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反向打卡

與香港齊名、融合東西方文化的澳門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是單薄的——除了富麗堂皇的娛樂場和人頭攢動的大三巴,似乎少有標籤式的城市標籤,本期「友鄰去哪兒」邀請在澳門生活過六年的豆瓣友鄰@偶爾散步的鴉與大家分享幾個澳門“反向打卡”地點,為你的澳門初行或再行提供新的觀看方式,帶你發現那些被忽略的澳門風景與故事。
非典型遊客
鴉鴉曾在澳門學習、生活過六年,在這期間,她不是遊客也不是居民,“非典型遊客”的身份讓鴉鴉有足夠的時間對這座城市進行觀察和探索
鴉鴉與我們分享了幾個介於“遊客打卡”和“居民生活”之間的地點或路線,如果你計劃前往澳門,又想跳出常規的“打卡”式旅行,不妨一試。
📍澳門的源頭——媽祖閣
媽祖閣,又稱媽閣廟,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始建於1488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這座廟宇依山而建,四座古廟錯落,供奉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漁民和航海者心中平安與庇佑的守護神——媽祖。媽祖閣不僅是澳門重要的宗教場所,也是澳門歷史文化的象徵。
媽祖閣
媽祖閣與“澳門”這座城市的名字有深厚的淵源。16世紀,葡萄牙人在媽閣廟附近登陸,他們詢問當地居民這個地方的名字,居民誤以為他們問的是廟宇名稱,便回答“媽閣”(粵語發音為“Maa Gok”),葡萄牙人於是將此地音譯為“Macau”,成為澳門的國際通用名稱。殖民時期,葡萄牙人為了加強防禦,在媽祖閣附近建造了城牆,附近的斜巷因此得名「萬里長城」。
「媽閣斜巷(萬里長城)」
📍「世界文化遺產City Walk」
在澳門半島,以媽祖閣為起點、大三巴為終點,順著高樓街的方向,可以踏上一條經典的「世界文化遺產City Walk」路線。澳門半島的「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群」是澳門歷史文化的核心,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名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區域共有22座歷史建築和8個廣場前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中西建築融合的歷史城區,見證了400多年來中西文化在澳門的交匯與融合。
「世界文化遺產City Walk」路線
在這條路線上,不需要嚴格按照地圖行走,只要認清大致方向,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鄭家大屋」、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崗頂劇院」、巴洛克風格天主教堂「玫瑰聖母堂」等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建築就會依次出現在眼前。
鄭家大屋
崗頂劇院
玫瑰聖母堂
「世界文化遺產City Walk」路線的終點在大三巴附近,鄰近的「大炮臺」更是澳門不可錯過的地標性歷史遺蹟。大炮臺又稱聖保祿炮臺或中央炮臺,城牆厚實堅固,四周設有炮臺和瞭望臺。在歷史上,它成功抵禦了1622年荷蘭軍隊的入侵,直到1966年,才結束其軍事功能並向公眾開放。如今,大炮臺已經成為遊客欣賞澳門全景的絕佳地點——站在澳門半島的制高點「大炮臺」上,可以俯瞰澳門半島。
「大炮臺」現存城牆
「大炮臺」俯瞰澳門半島彩色屋頂
📍繁華與民生的分界線——飛能便度街
「飛能便度街」是氹仔島舊城區重要街道之一,這條街道沿用葡萄牙殖民時期的街道命名傳統,以葡萄牙探險家費爾南·門德斯·平託(Fernão Mendes Pinto)的名字命名。
「飛能便度街」街牌
「飛能便度街」位於氹仔舊城區的盡頭,往前一步便是氹仔繁華的新城區,新舊交織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連線過去與現在的紐帶。漫步街上,會感受到一種時光交錯的魅力:一邊是儲存完好的葡式建築和傳統街巷,另一邊則是現代化的高樓與商業區,彷彿一腳踏在歷史中,一腳邁向未來。
新城區的酒店
舊城區的民居
「飛能便度街」距離澳門的熱門打卡地“官也街”非常近。如果你到官也街,不妨多走幾步,走近澳門當地人的真實生活。這裡沒有熙熙攘攘的遊客,更多的是澳門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場景——街邊的小店、悠閒的老人、放學歸來的學生,處處透露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飛能便度街」街角花園
「飛能便度街」居民區
📍澳門的“世外桃源”——路環島
路環島位於氹仔島以南約2公里處,與珠海市的大橫琴島隔海相望,最窄處相距不到300米。在以繁華和熱鬧出名的澳門,路環島保留了原始的自然風光和寧靜的氛圍,成為了澳門的“世外桃源”。
路環島海邊棧道
隔海相望的大橫琴島
路環島的地勢為全澳最高,丘陵起伏,平地較少,島上建築色彩大膽,淡藍、明黃、桔紅等色調交織,彷彿置身童話世界。漫步在路環居民區,彷彿時間都慢了下來。
「十月初五馬路」街牌塗鴉牆
路環島上的彩色民居
📢「友鄰熱議」
友鄰們眼中的澳門都有哪些不一樣的景色和故事?到這些小組和話題裡看看豆友們鏡頭下的澳門吧!
澳門小組
#你鏡頭下的澳門#
#你鏡頭中世界各地的教堂#
言說說你眼中的澳門
我們將抽出1位朋友,送出
「戀愛巷街牌冰箱貼」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豆瓣-友鄰moment檢視本期合集內容
©️內容及圖片授權:@偶爾散步的鴉
©️專欄圖設計:@文明向上
©️轉載: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友鄰moment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絡作者(郵件[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