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TD北美留學進化論
微訊號:testdaily
資金“縮水”引爆爭端

圖片來源:學校官網
事情緣起於美國政府近期的一項政策調整:
白宮試圖將NIH對各研究機構,也包括頂尖美國大學的間接費用經費報銷率,從原本平均27%~28%,驟降至15%。
那這個間接費用是個啥呢?

MIT解釋Indirect cost
學校方面說,是科研專案中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運營資金,用來支付實驗室房租、裝置折舊、行政管理等一系列必要支出。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哈佛大學每拿100萬經費,學校要抽69萬當間接經費,不然實驗室分分鐘斷電斷網!沒有這筆“隱形補貼”,再頂尖的實驗室也難以運轉。
不過,100萬經費裡面69萬要來當成運轉資金……聽著是不是有點多?PhD學生不都在天天喊窮嗎?

因此,在一切以“效率”為首的馬斯克眼中,這是“不必要”溜走的錢,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他發推說:“你能相信擁有數百億美元捐贈基金的大學,會挪用 60% 的研究獎金作為‘管理費用’嗎?簡直詐騙!”
他預計,這波政策一齣,政府可要省下40億美元啊!
但顯然,DOGE幾位年輕人只是簡單算了個帳,根本沒考慮實驗室運營、裝置維護、影印機紙張、還有雜七雜八幫忙開表格交申請水電費的行政大媽大爺,都是要錢的啊!
雖然平時咱們也吐槽他們效率極低,但萬一這一切都得讓本就忙得起飛的教授來處理,誰敢想?

就算大家都吐槽“抽成”的60%多,但,15%!?
查了一下,差不多是1955到1963年的水平,看來是想倒退半個世紀。
當然,還有人情世故,這筆帳也是沒算的。說說砍indirect cost,按理說工資和員工補貼應該不在內,但是拿到手的總資金是不是少了?直接不招人是不是更方便?
別說,今年申請PhD的還真是地獄難度;有人收到的拒信裡面,直接指出因為資金縮水,咱不招了!

XHS上,大家紛紛表示:沒見過各位生物醫學領域的大佬這麼恐慌過,平均5分鐘發個帖子;前哈佛醫學院院長傑弗裡·弗萊爾都整出山了。
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帖子中表示,削減研究撥款中那部分關鍵的間接費用“必將造成混亂,並對生物醫學研究產生嚴重負面影響”。他也發推直指馬斯克和DOGE的言論:
“一個理性且負責任的政府,絕不會做出這種決策。”

各說各的,總之目前各大院校認為,這一降幅不僅違反了國會多年來對科研資金分配的既定規則,更是對美國科研獨立性的一次赤裸裸的政治干預。
高校聯手,誰喊得最響?
這次起訴的13所大學,個個都是科研界扛把子:MIT搞出了mRNA疫苗,JHU撐起全美新冠資料,加州理工的引力波探測剛拿諾獎……

結果政府一刀下去,校長們集體炸毛:“不是,看著點兒往哪砍,這不「自宮」嗎?”
其中領頭的JHU, 去年拿了NIH的10億撥款,全美第一。但新政一齣,校長直接發公開信指責:
“你知道我們多少癌症患者等著新藥嗎?你知道多少實驗室要關門嗎?你知道美國二戰後的科研霸權是靠誰嗎?!”
公開信裡提到JHU教授傑克·伊瓦什那(Jack Iwashyna),一個熱衷於衛生服務研究的牛人的重症醫學專家。他靠著一項NIH資助專案,正研究如何讓病人更快從住院大戶肺炎中恢復過來。

Jack Iwashyna教授
如果這撥款削減方案成真,伊瓦什那連為他團隊那套高階計算機系統埋單的錢都湊不出來!而且,連那幫確保資料精準、安保到位的程式設計師和工作人員的錢也會沒了。
“要是電腦一斷電,我們的工作就停擺。用紙筆和拼勁兒根本無法替代這些高科技裝置,”他說,“我們正開發一些干預措施,目的在於幫助患者更快重返職場、降低保險費用,同時提升國家的整體生產力。若是這工作停滯,後果就是更多人長期病倒。”
更慘的是博士後們:經費凍結後,工資停發、房租透支、日常採購需求,都是問題。科學家人人自危,招生也受影響;“怕哪天突然失業。”


