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媽祖文化融入民眾生活到延續春節、清明等傳統節俗,再到中國影視引發追劇熱潮,在越南不乏豐富的中華文化印記。中國和越南山水相連、文化相近,多姿多彩的文化交流也讓兩國民眾越走越近。
媽祖文化融入民眾生活
前段時間,湄洲媽祖分靈越南珠洋新興上帝古廟、樂和天后古廟儀式在福建莆田湄洲媽祖祖廟舉行。
據悉,越南珠洋市天后宮已有逾200年曆史,每逢媽祖誕辰、羽化昇天日以及元宵佳節等重要節日,該宮廟都會舉行盛大慶典。此次新興上帝古廟、樂和天后古廟新建落成,大家特意從越南奔赴“媽祖故里”湄洲島,恭請分靈媽祖前往越南。
在越南,媽祖信眾分佈範圍十分廣泛。據不完全統計,越南現有100餘座主祀媽祖的天后宮與會館。媽祖信眾中不僅有華僑華人,還有很多當地民眾,信俗活動保留了媽祖信仰原有的主要特徵,也融合了一些當地的文化和習俗。
越南媽祖文化董事會會長湯志強早年間從莆田到越南打拼,事業有成的他坦言“得媽祖庇佑”。他說,“媽祖信俗”隨著華僑華人的腳步傳播至越南,如今已融入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也與當地宗教信仰相互融合,成為民眾重要的精神依託。
2018年越南媽祖文化董事會成立,湯志強同年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媽祖。這幾年,在當地華僑華人的支援下,湯志強在越南同奈省一山頂上蓋起媽祖廟,該地點距離胡志明市1小時路程,附近有新建的機場,交通便利。
湯志強說,媽祖廟雖然集中在華人聚居區,但影響力是全國性的,很多媽祖廟本身就是旅遊景點,信眾和遊客眾多。可以說媽祖廟已經成為展示中華文化的一扇視窗,華僑華人也會繼續促進媽祖文化的傳承保護。
相似節俗引文化共鳴
“越南也有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很多文化節俗與中國相似。”越南中國商會川渝企業聯合會會長鄭夏說,採祿是越南春節十分重要的習俗,在大年初一將帶綠葉的樹枝採回家供起來,直到枝葉枯萎,寓意祈求富貴。
越南中國商會安徽企業聯合會會長何志平稱,每年春節前夕,胡志明市的金邊市場一片紅火,春聯、福字、紅包等商品琳琅滿目,當地民眾和僑胞忙著選購年貨。

4月12日,廣西崇左市大新縣碩龍鎮舉行碩龍街建街141週年“元春節”民俗活動慶典。中越兩國邊民及遊客體驗特色民俗風情。
在胡志明市,春節期間的華人廟會十分熱鬧,舞龍舞獅表演、猜燈謎等傳統活動輪番上演。每年正月十二,很多華僑華人以潮州義安會館關帝廟為起點,舉行巡遊活動。隊伍最前面,數人合力抬著威風凜凜的關公像穩步前行。其後,眾多華人裝扮成天兵天將、金童玉女等神仙模樣,所到之處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在越南,掃墓祭祖、緬懷逝者是清明節的重要活動。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越南的傳統節日“寒食節”,飲水思源和緬懷祖先是這個節日的意義所在。這一天,越南家庭都會準備綠豆湯圓或紅糖湯圓用來祭拜,祈求祖先保佑。
今年清明節,廣西東興市歸僑何保和家人搭乘從中國東興至越南芒街的跨國公交,前往越南下龍市掃墓。這趟中越首條跨國公交於2024年11月正式開行,為僑胞清明跨國祭祖提供了新選擇。

越南首都河內火車街景色。盛佳鵬 攝
“每年清明節,很多僑胞從世界各地回到東興,再前往越南祭祖。”何保稱,掃墓祭祖仍是很多僑胞懷念親人、表達哀思的重要方式。即便路途再遠、舟車勞頓,也要趕在清明時節為先人獻花祭拜。
相似的節日習俗傳遞著兩國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加深了彼此間的交往和了解。
中國影視劇“霸屏”影片網站
據全球影視資料監測平臺V-Pulse釋出的資料,截至2024年12月,《偷偷藏不住》《蜀錦人家》《永夜星河》《當我飛奔向你》《獵罪圖鑑2》在越南登上華語電視劇熱度榜前5名。
不論題材、情節還是服化道、演員,越南民眾一直以來對中國影視劇都情有獨鍾。1993年,電視連續劇《渴望》首次在越南中央電視臺播出,觀眾的追劇熱情可以用“如痴如醉”來形容,收視率達到90.78%。
《渴望》成功後,中國電視劇《雍正王朝》《宰相劉羅鍋》《宋氏三姐妹》《上海一家人》《還珠格格》《西遊記》等先後登陸越南。《還珠格格》等劇還受到越南本土製作方的青睞和翻拍。近年來,《琅琊榜》《甄嬛傳》《山海情》《玫瑰的故事》等劇在越南也收穫眾多粉絲。
越南影片網站ZingTV的頭條常常被中國影視劇佔據,很多越南人都能隨口說出幾部喜歡的中國電視劇,越南還有很多影視劇翻譯小組,在中國電視劇播出1小時後就能快速配好越南語字幕。
近些年,隨著中國微短劇出海,霸總甜寵等特色題材的短劇持續風靡越南市場,劇中細膩刻畫的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元素也引發很多越南觀眾的共鳴。
影視劇的熱播也在越南年輕人中掀起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的熱潮,他們還熱衷於研究劇中的傳統服飾、禮儀習俗等,讓中華文化元素走出螢幕,走進日常生活。
來源 :中國僑網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