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在紐約開出近3千平米“超級店”,中國時尚品牌全球化迎來重要里程碑

在歐美開店才是真正的出海!”URBAN REVIVO(下文簡稱“UR”)品牌創始人、FMG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明光曾這樣說道。
紐約曼哈頓,堪稱全球財富最聚集的商業和金融中心。位於曼哈頓島南端的SOHO區是紐約最炙手可熱的時尚商圈之一,這裡素以濃郁的時尚氛圍與文化藝術氣息聞名,近年更吸引了一眾國際時尚和奢侈品牌將旗艦店落戶於此,包括愛馬仕、普拉達、拉夫勞倫、H&M等等,鋪位競爭異常激烈。
當地時間2月28日,中國時尚品牌 UR 在這裡開出美國首店:一家佔地2855平方米的“超級大店”,毗鄰老牌快時尚品牌 ZARA、新晉快時尚潮牌 BM(Brandy Melville)、北美運動品牌 Alo,以非比尋常的姿態直面國際同行的競爭。
上圖:UR美國紐約旗艦店
UR早在十年前就開啟了出海計劃,自2016年在新加坡開設第一家海外門店以來,品牌不斷拓展國際版圖。去年年底,UR在泰國曼谷核心商圈開設了其東南亞市場最大的門店,目前UR在全球已擁有近20家海外門店。
中國時尚品牌出海已迎來“精耕細作”的新階段,除了供應鏈、資本等“硬體”支援外,更需要強化本土化運營、人才團隊、產品設計、品牌敘事、文化表達等綜合能力。
透過UR這傢俱有里程碑意義的紐約大店,可以感受到中國時尚品牌出海最強勁的脈搏。透過《華麗志》本文,讓我們深入瞭解:
  • 中國時尚品牌出海需要克服哪些難題?
  • 如何與當地消費者建立長期的聯絡?
  • UR的這家店,能為中國時尚品牌帶來哪些啟發?
“在歐美開店才是真正的出海!”
UR 歷來以其開店能力為業內所津津樂道,這一點,在UR紐約門店開出後得到了更加清晰有力的證明。
UR 紐約門店擁有2855平方米的超大空間,並以開放式的佈局,打造極具流動感、互動性的空間體驗感。
中國時尚品牌出海,迎戰歐美市場,雖不是新鮮事,但能開出如此大規模的“超級門店”,仍屬罕見——據公開資料可查,目前UR這家店是中國服裝品牌在海外開出的最大門店
上圖:UR美國紐約旗艦店
在寸土寸金的紐約曼哈頓,開出這樣一家門店,不僅考驗著品牌在資本、運營、品牌力等方方面面的實力,更需要決策者的魄力和勇氣。
在歐美開店才是真正的出海!”UR品牌創始人、FMG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明光曾這樣說道。
歐美的時尚產業發展更成熟,也擁有更完整的市場整合能力,彙集了全球的市場和機遇,也面臨著來自全球頂尖同行的競爭。
作為國際商業、金融和文化的核心地帶,紐約曼哈頓無疑是這一能力的最佳註解。這裡華爾街、百老匯、世界500強雲集,位於曼哈頓島南端的 SOHO 區更是全球時尚品牌的必爭之地:從上個世紀60年代藝術家的湧入,到80年代逐漸聚攏一批先鋒設計師,以及全球時尚品牌的入駐,SOHO 區有著濃重的藝術、時尚底色,堪稱全球時尚的風向標。
上圖:紐約SOHO區
對於任何渴望躋身國際舞臺的時尚品牌而言,在這裡開店,無疑是邁向全球時尚市場的重要標誌
UR 的這家近3000平方米的“超級大店”,與ZARA、BM、Lululemon、Uniqlo等國際時尚品牌巨頭為鄰,無論對於UR自身還是中國時尚品牌出海,都是一個重要突破。
上圖:UR美國紐約旗艦店所在的百老匯大街
自2006年創立以來,UR 就確立了“奢華大店”的核心戰略,以 “千店千面”的設計邏輯,在市場一線建立品牌認知。
比如去年2月開出的上海吳江路四季坊旗艦店是UR在國內的第4家旗艦店,佔地面積近兩千平方;去年年底在泰國曼谷核心商圈開出的東南亞最大門店 One Bangkok 門店,佔地面積近三千平方,都是這一戰略的直觀體現。對比UR 全球超400家門店總數,足以見得品牌對“超級大店”,尤其是旗艦店的開設標準之嚴苛。
上圖:UR上海吳江路四季坊門店
UR 的海外擴張至今已有10年,品牌的海外門店從最初的新加坡,到覆蓋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地;同時品牌在國內也進入快速增長期,不僅是線上線下渠道的擴張,設計、產品、傳播層面也飛速成長。
之後,UR 進一步將門店細分為“戰略店”和“戰術店”,前者用於展示品牌形象,後者劍指規模增長,UR 紐約旗艦店就屬於前者。更大的空間、更關鍵的選址,對品牌力的展示、對品牌形象的詮釋絕非常規門店可比。
“出海”並不止於開店,如何應對長期調整?
“水土不服”,曾讓不少在歐美開過門店的中國時尚品牌黯然退場。
作為新一輪的探路者,在開出門店後,UR 面臨的下一個關鍵難題是,如何與當地消費者建立長期的、深層的聯絡?
