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年到快要放假前,OK爸都會來慫恿我:“給兒子報個冬令營/夏令營吧?!”
一方面,他覺得到了讓孩子自己走出去看看、學學的年紀了;另一方面他也是為了讓自己清淨一週

。
但他一句“去給他報吧“是輕鬆的,我要做的功課卻非常多。市面上的專案那麼多,我得去甄別。
除了先前去過的clubmed的營地,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我瘋狂地研究。也在暑假先後帶OK去了幾個夏令營,有了深刻的體感。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我會考慮的產品不再只是單純地玩一玩、接觸一下大自然的“走馬觀花營”、“打卡營”,而是更側重有主題性的研學營,能和課堂知識有聯絡,或是透過具象的深度接觸後激發學習興趣。

因為接觸得多,我現在對不管包裝成啥樣的研學營都能迅速拆解出它的本質,比如研學內容是否有深度;它提供給孩子的資源是否真的稀缺,孩子是不是真的能有所收穫等等。
今天就具體和大家講講,希望這些經驗的分享可以幫到大家!
01

研學營和帶娃旅遊,
完全兩種體驗
在我們爸媽自己的比較體系中,研學營直接對標的就是帶孩子去旅遊。
很多還在徘徊的爸媽,主要的思考糾結點在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值不值?
– 花這個錢還不如帶孩子周邊城市玩幾天;
– 不就是去爬山觀鳥,曬鹽趕海嘛,做點攻略可以自己帶孩子去啊;
– 幾天就在一兩個地方,也太不划算了;
第二個層面是擔心孩子的適應。
– 在研學營裡能照顧好自己嗎?
– 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來麼?
– 能學到東西嗎?
但事實上,研學營和帶娃旅遊於孩子是完全兩種方向的人生體驗:
前者的主線是學習和鍛鍊,主體是孩子和集體;
後者的主線是放鬆和陪伴,主體是爸媽。
所以想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不會在二選一中糾結,而是去思考孩子當下更需要哪種體驗?更需要爸媽的陪伴,還是需要獨立、社交和成長。
縱然平時被照顧得太好的孩子,初次參加獨立營可能會有一些生活上的小挑戰,但成長本身就是一場旅行,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獨立面對生活的風雨和挑戰。

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脆弱和不足,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地喚起鬥志、勇氣和力量。

當然,單純地就一些客觀條件作對比,研學營和親子游相比有一些優勢:
1. 不用爸媽請假就能成行,也不用爸媽操心行程、住宿和餐食;
2. 帶隊老師畢竟都是有專業知識的,孩子的問題都能接得住;
3. 主題式學習可以讓孩子可以更加專注於知識獲取
02

為什麼對研學營上癮
不過,我們現在在市面上能看到的研學營各式各樣,有很多更像是旅遊專案的升級版,把“打卡式旅遊”包裝成了“研學”。
但研學和旅遊,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旅遊專案相對更側重外顯的光鮮,比如打卡景點、吃住條件等等;而真正的研學專案,聚集的主要力量在教研人員和學習資源上,吃住行等生活服務作為配套。
所以研學營一般會帶有主題式的學習計劃,課程規劃和活動安排也會比較周密詳盡。
教育性和啟發性貫會穿整個行程,對孩子來說,研學既有感官的體驗,也可以更具象地連結平時從書本中獲得的平面的知識,所以也經常被稱為“行走的課堂”。
比如常見的自然主題營,小夥伴今年5月就把孩子送去過,營地就在背靠自然風光的天目山裡,行程以戶外體驗專案為主,內容有露營觀星,砍竹做弓箭,勇氣登山,溯溪磐石,夜觀動物等等。


結營回家,小夥伴的孩子和她聊了大熊座文曲星,聊登山過程中跌宕起伏的心路歷程,聊帶隊老師什麼動植物都認識的學識……
所以好的研學營,孩子的收穫是立體的,是課本外知識+開拓眼界+鍛鍊生活能力+開啟社交+自我探索多方面構建起來的一次全新的自我認知。
小夥伴說,平時在家對兒子說了無數遍“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孩子都是空耳,自打研學營回來後,再遇到一些要堅持的練習或者登山,他都會自己給自己打氣,“我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

而最重要的是,她發現孩子開始變得有獨立思考能力。
因為他後來給孩子又報了些增加了“技能學習”的研學營,比如學習皮划艇、帆船技能等等,

孩子就愛上了帆船,還明確地跟她預約了明年的帆船營,因為他給自己設了個考帆船證的目標。

這是她孩子第一次因為自己有興趣想學一門技能。
從小孩子的興趣愛好都是靠她花錢廣撒網,孩子自己也都無感,而這一次不但自己提出了明確的興趣方向,還定了目標,有了自己的思考。
後面她也想嘗試科創技術的研學營,機器人,無人機,AI都去接觸體驗,畢竟這是可預見的未來主流就業方向。

