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Lily
來源丨三聯生活實驗室(ID:LIFELAB2020)
· · ·
北漂的租房史,就是不斷尋找“終點”的過程。
他們曾經住進常營,以為能在五環外找到生活的平衡點,結果每天的活動範圍只有長楹天街;
或是搬去亦莊,幻想住進寬敞嶄新的高階社群,最後發現除了家和工位,最熟悉的地方是山姆超市;
明明嚮往順義的鬆弛感,可在京承高速堵了兩小時後才意識到,這地方適合生活,但前提是你不用上班。
意識到終點不存在後,一群北漂乾脆不找了。他們不再糾結未來在哪買房,也不糾結長期租房是不是虧,而是決定先住進一個能讓自己看起來像中產的地方,於是選中了北京最像“精緻生活樣板間”的區域——百子灣。

▲圖源:六耳獼猴桃
在不少北漂眼中,百子灣是北京最具中產氛圍的租房區,不是因為房價有多高,而是因為它離中產的物理距離足夠近。“國貿、華貿、三里屯,是北京最密集的精英職場和高階消費區。高階商場、精釀酒吧、私教健身和brunch文化,則是這類人群的標配。”
而百子灣是離這些地方最近、房租尚可承受的區域,承接了從核心商圈一路外溢的都市精英氛圍。住在這裡的人,哪怕還沒晉級中產,也能提前感受到中產的餘熱。

▲窗外就是中國尊/圖源:zzzzz正在發癲
住在百子灣的年輕人,不一定人均年薪百萬,但消費方式卻與各種懸浮的都市劇無縫銜接。
“住在亦莊或順義別墅裡的人,週末會去山姆囤進口牛肉。百子灣的打工人下班便去盒馬,隨手拎一盒智利車釐子或M5和牛,回到40平米的公寓慢慢享用。
每到週末,他們還會在睡到自然醒之後,隨手在手機上點一盤68塊的牛油果吐司,再雲淡風輕地發一條朋友圈,定位在今日美術館旁。”
1.
/ 想成為中產的北漂,
都住在百子灣?/
外人看百子灣,總覺得它是一個“租得起,攢不下”的消費陷阱。這裡的房租平均五六千起步,環境也談不上頂級,但生活成本直逼上海的CBD地帶,怎麼看價效比都不高。可即便如此,它仍然在吸引著大批北漂湧入。
有人說,百子灣提供的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的終點,而是一個足夠體面的中轉站。住在這裡的北漂,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金融民工、網際網路人和自由職業者。
金融民工選擇住在這裡,主要是看中了地理優勢。“百子灣緊挨國貿,可以大大減少你每天穿梭在投行、券商和基金公司之間的通勤時間。擠出來的時間,正好夠在健身房裡,進行一場高強度訓練。”
剛入職投行的北漂王然,選擇住在百子灣,不是為了離公司近,而是為了讓自己在高壓工作之外,看起來還有點生活。

▲甚至會有人來百子灣city walk/圖源:春天游泳
他的同事很多住在更遠的地方,早晨裹著羽絨服衝進地鐵,凌晨打車回家倒頭就睡。而他加班再晚,至少還能在樓下買杯熱拿鐵,或是去合生匯隨便逛逛。這些時刻讓他覺得,“我不只是個被PPT榨乾的金融民工,而是這座城市裡過得還算不錯的一個。”
網際網路人也是百子灣的主力租客。他們住在百子灣,不是因為便宜,而是因為這裡的社交氛圍讓班味沒那麼重。
“百子灣的一大未解之謎,就是為什麼大量精釀酒吧和手衝咖啡廳,明明人流稀少,卻永遠不會倒閉。後來發現,加班到很晚的時候,精釀酒吧就成了剛需。這裡沒人在聊跳槽、裸辭、轉行考公,焦慮的時候,至少還能在這裡換換腦子。”
而許多自由職業者,寧願咬牙多花一些生活成本,也要住在百子灣,因為這裡是他們和大城市保持連線的重要一站。
“他們儘管收入不穩定,但客戶和資源都在百子灣的圈子裡。網際網路人是他們的甲方,樓下的鄰居可能就是下一個合作物件。換個地方,接單的機會就可能大幅減少。咖啡館、聯合辦公區就是他們的職場,brunch、展覽和普拉提課也不只是愛好,而是讓自己繼續留在北京的必要成本。”

▲百子灣的咖啡廳,是自由職業者的辦公室/圖源:椰塔塔
網際網路人顧凡,在百子灣住了四年,搬了三次家,但始終沒離開這片區域。理由很簡單,“這裡的房租確實貴,但換來的,是你隨時都能找到一起喝酒、聊跳槽、討論行情的朋友。”
他對北京生活的期待,是房間可以小一點,但樓下必須有精釀吧、24小時便利店和隨時能約見老同事的咖啡館。“這樣當工作變動頻繁,行業週期起伏不定時,只要身邊的圈子沒變,就不會焦慮,依然覺得自己還在合適的賽道里。”
2.
/ 百子灣,
成了北漂中產的保育基地/
在北京, 北漂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擠在郊區的老破小裡,天天數著餘額過日子,只等攢夠一筆跑路費後離開這裡;另一種則早早看透了“大城市賺錢大城市花”的真理,反而學會了在消費主義中苦中作樂,把每天的小日子都過得有聲有色。
百子灣就是後者的聚集地。這裡是北京最典型的精緻打工人聚集區。住在這裡,你不一定是中產,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中產預備役。
在百子灣的蘋果社群住了兩年的95後北漂何小茜,說住在百子灣的人可能賺得不少,但大多數攢不下來錢。“這裡房租不比三里屯便宜多少,一居室的價格不會低於五千;商場也不比國貿高階,但物價水平卻足夠讓人破防。”

