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晚8點,直播分享【15分鐘速成3k字長文的AI寫作方法】,點上方預約!
現在網上,很多人教你如何成功,其中,有的人或許是真的成功,還有一些人只是在吹牛,要判斷真假很不容易。
那與其去看這些個人經驗,不如看專門做這方面研究的書,顯然更靠譜,起碼人家有資料。
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本,專門講如何成功的科學知識。
是的,你沒聽錯,關於成功的科學,這個是正規研究,比網上吹牛的要靠譜太多了。
我看完之後,滿腦子都是震撼!
成功和你想的不一樣,它是有一些定律的,雖然看完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肯定包含這些東西。
起碼,你不能跟這些定律對著幹。

我寫作有個基本要求,可以寫的不夠好,但一定要有硬核理論的支援,分享內容一定要經得起考驗,這是我作為一個寫作者的底線。
這本書跟一般名人勵志故事不同。
現在的很多勵志暢銷書,都是透過成功者的故事,反推出一些成功經驗。可能會帶來一些啟發,但大部分都經驗之談,也很難被別人複製。
他可以總結一些道理,但遠沒有到科學理論的層面。
作為一個現代人,基本的科學精神還是要有的,什麼是科學層面的理論?
必須是可重複、可檢驗、有資料支援。
不能說,我姥爺抽菸活到99歲,就反推出抽菸可以長壽,同樣說自己如何成功可不行。
你得到經得起考驗,總結的規律要可驗證,這才是符合現代科學精神。
1/什麼是成功,成功真有科學嗎?
什麼是成功?
這裡討論是不是主觀意義上的成功,每個人都有對成功的定義,這裡說的成功是可測量的成功。
這裡對成功的定義,就是那些世俗意義的成功。
如果說是一個商人,就看你能賺多少錢;如果你是做品牌,你的知名度有多大;如果你是一個大V名人,要看你有多少粉絲閱讀量。
這裡所說的成功,不是自我感覺,而是來自社會對你的認可。
感覺這個東西是個人的事,沒辦法測量,沒有標準就談不上科學驗證。
成功真有科學嗎?
很少有人把它當成一門真正的科學去研究,作為科學理論你要能解釋一些現象,找到規律並且能做出預測,更厲害的還能進行干預。
本書研究總結出一些規律,被稱之為“成功定律”。
我就喜歡這樣的知識,這種硬核知識的好處是,不管你喜不喜歡,只要你講道理就得認可,因為世界就是這樣子。
兩個能力水平都差不多,為什麼其中一個成功了,另一個卻始終原地踏步呢?
為啥有些人能力一般,卻比才華出眾的你更成功?
這些事兒到底是反常,還是規律,是運氣,還是偶然中的必然。
2/能力強不等於會成功
開門見山就到讓人不舒服的結論,能力強的人不一定會成功,有人抱怨自己懷才不遇,只是感嘆沒用,得了解它為什麼會這樣?
這個就跟覺得自己寫的好,但是卻沒有閱讀量一樣,有時候覺得一些大V寫的很普通,也沒啥深度,怎麼就獲得那麼大成功?
它這裡面是有門道的,瞭解完這些規律,才是真想通了,能力強不等於會成功。
比如,你也開了公眾號寫作,從內容深度,知識含量,傳播價值,都超過了很多大號。可是你沒有閱讀量,別人發個表情包就有10萬+閱讀。
能力強是你自己的事,但決定你是否成功的因素,並非都來自能力表現。
能力強只說明你是一個高手,但高手並不一定成功。
3/你的成功來自對他人的用處
成功都是別人給的,你的成功由他人決定。
什麼意思?
怎麼自己的成功還要別人來定,因為你的成功來自對他人的用處。
比如,你是一位詩人,可能你才華橫溢,但是現在很少有人讀詩,這個能力對別人用處不大,那你就很難獲得世俗成功。
可以繼續堅持自己愛好,但不必再抱怨沒有人懂你了。
假如你是一個廚子,做的菜可能一般,但是附近就你一家飯館。別人只能到你這裡吃飯,就算沒有那麼好吃,飯店生意也挺成功。
讀到這裡,也可以問下自己,你是否對別人有用,有多少人需要你。
這裡還可以解釋一個現象,為什麼有些人寫得一般,讀者甚至邊看邊吐槽,還有那麼多人閱讀?
如果能放下偏見,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你會發現,他是能提供一些獨特的價值。
只要這個價值一直在,那他對別人就一直有用處。
4/跟能力差不多的人競爭,差異決定勝負
如果一個人的能力,比別人高出幾個段位,那不用多想,他肯定比別人更容易成功。
但是生活中大家其實都差不多,可能你這裡強一點,我在其他地方厲害一點,整體看都能勝任這份工作。
這個時候,選擇的人,可能會根據一些很小的差異點,有可能只是其中一個看起來比較精神,最終決定他獲得這份工作。
我看到這裡也挺無語的,但也確實沒有更好的方法,兩個人都差不多,總要做出選擇,那隻能根據能力之外的表現來選擇誰。
個人能力是有上限的,而成功是沒有上限的。
業務表現是正態分佈,成功回報卻是冪律分佈。
5/能力表現不可測量,則是網路驅動成功
能力可測量,業務表現驅動成功,如果能力表現不可測量,則是網路驅動成功。
說自己能力強不行,得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不然影響你成功的可能是一些跟能力無關因素。
什麼是能力可測量?
我扛一袋米,你能扛兩袋,你能力表現就比我厲害,這個沒有什麼好說的,誰都能做出判斷。
有些能力是不可測量的,那如何判斷,除了被人需要,早期更多的影響來自網路。
比如,一個大V早期被某大佬點名誇獎過,那他就會被大佬的網路所驅動走向成功。
大家都熟悉一個例子,孤獨大腦的老喻。
早期只有不到7000人關注,後來被邏輯思維在節目裡幫他傳播,據說關注人數一下提高了5萬,然後再透過這5萬人不斷傳播,最終成為新晉大V。
能力不可測量,不是說能力不強,只是沒有明確統一的判斷。
6/以前的成功×適應度=未來的成功
看到上面的例子,有人可能會想,也找個大佬推薦,是不是一下就起來了。
這裡要提到兩個概念“歡迎度”和“適應度”:
歡迎度,是可以炒作出來的,而適應度,代表內在的競爭優勢。
早期有人推薦,確實可以增加曝光量,但更要看你能不能接住這波流量。
我們看到很多明星,因為一檔節目爆紅,但是一直沒有什麼作品,最終慢慢被人遺忘。
可能因為運氣,或者關係網給你帶來過成功,早期歡迎度有了,之後看的還是適應度的問題。
這裡還要提到另一個大V帥張,早期被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打賞過,後來又被另一個大佬曹大推薦,確實有關係網路的影響。
這些都是早期成功,後面還是看適應度,有了流量關注度,並且在這波流量中生存了下來,那你才能真正獲得成功。
適應度並不一定就是能力表現,因為能力表現是個獨立的分數,而適應度是跟別人競爭的優劣情況。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一個東西好不好,你需要關注的是它的適應度,而不是歡迎度。
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一時火爆羨慕不來,想辦法提高適應度才是根本。
想看更多好書,也歡迎加入我的讀書群,週一到週五,每週推薦一本好書:

推薦閱讀

作者簡介:魚堂主,《智識升級》作者,職業讀書人,日更 1000 天,閱讀 1000 本書,一個認真陪你讀書的人,帶你看更多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