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國EMBA專案排行榜”釋出。清華經管EMBA再次問鼎,連續十二次蟬聯第一。文章轉載自《經理人》雜誌。
“你們每個人都搞好一個企業,中國經濟就有希望了。”
這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首任院長朱鎔基在院慶10週年之時,給清華經管師生的勉勵之言。
時光荏苒。
2024年4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以下簡稱“清華經管”)進入了第四個10年慶,現任清華經管院長白重恩教授在發表“致敬、傳承、創新、展望”主題演講中,在“致敬”篇章中將這段話特別獻給了老院長:
“在他(前總理朱鎔基)擔任院長(清華經管)的十七年時間裡,儘管要務纏身,仍為學院的發展傾注了巨大心血。即便是後來辭去院長職務,即便是近年來年事已高,也依然在關心、牽掛和支援學院發展。這讓我們在感恩、感動的同時,也感受到鞭策和鼓勵。他‘為人重於為學’的價值觀、‘誠信為本’的理念、‘追求完美’的精神,是學院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那句‘你們每個人都搞好一個企業,中國經濟就有希望了’……”
清華經管有眾多教學專案,但和“直接管理一個企業”最為密切的是EMBA——該專案的本質,就是為培養引領產業的企業家而存在。那麼,如何透過EMBA,讓“每個人(清華經管EMBA學生)都搞好一個企業”呢?這需要關注:清華經管EMBA的發展歷史及其近年來的變革,以及對時代的把握。

清華經管EMBA
20年+發展中的四大特徵
作為國內首批開設EMBA學位教育之一的清華經管,建立EMBA伊始就明確了自己的使命:培養產業領袖、塑造企業未來。

院長白重恩教授在建院40週年回顧中,這樣表示:
“40年來……學院從0到1,從小到大,一步一個腳印,數年一級臺階,從清華園裡一個籍籍無名的小系,逐漸發展成為國內頂尖、世界知名的經濟管理學院。創造知識、培育領袖、貢獻中國、影響世界,不僅為中國經濟管理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過程中,為人類的文明進步貢獻了清華智慧、中國力量。”

我們以清華經管EMBA(2002-2023年)的時間軸,對其歷史中發生的重要事件進行“取樣”,並總結出了四個發展特徵:
其一,國際化DNA
從開辦伊始,清華經管EMBA就有意識地將自身融入國際商學環境,併成為全球EMBA教育體系中的一員。
其二,教學質量
來自大學本部及教育部的教育質量評估中,清華經管EMBA均獲得最高榮譽。
其三,社會價值
專業媒體肯定清華經管EMBA對社會的積極作用,也對其全球乃至國內的聲譽具有重大積極影響。
其四,與時俱進
近5年,清華經管EMBA在課程方向、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方面“與時代同頻”的升級、變革的速度,明顯快於過去任何歷史時期。
白重恩教授在建院40週年主題演講的第三個模組“創新”中,明確解釋了包括EMBA在內的整個學院教育對於“與時俱進”命題相關的背景、戰略、行動等系統性思考: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世界在變化。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科技創新和改革深化引領高質量發展,全球面臨氣候變化、逆全球化、地緣政治衝突、技術突破等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機遇。學院直面挑戰,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有力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變化”“新機遇”“中國、世界、時代之問”——不僅是清華經管近年來進行教學變革的動機,也是其當前主要的發展方向。
白重恩院長表示,當前世界格局加速演進,中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複雜。以資訊科技、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快速發展,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了重要支撐。
對此,在生源結構上,清華經管EMBA強化了實體及新興產業的生源開發,白重恩院長總結道:“來自先進製造與工業、數字資訊等新興科技行業的學生已成為生源主力”。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實控人、董事長、總經理,民營企業500強的實控人、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實控人等。
與此同時,清華經管EMBA在課程、師資、教學模式上不斷進行升級迭代。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薛健教授表示:
“我們的教授既做‘頂天立地’的研究,也進行優秀多元的教學。EMBA在原有的‘天’‘地’‘人’‘通’經典課程體系的基礎上,迭代升級了‘產業轉型’‘科技創業’‘數字管理’三個課程方向,而且還將教學內容與產業變革、企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相結合,助力企業實現技術突破,推進產業脫虛向實。”
和其他商學專案相比,EMBA更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從現實角度,在教和學的關係邏輯中,EMBA學生(大部分是企業實控人或企業高階管理者等)的身份,決定了他們學習的目的——是來尋求“價值的引導”“思考的方向”。
那麼,在經過課程體系改革、升級等一系列調整之後,清華經管EMBA如何滿足學生的需求呢?
重點關注清華經管EMBA兩大具有實效特點的教學實踐模式:“行知中國”、尋悟世界系列課程以及透過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科技型戰略企業家的未來科技專案。這兩個教學專案,前者重在理論與實踐結合,後者重在思想和視野,即分別蘊含“價值的引導”和“思考的方向”的內在肌理。