▲百子灣的網紅菜市場,經常能偶遇明星/圖源:阿道夫
而她心甘情願住在百子灣的理由,是這裡給她營造出一種中產樂園的濾鏡。
“住在這裡,像是進入了一場'都市精英生活’的沉浸式體驗遊戲。公寓的落地窗外抬眼就是中國尊,樓下就是全北京最有名的法式甜點,步行十分鐘就能到達網紅打卡地今日美術館。”

▲圖源:Aien
有人說,百子灣提供的不是居住體驗,而是預先提供了一種成功人生的模板。“它不像通州那樣讓人覺得自己‘被髮配邊疆’,也不像順義那樣讓人有種提前進入退休生活的懶散。
它是北京最擅長製造‘上升感’的地方——即使你的銀行卡餘額撐不起真正的中產生活,你也能在這裡短暫體驗到一種正在走向成功的錯覺。”

▲甚至連公租房的外觀都堪稱“北京最美”/圖源:噢泥濘
此外,這裡聚集了大量的廣告、傳媒領域的文化公司,是北京當之無愧的傳媒基地。因此落腳在這裡的年輕人們,精神狀態都格外領先。
“他們是最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一群人,哪怕月底卡里只剩三位數,還是能氣定神閒地點杯手衝咖啡,假裝自己是華貿金融圈的一員。”
最近打算在百子灣租房的朝陽白領Elsa,她的觀察是,“百子灣的公寓樓比民用住宅要多,而且很多網紅社群的房子大多都裝修成奶油風,且大多數都會配備衣帽間,簡直就是都市白領的誘捕器。”

▲圖源:撒撒
之前,Elsa住在東城某老破小裡,來百子灣考察後,她發現這裡是北京活人感最重的租房聖地。
“來這裡定居的大多數是年輕白領,大家每天琢磨的也都是吃喝玩樂。不像東城的小區樓下,都是大爺們坐在馬紮上打牌曬太陽,百子灣的公園裡全是穿著潮牌跑鞋晨練的小哥,偶爾還會偶遇帶著口罩遛狗的小明星網紅。”
有人探訪百子灣後,還發現這裡的網紅社群,有一種國外布魯克林的文藝氣質。

▲圖源:六耳獼猴桃
“不像是那種密密麻麻的高層小區,營造出一種住進了鴿子籠的緊繃感。百子灣的網紅小區裡有一片偌大的綠地,小區的步行道上是閒庭信步的年輕男女,聊的話題不是股票程式碼,而是電影資料館裡又放了什麼新片。”
3.
/ 離開百子灣的北漂,
才算通透了/
雖然在百子灣的年輕人們,大多數都沉浸在扮演中產的遊戲裡自得其樂,但在百子灣原住民胡可眼裡,離開百子灣,才是一個北漂通透了的標誌。
胡可在百子灣住了五年,最近攢夠了首付,決定在東五環外的東壩上車買房。
“住在百子灣的年輕人,其實離真正腳踏實地的生活還有很遠。你以為百子灣的人是都市精英,但他們的真實狀態是在買手店試穿了一圈,最後還是下單某寶同款;在brunch店拍完照,晚上餓了還是會偷偷點一份黃燜雞;月薪兩萬,看起來像箇中產,卡里的餘額卻捉襟見肘。”

▲可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百子灣的網紅盒飯一直大排長龍/圖源:張大爺
在胡可看來,離開百子灣的北漂,不一定賺得更多,但大多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生活品質不是由住在哪裡決定的,而是由能不能攢下錢決定的。
“曾經覺得這裡離國貿近,精緻生活觸手可及。後來發現,觸手可及的還有高房租、高消費和存款永遠見底的焦慮。而離開百子灣,也不是因為這裡不好,而是終於意識到,靠消費維持的體面,終究撐不起真正的安全感。”
4.
/ ENDING/
一些曾經落腳在百子灣的年輕人,最終可能搬去了五環外,住進了更大、更便宜的房子,也可能換了一種更務實的生活方式,不再執著於手沖和精釀。
但只要有過在百子灣的生活經歷,就會自帶一種面對壓力也不至於崩潰的鬆弛感。
“他們習慣了在KPI的重壓下喝著手衝,在存款見底前先續上健身房年卡,在凌晨回家路上點一杯熱拿鐵,讓自己覺得一切還在掌控之中。即便有一天離開百子灣,這種見招拆招的本事也會留在身上,讓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看起來活得沒那麼用力。”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八妹的文章,記得點亮“星標”
—end—

金八傳媒往期獲得獎項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
內容及商務合作,請聯絡八妹微訊號:bameihezuo


由於微信改版,公眾號文章不再按時間順序推送文章,而是根據權重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