03

研學營,不浪費錢的選法在於
選研學營的本質,是考察它的價值:
學習內容的價值、資源的價值、服務的價值等等,只要價值高了,價格哪怕稍高一點,也是不會浪費的。
總結起來,選擇研學營主要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考察:
1. 考察研學營的學習內容——關係到專業性
研學營需要帶孩子深度接觸和思考,從看、到思考、到操作,在體驗中把平面的知識展開成立體的知識體系。
所以研學營的內容設定很關鍵,這部分可以主要看行程安排。
在看各種研學營的宣傳文案的時候,媽媽們注意,有些明顯看出來是拼湊在一起的“打卡”路線,或者是一天輾轉多個場地的,這樣的多半是走馬觀花,要慎選。
好的研學營,它的行程安排一定是圍繞著研學主題,有一條主線貫穿在每一個大小行程安排中。
因為用心的研學營產品開發者,在設計產品之初就會錨定好核心思想和首要目的,所有的行程規劃都是圍繞核心展開。

比如小夥伴之前提到的自然教育類研學營。
它的核心思想是圍繞自然科學和生存挑戰,達到讓孩子感知自然之力,鍛鍊堅毅的品質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所以我們能看到整個行程安排都是圍繞這一目的展開,是深度體驗,而不是走馬觀花淺嘗輒止。

再比如,我之前考察過的科技類研學營,它的每日行程安排僅僅圍繞「人工智慧+機器人+晶片」 這些前沿科技展開。

有科普課堂,有實踐體驗,有比賽模擬,有未來感知。

甚至每個孩子都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深入研究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親手製作並應用自己的人工智慧專案。
如果說把研學營作為一次興趣挖掘的機會,我認為必需要做到這個份上,才是對孩子意義的。

2. 考察機構資質——關係到資源的稀缺性
機構資質關係著這個研學營的資源上限。
一點都不誇張,牛B稀缺的資源,精準的資訊差,是可以讓孩子“起飛”的。
一個小竅門,媽媽們一定不要選什麼研學主題都有的機構,所謂門門通,多半門門都不精。
比如你想讓孩子去戶外,接受自然教育,那麼就選專攻自然教育課堂的機構,有自己的營地,老師也都有相關的學歷背景。
如果是想送孩子去科技類研學營,那麼就選有科技類背景或者高校名企背書的機構。
科技學習,一是知識科普,二是實際應用。
有高校資源,意味著在這個行程中孩子能接觸到當前的領先概念;有名企資源,意味著孩子在接觸到知識概念後,能看到落地應用的真實場景,串聯起知識。
就比如之前提到的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科技研學營,就會帶孩子去到不對個人開放,只做類似政府、學校接待的南京積體電路創新館,裡面的裝置都是超尖端的甚至還有機密性,所以不對外開放,外面展館也不會有。

3. 還需要好的帶隊老師——關係到孩子的感受和收穫
給孩子報名研學營,要關注師生配比,一定是老師配置越高,對孩子幫助越大。
如果是我,會盡量選擇師生配比不低於1:6的,說直白點,老師配置高,孩子才能管得過來,保證效果。當然,這個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學營的價格。
除了師生配比,在老師能力上的考察,也不能鬆懈。
老師除了要有夯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很好的輸出能力,能讓孩子聽得懂,吸收得進,並且能在每日教學中,給孩子傳遞正確的三觀。

教大家一個考察老師的方法。一般研學營都會有專門的服務群或者官方微信,單刀直入直接問,不要擔心麻煩,咱是消費者,花了錢的。
可以這樣問:
-請問xx營的帶隊老師是哪位?
-(一般正規的機構,老師都會提前安排好,老師要做教案,要踩點,如果臨了還不確定老師的,謹慎考慮)
-他在咱們機構工作多久了?
-(工作時間越久,意味著在這個賽道上越深耕,越資深)
-他的學歷和工作背景方便告知嗎?
-(尤其科技類研學,需要專業相關的老師,才能更好地傳授知識和技能)
-之前有沒有獨立帶隊的經驗?
-(經驗越豐富,越會掌控各種性格的孩兒們,才能有條不紊開展活動)
-既往學生家長的反饋是怎麼樣的?
-(這個反饋最直接,看看機構能不能給出一些使用者的真實評價和真實案例)
……
總結來說,想要挑選一個好的研學營,就要看它有沒有優質的研學內容,稀缺的資源,優秀的帶隊老師,這三項都能滿足,那麼一定是一個不踩雷的研學營。
///
在考察了9個多月(原本暑假前就想組織),今年寒假我會讓OK去參加在南京的一個科創類的研學營。
這個科創研學營可謂是國內同類研學營的天花板,營地在有六朝古都之稱的南京,這個研學營是迄今為止唯一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UNESCO)提供公益學術指導的中小學生科技研學營。
主題是圍繞機器人、人工智慧、元宇宙和晶片來開展,在營地裡孩子還能去兩所省級科普基地做研究。

創始人梅新虎老師自己就是科創類高材生,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是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全國賽主裁判,是RoboMaster首批認證的機器人講師,他自己會作為研學營的總教練親自帶營。

不同於一般的研學營,參加完就完了,這個研學營很注重學習和輸出。
每個學員都會獲得兩賽兩證的體驗,尤其是能體驗頂級賽事,獲得含金量很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頒發的課程認證證書。

因為今年過年特別早,寒假又短,所以營期也比往年少很多,集中在1月中旬到1月底,名額非常緊張,我估摸著肯定不夠,所以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先加小助手進群。
後面名額如果不夠,就先優先我們群裡的使用者了。說不準OK會和大家的娃同一期呢


大家記得先預約直播,我們週日和週一會在研學營基地帶大家參觀瞭解



↓↓↓ 點選"閱讀原文" 關注我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