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再降50萬,國家線“大跳水”:學歷貶值潮下,考研還是好出路嗎?

考研,真的不值了嗎?
狄更斯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好的是,我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科技突飛猛進;壞的是,我們身邊的一切正以猝不及防的速度發生著鉅變,平地起驚雷的頻率越來越高。
就在最近,往年都是三月中旬才公佈的考研國家線,意外提前了半個月,不但時間“搶跑”,還上演了一場“全線大跳水”的戲碼。除了軍事學穩如泰山,其他學科門類的總分和單科分數線都像坐上了滑梯,一路下滑,甚至有些學科的國家線直接回到了8-9年前的“復古”水平。
文學單科線(滿分100分科目)跌到了47分,經濟學降了15分,其他學科如理學、工學、管理學等,降幅也普遍在10分以上,如此大面積且大幅度的降分,在整個考研歷史上都實屬罕見。
更加“反常”的是,研究生報考人數在2023年達到峰值後,已經連續兩年下降。據教育部公佈的資料顯示,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388萬,比2024年減少50萬人,比2023年則減少86萬人,跌幅之大,引發普遍關注。
要知道,近二十年來,全國碩士研究生教育經歷了大規模擴招,再加上“學歷崇拜”的社會因素,研究生報考人數一直呈快速增長狀態。2005年,考研人數首次突破100萬;2017年,考研人數首次突破200萬;然後,僅僅在2年後的2019年,考研人數就從200萬到了290萬;2023年,考研人數達到峰值474萬,而2022年畢業本專科生為967.3萬人,近乎一半的畢業生都加入考研隊伍。
高校形勢也在悄然生變。中國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南大學等多所高校陸續宣佈,一些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專業,自2024年起停止招生。
國家線“跳水”,看似給考生遞了梯子,實則掀開了高等教育殘酷博弈的底牌——當學歷與能力脫鉤,當教育與就業割裂,降分只能緩解陣痛,卻治不好對未來的焦慮。
種種因素似乎都在證明,讀研也沒法保證一個安穩的未來。考研,真的不值了嗎?
01
研究生選拔變遷史
參考人數急劇暴增
鐵打的考試,流水的考生。實際上,研究生考試製度也經歷了多次時代變遷,才形成了今天的樣子,並且依舊處在變化的過程中。
“研究生”的概念在我國最早出現於清末,但直到民國時期才有大學開展研究生教育實踐。中國最早的研究生教育是東吳大學於1917年開辦,1929年在中國政府註冊,但這僅僅是開始研究生階段培養教育,於研究生考試沒有太大關係。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研究生教育發展落後且緩慢,直到新中國建立後,研究生的考試和選拔才開始了漫長且穩定的發展歷程。
從1962年開始,我國正規培養3年制研究生,對高校招生工作、培養工作、領導與管理、待遇與分配以及建立研究生院等問題都作了明確規定,這一時期,全國共招收研究生4764人。
但這一切,到了1966年後,受“十年因素”影響,研究生的選拔一度擱置,到1978年才恢復招生計劃,從此考研一直延續至今。
在經歷了重建階段的密集調整之後,我國研究生招生的主要制度框架基本成型,國家統一命題科目的範圍由政治理論和外國語,擴充套件到數學等部分適用範圍較廣的業務課,碩士研究生分為初試和複試兩階段進行,形成了我國研究生兩段式招生模式。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出了更大規模的人才需求,研究生教育也響應時代號召,招生規模快速擴張,由1985年的46871人增長到1999年的71847人,年均增幅為3.81%,研究生教育的規模急劇擴張,使我國迅速跨入研究生教育大國的行列。
彷彿拉開了瘋狂的序幕,中國碩士研究生的人數一路猛漲,又從2003年的22萬,暴增至2020年的超過100萬。這期間,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準確界定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統一下達招生計劃、統一組織實施招生錄取、考試招生;2018年我國研究生招生85.8萬人,其中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達到76.2萬人,較1949年招生242人,招生人數增長3545倍。
2022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474萬人,而這一年的招生人數在120萬左右,也就是說,有超350萬考生落榜。
在此過程中,學生們對待考研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各類考研培訓機構如火如荼,為了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考生們紛紛開啟了“高考”模式。備考時間越來越長,從大三甚至大二就開始著手準備;學習強度越來越大,每天在圖書館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一些學生為此連續多年全力備考,“三戰”“四戰”變得越來越常見。
學生的求知慾、探索欲也普遍低落,甚至只想輕鬆過關拿到學分和文憑。有些人甚至覺得考哪個學校的研究生都不重要,找個簡單的就行了,反正考研也只是為了拿一張新的文憑,早已失去了“研究學術”的初心。
只是,當高等教育由精英階段向大眾化階段演進,研究生擴張圓了更多普通人夢的同時,也讓學歷貶值進入了快車道。
02
本研倒掛愈演愈烈
碩士學歷大“貶值”
一般人慣性的認知裡,高等教育的層次越高,人數理當遞減才合理,但近年來,本研“倒掛”的趨勢卻愈演愈烈。
據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的《2022-2023學年度北京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概況》顯示,2023年北京高校預計全日制畢業生數量約29.6萬人,其中研究生16萬餘人,比本科生多出3萬人;上海交通大學2022年本科畢業生有3928人,而研究生人數高達6422人;復旦大學2022年新生15651人,其中博士碩士佔比74%,本科生僅4120人,佔比約26%。
