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阿瑟·布魯克斯作為華盛頓特區一家智囊團總裁的任期過半時,他意識到了兩件事:他缺乏明確的目標,同時也錯過了與家人相處的寶貴時光。他經常出差,每週工作80多個小時,眼看著工作狂的傾向逐漸滲入自己的生活。儘管工作給他帶來了許多成就感,但他知道有些東西必須改變。
身為社會學家的布魯克斯目前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和哈佛商學院教授領導力與幸福學課程。他還對包括工作狂症在內的成癮行為很感興趣——或者更具體地說,是對成功的成癮。
他在一次透過電子郵件進行的採訪中對我說:“這種成癮雖然不是一種對化學成分的依賴,但它同樣讓我們的多巴胺系統亢奮,驅使我們去追逐成功帶來的‘快感’。而且……每一次新的成功似乎都無法滿足我們的慾望。我們會更加努力工作,不斷追尋下一次的成功,儘管這樣做可能會損害我們的人際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變成了他所謂的“成功機器”。
他解釋道:“成功機器有兩個顯著特徵。首先,在職場中,你會不會為了出人頭地而不擇手段(包括貶低同事或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出色而投機取巧)?其次,你的人際關係是否因為你不願把工作留在辦公室裡而受到影響”?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是”,那麼“你大機率正在失去人性”。
那麼,要怎樣才能把失去的人性找回來呢?布魯克斯接著說:“透過認識到成功很少是零和遊戲,你就可以避免這種結果。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並不意味著你會在職場上失敗,而同事的成功也不會讓你看起來差勁。你可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過上兼顧個人品行和職業美德的生活”。
布魯克斯還明確指出,培養與他人的真摯關係是必要的,儘管這對於那些長期陷入工作狂模式的人來說可能無從下手。他說:“你是否感到孤獨並渴望被愛?如果是,那就去愛別人吧。這可以從非常簡單的地方著手。在工作場合,給同事倒杯咖啡;在家裡,和鄰居聊聊天,問問他或她的近況。過不了多久,你可能就會發現自己每週都會與同事共進午餐,或者受邀參加鄰居的晚餐聚會。如果你可以主動發起一些善意的小舉動,你將因此不再那麼孤獨。”
最後,布魯克斯也提到,工作狂症和成功成癮的問題也需要社會層面的解決方案。他解釋說:“在社交媒體時代(社交媒體本質上就是一臺社會化的攀比機器),我們往往會羨慕那些擁有花哨工作、掙著高薪和瘋狂忙碌的人。我們需要達成一個集體共識,那就是,成功遠遠不只是拿到一份高薪、穿著名牌服裝。在我看來,過著充滿美德的生活——這意味著愛你的工作、朋友、家人和信仰,才是真正的成功標誌”。
格雷琴·蓋維特(Gretchen Gavett)| 文
格雷琴·蓋維特是《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的資深編輯。
張矩 | 校譯 廖琦菁 | 編輯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閱讀更多精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