尋悟世界
將課堂架構在廣袤的土地上
清華經管EMBA的課程根植中國,放眼世界。“行知中國”系列課程是清華經管EMBA在多年“移動校園”課程實踐的基礎上,持續創新,開創的國內商學院獨具特色的教學理念和模式。該系列課程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透過案例研討、現場教學、課堂演練等教學方式,達成深層次、體驗式的教學效果。
“行知中國”系列課程有三個核心模組:人文篇、經濟篇、企業篇。其中的“人文篇”的具體實踐是重走西南聯大路,“追尋西南聯大歷史足跡,傳承剛毅堅卓聯大精神,弘揚愛國奉獻清華情懷”。自2019年啟動以來,清華經管EMBA的師生們已經完成了湖南、貴州、雲南的重走西南聯大路之行。
“行知中國·經濟篇”的具體實踐方式是“創造跨行業、跨地域的學習與合作”。企業篇則強調12個字——“學中練、練中思、思中辨、辨中悟”。迄今,課程已深入調研科捷智慧裝備、韶音科技等多家EMBA同學企業,並走進過騰訊、華為、萬向集團、吉利控股、中天科技、南通博物苑及張謇故居等數十家知名企業和思政教學基地。
透過行知中國人文篇、經濟篇、企業篇三個模組的聯動,使得清華經管EMBA教學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培養今天的或未來的企業家,光靠課堂授課不能解決問題,而讓EMBA教育的課堂搬到世界各地、搬到山谷中、搬到工廠中去,將會獲得更具有深度的現實體驗和感知。
在根植中國的基礎上,清華經管EMBA不斷打磨迭代探尋出海機遇、拓展全球視野的海外訪學模組。2024年,清華經管EMBA已完成了美國、日本和法國等海外訪學模組,美國模組側重AI技術的現狀、發展與未來,日本模組則側重百年企業的經營哲學、養老康養產業探究,法國模組沉浸式體驗奧運、參訪空客總部等,各個模組各具特色。

在美國舊金山,白重恩院長帶隊EMBA學生們前往顧問委員企業蘋果公司以及谷歌公司進行參訪,蘋果公司執行長蒂姆·庫克(Tim Cook)作為清華經管顧問委員會主席和學生們做了面對面的交流分享。此外,學生們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學習“人工智慧”“矽谷創新”等課程,並透過“校友思享會”與當地清華校友進行了深入交流,在斯坦福商學院,學生們一起參加了清華校友日活動。
在日本,學生們赴京都、東京兩地進行訪學。圍繞日本百年企業經營哲學、日本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養老康養行業等多個主題,前往多家日本當地領先企業進行參訪,並聆聽來自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講座,與日本政界、商界人士和當地清華校友進行交流與互動。
在法國,學生們沉浸式體驗了今年的法國奧運會、感受法國文化歷史、藝術設計等,學習了法國科技創業及孵化、奢侈品與服裝、可持續發展、工業5.0等多方面內容,並前往Station F、法國錢幣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進行了歷史文化訪學。

經世濟民
踐行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在清華經管EMBA的校友結構中,83%為企業董事長或總經理(主機板上市的企業有400多位),平均年齡為40歲,平均管理年限12年以上。這就意味著這些校友及其企業,在社會上具有一定影響力。迄今為止,清華經管EMBA已有近1萬名校友,組建了58家校友組織。如何更好地踐行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是EMBA校友組織的一個重要關切。
在2024年清華經管EMBA校友年會上,白重恩院長在致辭中指出:在過去的十年,學院在引進和借鑑世界一流經濟管理學院經驗的同時,持續創新,形成了自己的四十風格,並逐步搭建起不同學科之間的橋樑、科技與商業之間的橋樑、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樑,以及連線中國與世界的橋樑。而EMBA校友則是搭建橋樑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華經管EMBA的校友們一直秉持“行勝於言”的傳統,心懷“國之大者”,以各種形式積極回饋社會。他們不僅做到了搞好自己的企業,學以致用,而且透過校友組織凝聚在一起,積極踐行著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向善向上。
在清華經管EMBA教育中心的倡導下,校友們助力趙家和基金會,為甘肅貧困地區兒童教育做出貢獻;關注鄉村振興,舉辦了一系列“數字中國,和美鄉村”主題公益活動;關注少數民族留守兒童;舉行愛心書屋捐贈系列活動;去年,面對河北涿州等地的洪澇災害,校友們從物資資金援助到心理專業支援,積極以多元的方式參與救援重建。
今年,校友們開展了“絃歌不輟,厚德樹人——助力山區校長公益計劃”,來自雲南紅河州的50位中小學校長及教育主管共聚清華園,進行了為期5天的研學。

