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臺灣網友想看《哪吒2》!國臺辦回應

吒兒火到臺灣了。
電影《哪吒2》登頂春節檔票房榜首,引發島內熱議,有臺灣媒體人表示“這是中國人自己的故事”,還有網友留言“期待在臺灣可以看到這些大陸電影”。

近日,國務院臺辦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我們希望相關電影能夠儘快在臺灣上映,讓更多臺灣民眾直接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瞭解大陸電影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實力和強勁勢頭。
In response to heated discussions about Ne Zha 2 in Taiwan, Zhu Fenglian, spokeswoman from the Taiwan Affair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expressed the wish that the film will be screened in the island as soon as possible, allowing more people in the island to directly experience th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and understand the powerful strength and momentum of the mainland's fil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與其說哪吒火到臺灣,不如說哪吒在臺灣本就廣受歡迎在閩臺地區,哪吒被稱為“太子爺”或“三太子”,是群眾心中的守護神。
In Fujian and Taiwan, the mythical figure Ne Zha is known as taiziye or santaizi, and is revered as a guardian among people.
《臺灣廟宇文化大系》記載,清康熙二年(1663年),泉州府晉江先民將哪吒太子神像帶到嘉義新營,建立了“全臺太子廟之首”的新營太子宮。經過多年發展,如今整個臺灣的哪吒廟有370多座。
圖源:新營太子宮官網
在臺灣,哪吒也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神仙,他活潑俏皮,可愛討喜。早年間,臺灣民間廟會中的三太子就有戴墨鏡、騎機車、拿玩具、溜滑板的造型。
Ne Zha is also beloved in Taiwan, known for his lively, playful and charming personality. In the past, Ne Zha has been depicted in a variety of forms such as wearing sunglasses, riding a motorcycle, holding toys, and skateboarding through folk temple fairs.
哪吒有“戰神”之稱,被視為守護境域的強大神靈。因傳說他曾大鬧東海,故民眾在航海、捕魚時會祭拜以求平安、豐收。
由於哪吒通常以七歲稚童形象出現,因此在臺灣被視為兒童守護神,在大甲媽祖繞境進香途中,民眾常以家中兒童使用過的奶嘴交換三太子嘴中含的奶嘴,以保佑孩子平安。
圖源:東方IC
近年來,臺灣還出現了“電音三太子”這一文化現象。在廟會、慶典等場合,“電音三太子”的表演者扮成哪吒模樣,身著鮮豔服飾,頭戴哪吒髮飾,腳踩高蹺隨著動感電子音樂節奏熱舞,有時還會以說唱形式講哪吒故事或說吉祥祝福話。
“電音三太子”將傳統哪吒信俗與流行元素相結合,讓哪吒信俗以更貼近現代生活的方式在臺灣傳播,頗受年輕人們的喜愛,並很快流行到閩南、潮汕等地。
Techno Ne Zha combines traditional Ne Zha beliefs with modern pop culture, making Ne Zha more relatable to modern life. This fusion has become especially popular among young people and has quickly spread to Minnan, Chaoshan and other area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圖源:東方IC
從哪吒信俗、“電音三太子”再到電影《哪吒2》,儘管哪吒形象七十二變,但同文同種、同根同源的中華文化根脈,總能讓這個腳踏風火輪的少年跨越海峽,激起兩岸同胞同樣的熱愛。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臺灣民眾熱議《哪吒之魔童鬧海》等電影,充分說明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深厚的情感共鳴。我們也歡迎來大陸參訪交流的臺灣同胞抽出時間在大陸看看電影,去打卡一些電影的取景地。
記者:史雪凡 陳聰芷 張怡
實習生:李紀霖 周茉
來源:中新社 泉州晚報 北京日報 環球時報 中國日報
兩岸做夥講
兩岸做夥講是中國日報一檔兩岸交流類欄目。閩南語裡的“做夥”就是“一起”。兩岸做夥講,一起說兩岸,欄目用溫暖活潑的視角介紹兩岸風土人情,為兩岸同胞提供交流發聲的平臺。
China Daily精讀計劃來了!
每天20分鐘,
帶你學英語,看世界!
點選圖片,瞭解更多
↓↓↓
推 薦 閱 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