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個“雙機場”城市,誕生了

文|凱風
雙機場,正在成為超大特大城市的標配。
我國共有22個超大特大城市,只有北京、上海、成都擁有雙機場,而蘇州、東莞仍舊“掛零”。
目前,包括廣州、重慶、南京、昆明、鄭州、西安、濟南、青島在內的10多座一二線城市,正在謀劃第二機場。
在這場競逐戰中,誰走在最前列?
01
誰是第四個“雙機場”城市?
我國有20多個地市擁有2座及以上機場,但只有北京、上海、成都稱得上嚴格意義的雙機場城市
這裡的“雙機場城市”,以4E/4F級大型樞紐/幹線機場為前提,不含小型支線民用機場,更不包括直升機、飛行器適用的通用機場。
日前,南京市出臺規劃,提出啟動祿口國際機場三期工程建設,適時啟用馬鞍機場民用功能。
江蘇當地官方媒體據此宣稱,南京將成為繼北京、上海、成都之後第四個雙機場城市。
這一說法不是自吹自擂,南京的確有望先行一步,因為第二機場是現成的。
地處南京北部的馬鞍機場,屬於正常運轉的軍用機場,軍民合用已納入規劃,只要啟動民用跑道建設,“雙機場”就呼之欲出。
比南京齊頭並進的是廣州,但“廣州第二機場不在廣州”引發爭議。
就在去年底,廣州新機場正式獲國務院立項批覆,規劃已久的“廣州第二機場”正式落地。
令人意外的是,處處都有廣州,連立項名稱都是“廣州新機場”,但最終卻選址在都市圈內的佛山與肇慶交界之地。
因此,廣州雖然名義上擁有雙機場,但並不符合嚴格的“一市兩場”的範疇,與真正意義上的“雙機場城市”仍有一定距離。
與廣州類似的是上海第三機場,沒有佈局在市域範圍之內,而是放在了鄰省的江蘇南通市。

日前釋出的環評報告透露,南通新機場將建設雙跑道、規劃118個機位,意味著離開工只有一步之遙。
根據規劃,南通新機場,將作為上海第三機場而存在,預計2035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50萬噸。
重慶第二機場—璧山機場,選址已獲得國家層面批覆,但離正式開工可能要等到“十五五”時期。
作為“一市堪當一省”的超大直轄市,重慶市域內已開通5座民用機場、4座軍用機場,為何只有璧山機場被認定為“第二機場”?

究其原因,重慶屬於廣域型城市,除了江北機場之外,其他機場都位於外圍郊縣,最遠的距離市中心400公里之遙,不屬於傳統城市機場的範疇。
同時,重慶已有的5大機場中,只有江北機場是4F級別,而規劃的璧山機場則是4F級的幹線機場,其他多是4C、4D級的支線機場,規模太小。
整體而言,廣州有望在“第二機場”建設上先行一步,而南京有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 “一市兩場”的雙機場城市,重慶也將緊隨其後。
02
雙機場時代,最強地級市,還是“梅友國際機場”?
如果說“環江西萬億城市群”讓南昌頗受刺激,那麼“環蘇州機場群”則是最強地級市繞不開的尷尬。
作為我國機場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41個地市坐擁30多座民用機場。
上海以三機場、南京以雙機場為定位,而蘇州仍屬空白。
蘇州與南京同處江蘇,無論GDP總量、人口規模還是產業實力更勝一籌,為何在機場建設上一再掉隊?
這在最新國家層面批覆的“2035總規”上也有體現。南京、杭州均獲批“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而蘇州只是“全國性交通樞紐”。
一般而言,省會往往集行政、交通、教科文衛資源為一體,而地級市則以產業發展見長,南京蘇州、南京寧波的分野都是如此。
更何況,上海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獨一無二的強中心樞紐,處於所有規劃的主導地位,與上海直接毗鄰的蘇州,自然身不由己。
在最受關注的機場方面,在歷次規劃中,蘇州都將“加快規劃建設民用運輸機場”放在關鍵位置,但一直都是“只聞樓梯響”。
一個經常被提及的癥結是,長三角空域資源太緊張,再加上週邊軍用空域的存在,留給蘇州的空間微乎其微。
這是事實,但不是關鍵。真正的原因是,蘇州建機場的速度太慢了,而周邊地市早已搶灘佈局,自然形成擠出效應。
上海的影響眾所周知。蘇州屬於上海都市圈的核心成員,滬蘇跨城地鐵已經開通,可直接享受上海的航空資源。
不過,新的問題在於,同處上海大都市圈的無錫,卻拿下了蘇南碩放機場。
20多年前,無錫搶抓軍用轉民用的歷史機遇,率先拿下一城。
值得一提的是,碩放機場以“蘇南”為字首,自然包含蘇州,而蘇州在其中也佔有一定股份。
因此,上海三機場、南京雙機場、無錫機場的存在,再加上長三角空域日益“擁擠化”,蘇州自然成了局外人。
03
為何都要爭搶“雙機場”?
作為全球化時代的超級“流量”入口,機場既是門戶城市的標配,城市能級和發展水平的體現,也是航運物流、先進製造等臨空經濟的支撐。
雙機場,更是一座城市交通“樞紐”能級的體現,既是打破單機場流量天花板的必然,也是擴大城市輻射圈的不二選擇。
規劃顯示,到2035年,我國將打造400個左右民用機場。目前民用機場約為260個,未來10年還要新增100多個。
換言之,我國共有300多座地級市,平均每個市都有1座以上機場。
“市市有機場“時代,誰沒有誰尷尬。
然而,想不想建機場是一回事,能不能建機場則是另一回事。
機場建設不是一城一地之事,既需要空域資源、航空網路的平衡,也離不開經濟實力、人口規模、客流強度的支撐。
客流趨於飽和的廣州、深圳機場,由於空域資源所限,無法在市域範圍內打造第二機場,只能不斷擴建跑道。
蘇州機場多次被列入規劃,但遲遲難以落地,既有上海的輻射效應所在,也不無周邊空域資源空間所剩無幾的影響。
機場與高鐵之間,同樣存在取捨。
一般而言,800公里之內,高鐵更有優勢;1200公里之上,民航佔優;兩者之間,高鐵與民航存在競爭關係。
中部地區四通八達,高鐵反而更有價效比,這也是武漢、鄭州、合肥、長沙等地航空旅客吞吐量僅位居全國中游的原因所在。
西部地區地廣人稀、地形複雜,無論基於交通出行還是旅遊服務需要,機場都比高鐵更現實,新疆能成為機場第一大省不是沒有理由的。
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建機場的可能,更不是每座城市都有打造“雙機場”的必要。
相關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