。
這是否會將影響到中國的水果類產品進口貿易格局,進而導致國內水果漲價?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於4月初公佈的2024年中國水果進出口貿易情況,或將在一定程度對此予以解答。
從整體來看:當年中國水果進口總額177.46億美元,同比增長5.25%;水果進口總量為768.71萬噸,同比則只增長2.17%。與大豆、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動輒進口數百萬到數千萬噸相比,中國的水果進口總量及金額看似不高,近年來卻極為穩定地保持在超過600萬噸及100億美元以上。
也正因如此,中國在世界水果貿易的版圖中已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對於包括美國在內的不少水果出口國來說,中國內地已是其最重要的出口市場。

說到重要,首先源於中國的水果進口起步晚但增速快。按照部分水果貿易從業者對《財經》記者解析:進口水果在國內能被稱為是一個行業,其實只有20年左右的時間。這一方面源於中國開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履行入世承諾)開放市場,另一方面也因為國民收入增加及冷鏈行業的不斷升級,使得國內市場能從吃夠水果開始向吃新水果及好水果轉變。
在這樣的國內市場格局變換過程中,中國開始從水果的出口大國變成進口大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的水果貿易順差曾長期穩定在10億美元以上,2008年則達到峰值的30億美元。而從2018年開始,中國的水果貿易則首次出現逆差12.6億美元。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水果貿易逆差不斷擴大,2023年接近113億美元。
在近年來的關稅摩擦中,水果一直是中美雙方高度關注的一個核心貿易品類。在此之前,美國其實是中國重要的水果出口市場,維持在8億美元左右,穩居中國水果出口地的前幾位。但在2018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就包括對水果產品加徵額外關稅,還採取更嚴格的植物檢疫標準和質量要求等非關稅措施來提高壁壘,還對某些水果品種實施了市場準入限制。
2018年4月,中國同樣對美國的水果加徵15%的關稅進行反制。從當年開始,原產於美國的藍莓、橙子、大櫻桃、蛇果、鮮梅等水果,開始在中國市場中受到直接影響。在2025年的新一輪貿易摩擦當中,美國進口水果關稅上漲會否給國內市場帶來影響,則或許可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分析:
首先,在中國所有的進口水果品類當中,美國水果已幾乎沒有優勢品類。
從2024年中國水果進口的總體金額角度看,排名前五的水果品類,依次為榴蓮、櫻桃、香蕉、山竹和獼猴桃,佔中國水果進口總額的72.2%;從水果進口量來看,排名依次為香蕉、榴蓮、椰子、櫻桃和龍眼,佔水果進口總量的64.9%。
以榴蓮為例,中國主要的貿易伙伴是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或地區。其中,泰國是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中國當地進口的榴蓮進口量及進口金額分別佔全國進口比重的52.63%、57.95%。而在中國市場的帶動下,過去12年泰國榴蓮產量增長了180%,種植面積也增加了80%。
在前述進口排行比較靠前的品類當中,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都並不在前列,僅在作為進口水果後起之秀的牛油果貿易中佔有較小的一席之地。

2024年,中國從秘魯、智利、肯亞、紐西蘭、墨西哥、坦尚尼亞、菲律賓、南非、美國等9個國家/地區進口牛油果。其中,從秘魯進口的牛油果進口量及進口金額分別佔全國進口比重的80.07%和74.98%;其次是智利,進口量及進口金額分別佔全國進口比重的12.65%和18.24%。
整體而言,2024年中國水果及製品進口額排名前十的國家/地區,分別為泰國、智利、越南、紐西蘭、菲律賓、秘魯、印度尼西亞、柬埔寨、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合計佔中國該產品進口額的92.15%。
而在前述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於今年3月公佈的2024年中美農產品貿易概況中,水果進口已不被單獨列出。僅統計了中國對美國出口水果及製品的情況:總額為8.05億美元,雖同比增長25.4%,也僅佔對美農產品出口總額的6.5%。
其次,隨著中國不斷向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國內市場,以及中國不斷培育本土水果種植產業,中美之間的水果貿易未來走勢如何,被普遍認為很難判斷。
在關稅方面,目前中國對水果的進口關稅的最惠國稅率維持在7%至30%之間,而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和地區,則經過降稅會實現零關稅,比如東盟、智利、紐西蘭等;沒有簽訂自貿協定的,也可透過爭取“暫定稅率”方式降低關稅稅率。例如前述牛油果,最惠國稅率為25%,暫定稅率則為7%。
一個比較典型、能體現前述兩重因素的水果品類,其實是近年來中國進口量及產量均增加迅猛的藍莓產業。
中國目前已向智利、墨西哥、烏拉圭、加拿大、秘魯、美國等國家的新鮮藍莓開放市場。在藍莓進口國中,受益於自由貿易協定、關稅稅率、市場準入時間、相反的收穫季節等因素,秘魯和智利是中國藍莓的主要進口國。
美國曾經是藍莓的主要出口國之一。作為20世紀80年代末全球大規模開始種植藍莓的主要國家之一,美國藍莓不僅栽種及規模化程度較高,而且開始成規模向外出口。
與之相比,中國的藍莓產業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規模化發展,但目前已繁育出適合中國各種氣候條件栽培的藍莓系列品種。2021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藍莓生產國。2022年,中國在藍莓種植面積和產量方面均位居全球首位。
從區域來看,中國目前已形成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膠東半島、雲貴高原、長江中下游、華南地區等五大藍莓種植優勢產區。2022年,中國藍莓種植面積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別是貴州、雲南、山東。
在這些省份當中,雲南因其反季節生產藍莓的能力受到關注。雲南藍莓產季主要從11月至次年5月末,2月至4月中旬產量集中。其優勢不僅是上市早,還包括清甜的口感及個頭較大。
在中國國內的水果產能不斷提升之際,一系列水果品類的進口量同步增加,其實也被認為主要源於反季節的“調節”需求。以此維度觀察美國水果對中國的出口,除了關稅,相對無法形成季節性互補,也被認為是制約雙方貿易量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