UR 以本地化運營的思維,結合門店建設、品牌敘事、人才團隊、產品設計等“軟實力”,面向海外消費者打造專屬的品牌形象感知。
以 UR 紐約門店為例,品牌在空間設計上融入了SOHO區的歷史與人文,以當代化的設計語言向當地消費者娓娓道來。
20世紀上半葉,紐約SOHO區曾是一個夾在繁榮商業區之間的工業區,大量的工業廠房是這裡被稱為“鑄鐵歷史區”。然而,隨著製造業的轉移,SOHO區一度變得荒涼。直到一些落魄藝術家搬入這片區域,將空置的廠房改造成藝術工作室,在粗獷的工業建築上進行塗鴉和創作,賦予了這片區域獨特的街頭潮流風格。
到了上世紀70年代,紐約市政府以“修舊如舊”的理念啟動了SOHO區的復興改造工程,保留了工業老建築的獨特風貌,形成了工業遺存與現代藝術交融的氛圍。
上圖:紐約SOHO區的鑄鐵建築
UR 紐約門店的“修舊如舊”理念,與這一歷史背景高度契合。門店保留並修復了歷史建築原本的紅磚牆、立柱、飾面等建築元素,同時賦予其全新的色彩,歷史的肌理與當代的質感共存,既展示了 UR 對當地文化、歷史和生活方式的獨到解讀,也渾然天成地融入了當地的文化語境
上圖:UR美國紐約旗艦店
此外,UR紐約門店內的藝術裝置,以“流動與重構”為靈感,捕捉舞者舞動飄帶的運動軌跡,飄帶的自由舞動和自然物理的限制,象徵城市生活中的自由與規則,這是UR對紐約以及當代藝術的理解與闡述。
上圖:UR紐約門店內的藝術裝置
據UR透露,為應對海外消費者不同的審美偏好,品牌在產品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紐約門店內近40%的產品是專為美國市場推出的
事實上,除了國內,UR 還在倫敦建立了設計中心,組成了一支50多人的歐洲設計團隊,確保能夠緊密捕捉當地市場的審美需求和潮流趨勢。
上圖:UR美國紐約旗艦店產品
在門店建設穩定之後,UR計劃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拓展海外線上業務。此前品牌已經搭建專屬網站,計劃逐步形成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運營模式,從而更全面地覆蓋和服務全球消費者。李明光曾接受一家媒體採訪表示,海外線上佈局和國內佈局佔比相反,希望未來海外線上能達到70%
品牌出海,意味著得以挖掘更廣闊的全球的市場。在異國他鄉紮根的“秘籍”,深藏於城市的文化歷史之中,也隱匿於當下市場的潮流湧動中,需要品牌深層理解當地文化,並給出自己的解讀方式。同時,這也考驗著品牌建立配套運營策略的能力,以及長期耕耘的決心。
中國時尚品牌出海邁上新臺階,或從UR始?
如今UR邁出的這一步背後,是中國時尚品牌前赴後繼的嘗試和磨練:
自上世紀80、90年代起,中國的商品透過貿易往來出口海外。進入21世紀的前15年,不少本土成長起來的品牌紛紛試水海外擴張,但仍處於“試水”階段,主要目的是品牌造勢和積累經驗。大約十年前開始,中國時尚品牌透過跨境電商、社交媒體、國際時裝週等多種途徑,進一步提升了在海外市場的聲量,展現中國品牌的全新面貌。過去幾年,中國品牌在海外開店的步伐明顯加快。
然而,這一過程中,失敗必不可免。一方面,出海需要國內強大的供應鏈作為支撐,另一方面,品牌的“軟實力”也面臨考驗,包括完備的品牌策略、運營等綜合性能力,以及對海外市場的清晰洞察
UR 正是具備了以上兩方面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軟實力”之外,UR 獨特的柔性供應鏈也是其征戰海外市場的利器,“小單快反”模式,能夠在7-15天內快速響應,實現每週兩次的高頻上新頻率。其自主研發的供應鏈協同平臺,以“智慧化排產”幫助實現全球產能調配,甚至市場預測。
上圖:UR 2025年春季形象大片
對中國時尚行業來說,UR 紐約門店的開設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訊息。
它驗證了中國時尚品牌出海的可行性,以及以長期主義的視野,深耕海外關鍵市場的決心。據UR透露,品牌今年還將在倫敦、東京、中國香港開出旗艦店,在全球多個時尚高地樹立品牌標杆。當中國時尚品牌全球化發展來到新階段,UR 可以說是先行者和探路人。
更重要的是,UR向海外傳播的不止於純粹的產品、貿易,而是更深層的文化和商業邏輯。不管是融合中西的門店和產品設計,還是配套的品牌策略和運營,UR 讓世界時尚同行看到了中國品牌對藝術、文化的深厚表現力,以及全產業鏈的商業管理和創新能力。
這些都意味著,UR 的出海,將被作為一個標杆,激勵國內無數的後來者。未來,隨著更多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的崛起,我們將看到一個更加多元化、更加活躍的全球時尚市場。
丨圖片來源:品牌方提供、Bonjour New York 官網、NYC Tourism 官網
丨責任編輯:朱若愚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時尚和奢侈品行業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