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公園的不知名食草動物
一
我出生長大在上海,也是一名房產觀察愛好者。
據說中國已經邁入了人口負增長時代,大家都覺得房子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我發現大家在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談的往往是國內房產的價格問題,認為高房價抑制了大家的生育需求。在大家一般的觀念裡,家裡孩子多就意味著房子要大,因為要換大房子所以就要更多錢,因為沒有錢買大房子所以就乾脆就不生了吧。
這種說法看似沒有問題,實際上卻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面,忽視了國內房子本身的產品問題。此話何解呢?就這樣說吧,作為五個孩子的媽媽,即便不考慮房價,走遍整個上海灘,我感覺也找不到一套合適我們家的房子。
我知道大家肯定會說我說得誇張了,即便你家人多,但上海上億的房子多得是,這些房子走一走,就沒有適合你家的?
但實際上我是有點認真的,大家可以聽我盤一盤,看看是不是這麼一回事。
二
我們家七口人,我們夫妻加五個孩子。我們倒不需要房子有多大,但是為了讓彼此都有空間,我們認為我們至少需要有四間房。
然而在上海,大部分四間房以上的公寓、別墅,都是為“三代同堂”設計的,而不是為我們這樣的一對夫妻帶若干孩子而設計的。
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這些大房型喜歡設計成每個臥室都帶一個廁所——這些廁所還多是暗衛。
我不知道房屋設計者是怎麼來考慮“打掃”這件事的,或者大家根本也不考慮這件事。彷彿大家都預設,如果家裡有四間房,你們就一定有住家阿姨。但實際上我們家從來就沒有用過一個住家阿姨——我甚至都沒有用過月嫂,也沒有請老人來住過。就是因為擦擦弄弄都是自己來的,所以知道說,家裡如果每個房間配一個衛生間,那光打掃廁所地板,擦擦馬桶灰,都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負擔。
再說說上海房子的另一個特徵:即便是大房型,這些豪宅的廚房也都居於一隅,廚房的面積和房子的面積完全不成正比。有幾個陸家嘴的老牌豪宅樓盤,咱這就不點名了,他們的廚房都是一字型的動線,走廊還特別窄——一個人在裡面燒飯沒有問題,若幾個人幫手那就亂套了。
對於廚房面積不夠大這件事,我真的是一直不能理解。因為即便考慮中式烹飪油煙大的問題,也完全可以做成中西廚分離呀——但是上海絕大部分的豪宅,就完全沒有大廚房這個概念。
再一次,大家可能就覺得,如果你們家住那麼大的房子,燒飯肯定是有阿姨來燒的。問題是,我們家一直是我們自己燒飯啊,我們從來沒有叫阿姨來燒過一頓飯。這裡我們隨便講一個很生活化的場景:我們不和老人同住,家裡就我和我老公,如果我們一個出門,另一個在家燒飯,可廚房是窩在一個角落裡還是封閉的,那誰來看孩子呢?
大家如果注意過日式的房子,就會發現,日本的房子雖然也小,廚房更小,但廚房有一排不遮擋視線的操作檯,一定是對著客廳的。這幾乎是所有日式房子的標準化設計,就是為了媽媽作為主婦燒飯的時候,還可以照顧到年幼的孩子在客廳裡看書遊玩。
我想,這些設計可能就是我們一整代獨生子女的某種後遺症——大家缺乏生活經驗,已經完全忘記多子女家庭是怎麼生活的了。
三
作為多子女家庭的媽媽,我對選擇適合多子女家庭生活的房子這件事,可謂是頗有一番心得。
講真,我們在上海的房子在這個方面也確實做到極致了。像兒童衛生間乾溼三分離,洗浴臺是雙臺盆,洗衣房做了雙洗衣機雙烘乾機設計——這些很多房子都有,我們也就不展開了。
這裡就舉一個小小的例子:
我們家門口設計了一個很大的更衣室,一邊是一整面牆的鞋櫃,一邊是一整面牆的掛衣區和放包區。——這是很多豪宅也完全沒有的設計。
中式的房子產品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玄關就小小一排櫃子,冬天回來厚衣服門口掛不下,於是進門打擊啊就會隨手把衣服搭在椅背上,沙發上——這家裡還能幹淨嘛?
還有一點,上海的衣服會發黴啊!冬天穿過的衣服,根本不能放回臥室和乾淨衣服一起放,不然衣黴黴一片——那出門的西裝什麼又不是天天洗的,那這些冬天的衣服是不是都需要有個位置掛起來?
