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藤井樹小姐:今天我在富士山山頂為你飄落了雪此刻我正在喜歡著你喜歡到全世界樹林倒下了那麼喜歡—— 巖井俊二,《情書》
冬天了,不是想看雪,就是看別人談戀愛(磕 CP!)。還有很多網友表示,自己也想談場甜甜的戀愛了。
▷ 微博上網友對「一到冬天就想談戀愛」這個話題的熱議
情感心理學家 Madeleine Mason 曾提到:在特定的季節裡,單身男女會拼命尋找伴侶陪自己度過漫長難熬的孤獨期,尤其在寒冷蕭瑟的秋冬。
一旦溫暖的春夏到來,TA 們又開始懷念自由熱烈的生活,覺得“好像一個人更自在”。
國外約會軟體 Hinge 也曾做過相關的調查,在冬天,女性想談戀愛的機率比其他季節高出 5%,男性則高出 15%;而等天氣暖和了,夏天到來,ta 們想戀愛的心情就沒那麼活躍了,女性降低 5%,男性降低 11%。
有些戀愛,真的始於冬季,結束於春天嗎?

01
「誰能堅持到情人節那便是冠軍」
根據國外報道,Bumble、Hinge 等線上約會軟體的工作人員,會在每年秋冬季大肆宣傳 Cuffing Season。
什麼是 Cuffing Season?“Cuffing”一詞原意為“戴上手銬”,在這裡象徵的是單身人士為了度過寒冷冬季所渴望建立的短期親密關係。
據 Merriam-Webster 詞典定義,Cuffing Season 指的是單身者在寒冷月份尋找伴侶共度時光的時間段,通常從秋季晚些時候開始(大概在萬聖節前後),一直持續到情人節。
這一概念早在 2011 年便出現在城市詞典(Urban Dictionary)中。2013 年,美國說唱歌手 Fabulous 釋出了歌曲《Cuffin Season》,透過講述冬季戀愛、夏季分手的故事,使得這一現象在年輕人群體中廣為流傳。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這一現象在 TikTok 上熱度飆升,#cuffingseason 標籤的影片已累積數千個,成為年輕人間的熱門討論。
根據英國網路市場調查公司 YouGov 的資料,42% 的人認為取暖式戀愛季確實存在,而 16% 的人表示他們已經計劃在這個季節開始一段新的關係。
專業媒體人 Amber Kelleher-Andrews 對於 Cuffing Season 分享了一些自身的看法。
這種趨勢在年輕人中正在上升,但無論我們是否貼上標籤,我們想在每年的這個時候談戀愛是很自然的。在我們的天然DNA中,當天氣變冷時,我們想和某人一起冬眠,”她說。“這種趨勢讓年輕人更有動力去尋找真正的聯絡和陪伴,這很有趣。”
有些 TikTok 使用者甚至為"取暖式戀愛季"制定了詳細時間表,將它視作一個年度賽事,比如“ 11 月是季前賽,1-2 月季後賽,誰能堅持到情人節那便是冠軍”。
還有人聊到,Cuffing 並不一定非得是浪漫伴侶,可以是朋友、興趣或某種個人追求——在寒冷的季節裡,為自己找到心靈的支點,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TikTok使用者惡搞製作的"cuffing season"時間表,但他也強調這個表因人而異,重要的是遵循自身內心和情感
02
天氣變冷,陪伴更重要
冬天的日子,陽光少了,寒意重了,連心情似乎也蒙上了一層薄薄的冷霧。研究發現,這並不是錯覺。
心理學家 Norman Rosenthal 指出,因為光照不足會影響體內“快樂因子”——血清素的水平,讓人更容易感到疲憊和低落。除了常見的 SAD(季節性情緒失調), 很多人會在冬天陷入一種叫“冬季亞抑鬱”(Winter Blues)的狀態:心情莫名低落、精神壓力山大,甚至睡不好、吃不下。

這時,一點溫暖的陪伴就顯得尤為重要。紐約州立大學的 Adam Fay 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 Jon Maner 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找來 78 個大學生,在寒冷的環境中背上加熱包,其中一波人開啟加熱裝置,另一波人則關閉,無法感受暖意。
當研究員詢問他們下週參加社交活動的可能性時,發現關閉加熱裝置的人更想約朋友見面或給關心的人打電話。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切也可以解釋得通。冬天的寒冷象徵著更多的生存挑戰,而找到一個可以一起面對的人,是人類應對困境的本能。
說到底,冬天的浪漫並不只是節日燈火和雪花的點綴,更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連線。