在全國範圍內,不少高校的研究生在校總人數都早已超過本科生。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上海科技大學的研究生人數超出本科生一倍,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生人數更是達到了本科生的37倍多。
物以稀為貴,當擴張讓碩士從“精英”變為“基礎配置”,曾經被視為“階層躍升門票”的研究生學歷,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祛魅,研究生的連年擴招與畢業生的逐年增加,已然讓就業市場供給的速度跟不上畢業生的就業需求。
現實比想象中更殘酷。智聯招聘釋出的《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4年,國內研究生就業率首次低於本科生,碩博學歷畢業生offer獲得率為44.4%,低於本科生的45.4%,而大專生的offer獲得率,竟然高達56.6%。
企業招聘時,985本科與雙非碩士的競爭中,前者反而更受青睞,對於用人單位來說,想要的是“來了就用”,怕就是怕學歷看著高了,對實踐卻更脫節了。
就業市場對“雙非院校”的碩博畢業生來說則更加不友好。智聯招聘的報告中指出,“雙非院校”的2024年碩博畢業生offer獲得率為33.2%,較去年下降17個百分點,比“雙非院校”本科生offer獲得率(43.9%)整整低了10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從就業的角度來講,好不容易花3年時間讀完了研究生,換來的收益率卻遠遠不如本科生。
與此同時,讀研的經濟成本還在不斷攀升,尤其是專碩專博,讀起來費用不菲。比如:上海交通大學2025級新聞與傳播全日制專碩學費為18萬/期,比原來上漲了6萬;西南財經大學2025級全日制會計專碩學費,從原來的8萬元上漲到9.8萬元。
雪上加霜的是,不少國內高校開始延長專碩學制。比如,湖南大學從2020年開始降藝術、法律(非法學)、工程類、建築學、城市規劃和文物與博物館全日制專碩學制調整為3年。
另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的專碩並不提供住宿,學生需要在外面自己租房住。要知道,北京等一線城市學習生活,最大的開銷就是租房,租房一個月少則三四千,多則上萬元,三年下來,光租房最少就要花掉十多萬。
當經濟壓力與回報預期的失衡越來越明顯,當讀研三年換來的薪資漲幅可能不及職場三年經驗時,考研人心中的天平已悄然傾斜。
03
考研熱面臨“退潮”
新的內卷還在繼續
研究生學歷帶來的就業優勢不再明顯時,與其繼續深造,不如先努力實現就業。
然而,即便停下了考研的腳步,“內卷”並沒有到此結束,很多人會繼續進入另一個白熱化競爭領域——考編考公,來求得安穩體面的工作,畢竟編制內沒有“35歲職場危機”。
國考的參考人數近幾年一直保持在百萬級別,2023年國考資格過審人數超250萬,同比增加了50萬人,增幅達近十年之最;2024年國考總報名人數超340萬,再創歷史新高,平均競爭比達86:1。
雖然放棄考研的人未必都去考公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對當下的很多年輕人來說,在學歷提升與穩定的工作面前,更優先順序的選項大機率會是穩定的工作。
特別是考研只能報考一家,考公可以有國考選調省考市考事業編,機會相對於來說會更多。此前之所以那麼多人考研,一個現實的考慮是,考研看起來錄取率更高,考公報錄比向來激烈,大機率是無用功。
不過,形勢正在發生變化:考研錄取率在下降,就業環境又嚴峻,碩士博士照樣找不到工作,“博士送快遞”的熱搜如今已經不算什麼新聞,何況體制外企業說不定35歲就要準備下崗,研究生畢業出來年齡已不佔優勢,壓力只會更大,如果研究生畢業還是要考公,不如早點準備。
值得注意的另一個風向是,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也由2012年的 22.9 萬人次躍升至2023年的 1265萬人次,短短11年間就破千萬,而且這一增長趨勢在2025年依舊會持續。這背後所反映也是年輕人就業觀的變化,對於畢業生來說,考公考編是更現實的出路與選擇。
誠然,當下的現實促使大學生們重新冷靜認識讀研的必要性,但蜂擁去考公,卻又意味著當代年輕人厭惡風險、趨利避害,相比起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於創新事業上,更多人寧願去找一個穩定的“避風港”。
不只是大學生考研讀研打來的價效比,企業也在存求更具價效比的人。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無論是民企還是國企,經營狀況都稱不上樂觀,而國企民企一直是大學生就業的最大蓄水池。
以前,企業願意花8000元的工資去找一個研究生,但現在不一樣了,在同一崗位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投遞簡歷的情況下,企業更願意花8000元的工資去招兩個本科生,實現降本增效。
時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肩上就是一座山,“考研之困”更像是集體陣痛。如何給高校畢業生多元就業、多元成才的選擇,以及提供更完善的託底保障和市場機會,才是更迫切的命題。
參考資料:
1.雷叔寫故事《遍地研究生,明天會更好?》
2.網易數讀《研究生比本科生還多,我的學歷成一張廢紙了嗎》
3.三聯生活週刊《“學碩”消亡史:學歷貶值下,卷研究生還有意義嗎?》
本文轉載自: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作者:朱末。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歡迎關注“雷電科技艦”影片號留言討論!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