還有現在孩子各種培訓班多,我們家孩子棒球課一個包,攀巖課一個包,媽媽買菜一個包,上班一個包,爸爸公文包一個包,出門應酬一個包——這麼多包,一排小櫃子怎麼放得下呢?這還更不用說多子女家庭還有經常出門要用的兒童推車、露營墊、兒童腳踏車——這些都完全沒地方放了。
而我們家原來回來的動線,就是進門右轉更衣室,換鞋換衣,包一放,空手進屋——房間裡沒有這些亂七八糟的衣服、包包、雜物收拾時間就大大減少了——雖然犧牲了一個小房間作衣帽間,但是我覺得生活品質大大提升,十分值得。
四
原本我覺得我對房子對孩子友好(英文叫Kids friendly)的理解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了。但直到最近住到米國以後,才感覺咱們的房地產公司真的還有很多可以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鑑的地方。
我們在的城市生五六個孩子一點不稀奇。甚至隨便遇見一個人,家裡都是七個九個娃。原來在上海的時候,我們走在路上,隨身帶了三四個孩子,周圍人看我們的眼神,就好像那是多麼不得了的一件事。我們上海的多寶家庭有一次在上海動物園聚會,我們坐在草坪上,每家人都三四個孩子。旁邊幾個家庭看著我們,眼睛都發直了——他們一直在數我們每家人到底有幾個孩子。
但在這裡,四個,五個,六個,隨處可見。路上新生寶寶到處都是,孩子上託班甚至都沒有空位,要提前一兩年預約排隊——這樣的場景在上海已經是遙不可及的歷史了。
我覺得這和他們這裡的房子也十分“生育友好”很有關係。我們所在的城市,房子有一些很常規的操作,十分適合多子女家庭生活,正好也可以提筆和大家聊聊。
1、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壁櫥
我把這個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壁櫥實在是太好用了!
這邊的房子,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壁櫥可以放衣服,這就意味著不單單房間裡不需要單放衣櫃,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可以往壁櫥裡放。而且每個房間都有,找取就十分容易。
實際上不單單是每個房間都有壁櫥,這裡的廚房、門廳、飯廳都有壁櫥。家裡一切的雜物都可以放在壁櫥的架子裡,門一關,裡面也不需要很特別放得很整齊。而且這些壁櫥的設計也很合理,主臥甚至有自己的單獨放被子的壁櫥。這樣大容量的儲物,對我們的勞動力是很大的解放。
2、主臥旁邊常常套一個小單間;
有孩子的都知道,新生兒是需要睡父母旁邊,但是兩三歲的小寶寶自己睡一間房間就能極大解放父母的生活了。然而,兩三歲的寶寶晚上還是會哭啊,如果小寶寶房間在父母邊上,晚上寶寶哭的時候,父母就不用跑很遠。當然,寶寶是也可以和父母一起睡到七八歲,但是這樣,孩子晚上睡得早,父母晚上就很難有自己的空間,一起躺床上看個電影什麼都成為了不可能——其實是很影響父母的生活質量的。
我們現在住的房子主臥邊上的次臥面積非常小,可能就是3米*2米的大小。我感覺擺一張單人床都很勉強。但是放一個寶寶床,放一個尿布臺,放一個餵奶的小沙發,就正正好好——對了,還套了個壁櫥。這真的就是我們這樣的家庭所需要的設計。
並且未來孩子長大以後,這間房間還可以作為家裡的小書房,也並不會浪費。
3、有一個適合家庭活動的影音房;
國內的豪宅也有設計影音房,但是那種影音房設計得好像豪華的電影院,並不是我說的這種。在這裡,一般每棟房子都有自己的影音房,一般在地下室,孩子往裡一丟,就自己顧自己看電影,就可以給父母一個喘息的空間。所以這個房間一般就是鋪滿地毯的沙發上,正對一臺電視機,有的在旁邊還放個能吃爆米花的爐子。
聽起來好像和“客廳”的功能差不多——事實上國內的房子,只要有了孩子,客廳就充當了這個功能,大部分家庭的遊戲墊都是放在客廳裡的。但實際上,這裡說的這種活動室和國內的客廳還是不太一樣:
-
國內的客廳肯定是一進門就是,房子正中央;但這個活動室的位置一般都設計得很偏,孩子在裡面大吵大鬧,也不會影響父母和鄰居。 -
這個活動室和客廳分開,即便孩子很小,搞得很亂,也不影響整個家庭的生活。我把孩子的桌遊也放在這間房間裡,他們有時候桌遊玩到一半,地上一塌糊塗,過來吃飯——也沒關係,一會收好就好。
4、有開闊的廚房
就像大家在電視電影裡看到的,這裡的廚房操作檯極長,一般會配個島臺,而且廚房櫥櫃多到令人髮指。
而且這邊廚房設計的位置,要麼就是在開闊處,要麼就是在房子中間。我很喜歡這樣的設計,因為父母做飯的時候,孩子也可以坐在吧檯椅子上和父母聊天。廚房是融入生活的。
我們家孩子過來以後,對燒飯產生了濃烈的興趣。我覺得這樣蠻好,對父母做飯耳濡目染的孩子,將來也不會雙手一攤說:“不好意思,我就是不會做飯。”——我們有時候開玩笑說,雖然我們可能以後沒錢給兒子準備婚房,但是說不定我家兒子很會做飯,也能在婚戀市場上加分呢?
