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變天,北大擴招,復旦壓縮,文理之爭可以結束了?

1445個字 閱讀時長:4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何去何從。
近期,很多人關注復旦校長的發聲:
歷來以文科見長的復旦:
將文科招生直接壓縮近一半,同時向新工科進行轉型
看下改革後的學科設定:
純人文學科的文史哲只佔18%,還不到20%,而多出來的名額都給了工科。
這是不是單獨的現象呢?
答案不是,與復旦南北輝映的文科名校北大,今年也對招生做了調整:
北大今年將擴招150名本科生
但是不要看錯,擴招的都不是文科招生:
擴招生源大多將投入到人工智慧及相關學科專業中去
除了復旦和北大,清華和交大一樣,也在國家亟需的的戰略科技學科方面進行了擴招。
持續了多年的文理之爭,是不是可以結束了
現在不止是就業和薪資,連大學招生都看出不一樣了,再加上AI對基礎文科工作的替代:
文科生徹底失敗了嗎?未來何去何從?
我倒沒有那麼悲觀。
關於文理之爭,之前談過很多,大多從行業就業、學科投入以及教育質量等方面來討論,文科確實不佔優勢。
但是今天換個角度,從未來行業發展來看,文科可能還大有可為。
我們都知道,當前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方向有兩個:
:AI,人工智慧、機器人、晶片。
:內需消費,主要就是服務業升級。
科技這塊不用說了,需要理科人才去突破卡脖子技術封鎖,需要工科去做類似DeepSeek和宇樹的工程創新。
那麼內需消費呢?
很多人都只關注需求端,從消費補貼、消費刺激、就業收入等方面去考慮,其實是思路沒開啟。
供給端才是更大的藍海。
舉一個最新的例子:
跟DeepSeek一起爆火的《哪吒2》。
我查了下最新的票房快150億了,雖然這個票房疊加了很多電影以外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當然在我看來不如第一部驚豔。
不止是票房,《哪吒》系列電影帶動的IP周邊效應可能更大,這不就是文科在供給端的創新嗎
想一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各種神話人物和故事IP,未來出爆品的機會恐怕不會少。
有人會質疑《哪吒》導演餃子是學醫學的,藉此認為文科不行,但是你想一個醫學生放著好好的醫生不去當,在家待業幾年搞動畫,不正好說明文科的魅力足夠大嗎?
當然,這也涉及到下一個問題:
文科教育是不是足夠有質量
大家知道,文科其實是大學擴招的產物,或者可以說是擴大內需的產物,1999年為了扛通縮,開啟了教育產業化,但是大樓可以一年建成,大學老師卻無法短時間培養起來,所以,大批偏文科的綜合性高校遍地開花。
可想而知:
文科的師資力量和學科投入都是不高的
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大家看看短影片上各種粗製濫造的直播和短劇,就知道我們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產品供給是多麼缺乏了。
這不是文科的鍋,甚至也不是文科生的鍋,這是整個社會的短板
有需求就有供給,參考日本:
90年代之後,科技爆發和地產崩盤之後,漫畫和動漫的大爆發,其實就是人們對人文和精神需求更多了。
這不就是文科的用武之地嗎?
以國漫為例:
從《大聖歸來》到《長安三萬裡》再到《哪吒》系列,文藝作品的供給端升級已經是肉眼可見了。
擴充套件到整個服務業,把低端的服務業提升到現代服務業,跨學科和交叉學科是未來的方向:
工業設計的巔峰就是喬布斯,國內造車最大的網紅是雷總
希望國家早點給文科也做升級轉型。
就這樣。
十分罕見,都在關注這個事
大家都在關注一個罕見資料:
不但首次轉負,還追平了1998年最長曆史記錄。1998年發生了什麼?恐怕很多人都還有記憶,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可以繼續閱讀:今天都在關注這個事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美國為何變臉?

10個朋友讀過   趨勢
取代房地產

500個點贊局勢
2025年十大懸念

閱讀10萬+   深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