與此同時,不少學校還指出,白宮此舉明顯針對那些擁有雄厚財力的名校,比如哈佛、耶魯和JHU,它們原本就能在各項指標上拿下高分,但如今卻要面臨多年來依賴的間接補貼被“一刀切”後的慘淡前景。
反對者指出,即使這些名校也能靠幾百萬的自有資金也能撐著。但這一切,絕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而是折射出美國當前政治環境下,對科研自主權和學術自由的嚴峻挑戰。
法案一齣,民主黨州集體起訴,22個州火速拿到臨時禁令,大罵特朗普“違反憲法”。

而共和黨州則鼓掌,好!砍!早看這幫被民主黨控制的大學不順眼了!
但美國政府時不時向科學界開刀,也並不算是特朗普政府獨有的。
比如,對華裔科學家的“圍剿”。自從“中國計劃”搞出一堆冤案:堪薩斯大學陶豐教授被控欺詐,官司打到傾家蕩產,美國學術界早已人人自危。如今經費再砍,亞裔學者首當其衝——畢竟NIH調查中82%的“問題學者”是亞裔。

對於許多留學生來說,美國一直是全球科研和高等教育的“造夢工廠”,然而,政策的不確定性和政府對科研撥款的隨意操控無疑給這個夢上了一層陰影。
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辛苦申請的博士專案,最後因為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對吧?
我們可以做什麼?
那麼,如何在這種不確定的環境中做出最有利的選擇?這裡有幾點建議:
選校前多扒扒教授經費!看看教授拿著的NIH/NSF資助是否還穩;不僅要關注錄取通知書,更要時刻留意所在院校的科研經費和政策動態。畢竟,科研資源的穩定性直接影響到你未來的研究條件!
謹慎選擇“敏感詞”領域:性別研究、種族平等、心理健康……這些學科在未來肯定會遭到一部分衝擊。不過,官僚主義那套誰不會,不少大學把名字改了,套個皮,核心還是一樣的。所以,相關專業的同學,可以多關注一波自家學校在這方面的選擇。
看看私營巨頭:靠自己錢走天下的私營研究機構和公司,對於希望解決就業問題的留學生,可能是個新方向。醫藥學方面來說,比如大廠Fisher、Merck、Genentech等。對進廠搬磚不感冒的同學,都是掙錢,何必把希望全部寄託在那不斷搖擺的聯邦資金上呢?
寫在最後

科學本應超越政治,但當特朗普的大刀砍向實驗室,當馬斯克的推文決定學者去留,美國科研的黃金時代,有沒有結束不知道,但至少在哭泣。
或許有的人還堅定地相信這是美國”反腐“、”變法“的必經之路,但是別忘了,真正的變法,是應該不顧一己私慾的。
特朗普、馬斯克這兩個公開懷疑過現代科學合理性的百萬富豪,喊著要開源節流,到處砍經費;唯獨不會砍的,是往自己口袋流的銀子。

前不久,特朗普暫停執行禁止外國賄賂的法律,相當於允許美國公司接受”境外勢力”的贊助
現有的系統或許腐敗臃腫,但毫無章法地龍捲風摧毀停車場,絕對不是合理的解決方案。
但別忘了,科學從來不是靠一個人或一屆政府撐起來的。MIT、JHU這些百年名校,經歷過戰爭、經濟危機,甚至更荒唐的政治鬧劇,但它們依然屹立不倒。這場官司搏鬥,或許只會是漫長曆史章程的又一頁。
前不久NSF,不是就屢遭法律挑戰取消凍結資金了嗎?
時刻關注政策、保持敏感,這才是立足留學之路的不二法門。
各位怎麼看這場“科研亂局”?身邊有被切身影響的人嗎?歡迎在評論區開麥聊聊!

本文系授權釋出, From TD北美留學進化論,微訊號:testdaily,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