5、雙主臥設計
國內的房子大多是“單主臥”設計。主臥設計得豪華得不得了,其他客房最多配個廁所就得了。但是對於多子女家庭來說,雙主臥設計十分重要。我們雖然不和父母同住,父母也都住上海,但父母要享受天倫之樂,一年也總要過來住幾天。
我們在上海的房子也是雙主臥設計,給父母留的臥室除了廁所浴室,還有最好的陽臺和風景。在動線上,給父母留的“次主臥”更靠近門口,給父母更多方便。去年有一次我媽媽生病住院,我爸爸和我們住了一段時間,他早上起來就去他自己臥室的陽臺上抽根菸,獨處一會兒也不影響孩子——我喜歡家人間這樣精妙的距離感。
到了這裡以後,發現這種設計竟然和這裡設計師的理念不謀而合。我們這裡的臥室也是雙主臥設計,而且“次主臥”竟然也配了個陽臺。但是這裡的房子面積更大一些,次主臥除了陽臺、衛浴、壁櫥,還有自己獨立的衣帽間。次主臥的浴缸也和主臥一樣規格做了按摩浴缸——再吐槽一次,上海的豪宅,次主臥配浴缸的,就從來沒見到過和主臥同樣規格的——房地產商對盡孝這個問題的理解,感覺也不夠深刻。
6、給孩子的空間設計
家裡孩子多了以後,“空間”成為了很重要的一個話題。如果房子空間感不夠,一家人就擠在客廳裡,幾個孩子噠噠噠一講話,我就開始腦殼疼。青春期的孩子偶爾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除了呆在自己的房間裡,也需要有舒服的空間可以獨處。
這種空間不一定要很大,但一定要很舒服。這種空間可以是鋼琴邊的小椅子,也可以是書架下的小墊子,或者就是飄窗上的小茶几邊,呆呆看看外面的風景。這種小空間並不難,可能需要一面小窗,也可能是上面設計一盞好看的燈,也可能是一張設計獨特的椅子,或者是像我們上海家裡還做了個小茶水間——當然所有的地方都要有必要的插座。
但國內很多房子,幾乎所有的空間,都只考慮“功能性”,而不考慮這種“舒適性”。準確地說,大家好像都不考慮這種小空間——以至於在國內很多孩子,就在家裡“呆不住”,我覺得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因為家裡沒有舒服安靜的空間引起的。
7、給孩子使用的細節設計
這裡有一些細節,讓人很感動。比如給孩子用的浴缸,特別低矮,孩子進出浴缸幾乎都不需要大人幫忙——這點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其實很重要啊!
還有,這裡預設次臥就是給孩子睡的,次臥的面積都不大,也不帶廁所——這很科學,因為小孩子其實要蠻大以後才會自己打掃廁所。
反之,為次臥配套的衛生間,還需要考慮多子女家庭的需要,比如洗漱臺很長,可以讓兩個孩子同時洗漱,有必要的空間來放孩子的換洗衣物、洗浴毛巾等等。
五
楊先生看完以後和我說,因為我們在上海看到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沿用了20、30年前為獨生子女家庭設計的思路,所以不符合現在多子女家庭的需要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倒不能過多怪罪開發商。
但就把以上想法和見聞記下,希望拋磚引玉,給更多開發商一些啟發。隨著三胎家庭增多,希望國內的開發商也能夠多打造一些更適合多子女家庭生活的,具有差異化的創新房產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