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載:軟科
【寫在開頭】
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大家別忘了給視角學社加上星標,以免錯過更多精彩!

直播預告
教育部今日釋出訊息:據統計,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388萬。考研報名總人數繼去年迎來下降拐點後再次下滑,直線下跌50萬,跌破400萬大關。

01
考研,會變得更簡單嗎?
2020年,考研報名人數首次突破300萬,僅僅兩年後,就再次突破400萬,此後常年高居不下。持續升溫的熱度,也讓考研這條賽道成為“卷”的代名詞。
與過高的報名人數相對應的是,長期保持在30%以下的報錄比。2023年考研報錄比僅有不到25%,超過300萬人落榜,“無研可讀”。
考研報名人數再次下降,研究生擴招仍是大勢所趨,這是否意味著:考研越來越簡單了?去年的考研情況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400分≠通行證
去年,考研報名人數迎來自2016年起的首次下跌,然而儘管報考人數減少了36萬,但2024研考國家線和各校複試線並沒有像網友期待的降低。同時,400+高分遍地,大批等來了自己滿意分數的考研人,仍無緣複試,只能抓住“調劑”這根“救命稻草”。高分多、缺額少,多所院校取消校內/校外調劑,讓調劑形勢也格外嚴峻。

圖片來源:微博
教育部發布的2024年研考國家線顯示,哲學、法學、文學、體育學、歷史學、理學、醫學、管理學、交叉學科等專業的學碩國家線相比去年都有所提高;專碩方面,法學、文學、歷史學、醫學等專業的國家線比去年有所提高。
然而,即使有幸過了國家線,各高校的複試門檻依然讓大多數考研人望塵莫及。
從各院校釋出的複試分數來看,北京大學2024年臨床醫學專碩進入複試的初試成績要求為總分360分,比2023年的總分高出15分;同濟大學2024年新聞與傳播專碩複試線為390分,是學校參與研招的所有專業中複試分數線最高的,該專業複試分數線比2023年的375分高出15分……在評論區,許多網友感慨,“一分的漲跌就會影響一批考生”。

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2024年研招報名數減少只是給實際參加研究生考試的人數“擠了水分”。從他了解的資料來看,近年伴隨報名人數的高增長,研招初試缺考率也不斷大幅攀升;而在2024年研招中,雖然報考人數減少,但實際完成了整個初試考試的學生人數比去年有所增長,並不是下降。
考研名額,不一定在增加
還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考研名額,或許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在增加。
研究生招生數的確在逐年增加,但一些院校、專業給到統考的招生名額卻不增反降。“去年31,今年12,崩潰了”“166縮招到106”“17變5,這還能報嗎”“砍了30個”“只招1個人了”……一片“怨聲載道”的留言中,也有網友點出了問題的關鍵——“名額給推免生了”。由於研究生招生包含推免和統考招生兩個渠道,縮招並不一定是總體招生名額減少,而有可能是隨著保研比例上升,統考名額被擠壓而導致縮招。天平兩端,一邊升,另一邊就得降。
某北方985高校的計算機技術專業在今年招生計劃數增加14名的情況下,由於錄取推免生人數相比去年激增53人,留給考研的計劃數只有76人(這一資料在2023年為113人)。而從學校整體情況來看,2023年該校擬招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約4300人,其中接收推免生1800人,而在2024年招生總人數增加300人的情況下,200個名額都去往推免生。

儘管對於統考生而言,這多少有些“扎心”,甚至會有“被搶了乳酪”的感覺,但從高校角度而言,這一點似乎並不難理解。
根據《清華大學2025年接收推薦免試研究生辦法》,“推免”注重考核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確保研究生生源質量,概括來說就是“綜合評定、擇優選拔”。目前,各校對考研推免資格的認定,有的使用學分績點,有的提出在專業排名前25%,甚至是10%以內,部分非“雙一流”高校的推免要求甚至會達到前5%、2%。
能拿到保研資格的同學,往往被認為是班級學院中的佼佼者,他們或長期保持高績點,或科研成績突出,或實踐履歷驚人,有些學生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科研成果,能夠大大減少導師的培養成本,從而更受院校或導師的青睞。還有部分院校把更多招生名額留給了本校學生,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人才的貫通式培養,縮短科研人才培養週期;另一方面也能緩解學校的就業壓力,降低學生升學負擔。
02
不考了,是對讀研“祛魅”了嗎?
為什麼今年考研的報名人數再次下降了?
有些人考研是有理想,有些人是隨大流,而有些人,是不得不考,他們被推著進入考研的大門。有調研資料顯示,就業前景好(52%)、想去更好的大學(48%)和職業發展需要(46%)是畢業生讀研的最主要動機。
本月14日,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召開工作會,部署做好2025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據統計,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
應屆畢業生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工作面臨的形勢依舊複雜嚴峻。當一屆屆大學生們因走不出困境與焦慮,捲入“考研潮”時,則更需要清醒的認識到“為什麼要考研?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崗位?”
正如中國藥科大學校長郝海平所說,學歷教育並非自我提升的唯一方式,更多的需要在工作中提升自己,有了"理論+實踐",有利於形成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奮鬥目標,從而實現快速成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就業,將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直關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熊水龍表示,現在有的高校學生開始“卷”學歷,但是一些碩士、甚至博士後仍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有些是結構性就業難,有些是所屬行業的發展趨冷,社會上不需要這麼多高層次人才,因此需要高校和社會建立更多的溝通機制,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此外,一些畢業生也需要摒除‘高學歷意味著高工資’的觀念。”
對於所有畢業生來說,無論是高分順利上岸,還是選擇走入社會開始工作,都願你們不被洪流所裹挾,人生不會因一場考試而止步不前,也不只有這一條路通向成功,努力堅持的你,早已贏了自己。
直播預告

⏰活動時間:11月30日 20:00—21:30
參與方式:關注視角學社影片號,點選即可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