▷ 《江邊旅館》
03
節日氛圍構建的戀愛「幻覺」
Cuffing Season 在家庭聚會時帶來的壓力也尤為顯著。關係治療師 Jaime Bronstein 表示:“許多人不願意單身參加節日活動,他們希望帶伴侶見家人,否則會感到孤獨甚至羞愧。”但她也補充道,冬季代表著新的希望,它為那些勇敢獨自出席活動的人提供了邂逅新伴侶的機會。

▷ 《單身首爾》
人們更願意在冬天談戀愛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個季節的節日總是圍繞團圓展開。
從元旦到春節,強調的都是陪伴和聚會,而這對單身者來說,反而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在這些時刻,有伴侶或家庭的人們看起來更幸福和從容,而單身者則可能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孤獨與壓力。
與此同時,冬季的文化符號也在不斷營造這種“戀愛幻想”。
韓劇中,初雪幾乎成為愛情的代名詞。比如《請回答1988》中,那句“下初雪的時候告白,成功率超過 90%”,讓人對雪天的浪漫充滿期待;而在《孤獨又燦爛的神·鬼怪》中,經典場面加初雪加那首《stay with me》,氛圍感直接拉滿。
初雪、浪漫、愛情,這些元素被一部又一部影視劇反覆強化,深深刻在觀眾的腦海裡。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可得性啟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種現象。他認為,人們在評估事件時,更傾向於依賴容易想到的例子或資訊,而非全面的統計資料。
這就是為什麼,儘管冬天同樣可能發生分手或爭吵,人們卻更容易聯想到那些甜甜的戀愛畫面。記憶的偏差讓我們對冬天的戀愛抱有更多幻想,但它並不完全真實。一場大雪可能帶來告白的甜蜜,也可能見證一段感情的終結。
04
不要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
英國獨立報的一篇報道引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季節性戀愛症(Seasonal Dating Disorder,SDD)。
雖然它並非醫學診斷,卻在社交文化中廣泛存在,尤其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中間。這種現象描述了單身人士在冬天急於找到伴侶,但當春夏來臨時卻迅速結束關係的模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是季節性戀愛症的“受害者”,可以透過以下特徵進行自檢:
1. 你無法忍受獨自度過聖誕節或新年,因此從秋天開始,全力尋找一位伴侶。
2. 到了情人節,或者大約三個月後,你開始對關係感到厭倦或束縛,並試圖減少與伴侶的相處時間。
3. 想到單身狀態時,你感到如釋重負,並最終選擇分手,或以其他方式讓對方結束關係。
4. 這種模式已經在過去三年中反覆出現。
情感心理學家 Madeleine Mason 在接受獨立報採訪時談到,這種戀愛模式背後隱藏著無法承諾的情感難題。她說:“表現出這種戀愛模式的單身人士無法做出承諾(are unable to commit)。他們用即將到來的夏日狂歡作為藉口,但事實上是因為他們無法建立持久的情感紐帶(lasting romantic bonds)。”
Mason 告訴《獨立報》說:“他們也許以為無論何時,只要自己想安定下來,隨時都能做到,但其實這是種錯覺,等到他們終於決定自己想要一段長久的戀情時,他們會意識到自己做不到;這時候他們就開始來我這裡就醫。”
對許多人來說,冬天的孤獨感和節日的壓力可能會促使他們尋找一段短暫的關係來緩解焦慮。Mason 提醒我們,這種感情模式雖然看似解決了問題,但可能會讓你陷入更多的情感困境,她建議單身者在冬天不要因為孤獨感而倉促開始一段關係。
Kelleher-Andrews 也提醒情侶們要明確彼此的期望:“一些人可能希望短期關係,而另一些人則希望這段感情能夠持續到春天甚至更久。因此溝通尤為重要。”

▷ 《單身首爾》
事實上,即使單身,也可以找到其他方式來抵禦冬日的 emo 情緒,比如多曬曬太陽、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與水果,或者多花時間與朋友待在一起……冬天的美好不需要依賴任何人去定義。
臨近新年,無論是不是一個人,都盡情享受這個季節吧!
參考文獻
————————
作者:四月
責編:羅文
封面:《孤獨又燦爛的神·鬼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