在公益計劃開班儀式上,薛健書記在致辭中表示,清華大學在抗戰煙火中輾轉南遷,在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西南聯合大學,保留文化與教育的火種,“在雲南,父老鄉親給予了最真誠的支援。”“2010年,我們就開始重走西南聯大路,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停地思索,我們能給當地留下什麼。”薛健書記表示,啟動助力山區校長公益計劃的想法因此而生。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主任賈莉表示,“助力山區校長公益計劃”是希望更好地為基層教育發展強基賦能。她認為,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德”,要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分數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我們要回歸教育的本質,所以我們一直強調愛和有溫度的教育。如果校長們能夠給孩子愛,給孩子寬容和幫助,可能真的能影響一代人。”賈莉主任表示,“助力山區校長公益計劃”的實行,就是希望向社會傳遞這樣的教育觀。

知行·未來科技
培養科技型戰略企業家
知行·未來科技是清華經管學院依託清華大生態所設立的跨學科人才培養專案,旨在為國家培養掌握核心科技、引領中國未來、貢獻人類社會的科技型戰略企業家。
清華經管未來科技專案發軔於2018年,當時“卡脖子”技術難題凸顯,未來科技專案應運而生。這是經管學院第一個以科技創新驅動管理提升的專案。經過不斷發展,未來科技已經成為經管學院的旗艦專案。2023年,專案升級迭代為“知行·未來科技”,助力企業家潛心實現“未來”的知與行、“科技”的知與行、“道德觀”和“成就觀”的知與行,知行合一,行穩致遠。
知行·未來科技的學生主要是來自高新技術產業和實體產業公司的實控人。有很多是上市公司實控人,民營企業500強的實控人、接班人等。這樣的生源結構,決定了知行·未來科技的課程更需要給同學搭建一種思維模式,以提升對未來趨勢的洞察力。當前時代,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意味著過去的發展經驗難以複製,未來的趨勢可能與歷史截然不同。面對這樣的拐點,企業家很重要的能力是研判大勢,廣泛涉獵,深度認知,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正確的發展路徑。
知行·未來科技透過聚焦當前最前沿、最受關注、最棘手的經濟性和發展性問題(含衍生性課題),並由著名教授利用自己的研究分析,以及結合知行·未來科技學生的具體問題的“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最大作用和價值在於,讓學生在獲得思考的工具、方式、視野基礎上,找準“思考的方向”和未來的趨勢。
依託清華大生態,知行·未來科技專案構建了三大智慧核心。首先是“10+1”無限X聯盟,經管學院聯合清華大學10餘個合作院系,打造學科交叉人才培養體系。第二是知行·未來科技獨創的“政經智慧+未來賽道”課程體系,從社會、科學、人文藝術等多個維度,解碼前沿科技,洞見全球智慧。第三是知行·未來科技專案的“雙導師制”,科技導師+經管導師的強強聯合,切實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
知行·未來科技專案還有一個“最強大腦”是未來科技戰略委員會,委員由“10+1”無限X聯盟的院長組成,學生們能夠在清華各院系院長的帶領下,走進各院系的實驗室,瞭解最前沿的技術,幫助學生們判斷方向,並在正確的賽道上成功領跑。
白重恩院長在知行·未來科技首期班的開學致辭中,勉勵學生們要保有無條件的樂觀、無條件的進取,知行合一,始終追求卓越,無論面對何種挑戰,都能保持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清華經管知行·未來科技一直不斷地為來自各行業的企業家分享最前沿的科學成果和經濟理論,在未來賽道,開啟眼界、跨越維度,見證行業的蛻變,完成思維的升級,乘勢而上,建立未來。
作者:左秦
內容來源:《經理人》雜誌

喜歡清華經管EMBA,請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