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下方👇“阿貓讀書”關注公眾號
和28萬讀者一起讀書、寫作、思考、覺醒…
讓成長不再孤獨!
今天分享一篇【覺醒十年讀書會】@流月的好書領讀稿。
每天都感覺很忙,但很少出成績的小夥伴,非常推薦看下這本《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正文: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個人管理的寶藏書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它不僅給到我很多啟發,還顛覆了我很多認知,讓我忍不住想分享給你!

我最近一直在幫很多有職場困惑、爆文寫作卡點的小夥伴做諮詢答疑,在過程裡,我就發現很多人都有一個普遍的問題:
總想既要有要還要,因此覺得自己事情太多了,時間根本不夠用…
然後就一門心思想著,是不是自己的時間管理,效率管理出了問題?
但其實根本原因是,你的個人管理出了問題。
而這整本書,就是從我們的個人、家庭、工作等不同緯度展開來闡釋:
為什麼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怎麼判斷哪件事是最重要的?怎麼去做好這最重要的一件事?
當然我也會結合我的一些個人經歷,給大家解讀下這些內容。
1/幫你告別“既要又要還要”的迷茫
在一開篇,作者給了這麼一句話:
”人生的秘密就是隻做一件事,就一件。只做一件事,其他的事都不值一提。“
看到這句話,大家會不會和我有一樣的疑問:
難道我每天或每段時間裡,就只能幹一個事嗎?
如果我有能力有精力去做,比如我可以六點起床起來讀書,冥想,然後在陪伴群做晨讀分享,我想應該還有人會去運動等等…
那這是不是就算分散了精力?
可如果把時間看作成功的原始資本,那麼每個人的原始資本都是每天24小時。
但我們總看到那些成功人士日程比我們還滿,那這是啥情況?
這裡其實就有一個誤區:
這個一件事,其實不應該是具體的“一件事”,而是“具體的一個目標”。
事事都有輕重緩急,我們要努力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讓你的目標和行動之間有更緊密的聯絡。
所以,能否成功取決於你的目標是否明確,你是否專注。
面對要實現的一個目標,我們就要去拆解任務,也就是一個個事件,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強調事情的優先順序。
很多小夥伴應該聽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講的“要事第一”這個原則,其背後的邏輯其實是多米諾骨牌效應。
要知道每一塊骨牌都代表一個單位的潛在能量,骨牌越多就代表積累起更多的能量。
積起一定量的骨牌後,輕輕一觸就能激發出驚人的效力。
所以,每天為當天要處理的事情排好優先次序,完成最緊要的事就像推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剩下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2/別再被你的待辦list支配
我想說一個可能會顛覆你認知的觀點,不要列待辦list!
我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在書裡,作者認為:
大部分的待辦清單其實是“存活清單”,只能幫你應付日子,卻對邁向成功毫無幫助。
所以我們更需要一個“成功清單”,上面所有的內容都圍繞著你的終極目標。
而成功清單背後的邏輯其實是二八定律。
大家可以回顧下自己過去的日子,是不是似乎真的只有幾個決定性的想法促成了你今天的成就呢?
比如僅有的幾個大客戶比其他很多客戶都更重要,
僅有的幾位貴人是你獲得某些事情成功的重要推手,
幾筆正確的投資讓你得到了現在的絕大部分資產。
所以鑑於這種情況,可以將我們的待辦事項清單重新排序,它就變成了成功清單。
在確定成功清單的過程裡有幾個tips跟大家分享。
1)縮減
不要糾纏在煩亂的忙碌之中,要執著於效率。
你每天的工作都應圍繞著終極目標而展開。
2)極致
一旦你意識到什麼是重要的,就要繼續追問更重要的是什麼,直到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
將主要精力放在成功清單的第一項上。
3)拒絕
為緊要的事騰出時間,對其他事情暫時說“不”,或者拖延一陣。
4)別掉進“待處理事項”的陷阱
區別對待每件事,而且要真正做到!
千萬不要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做完才行,也不要相信“要成功就得完成所有目標”這樣的觀點。
更別掉進“待處理事項”的陷阱!
劃掉清單上的瑣事是不能助你成功的,選擇最重要的事才會有所裨益。
現在你可能會說:
好! 那我努力把我的代辦list升級成成功list。
可很多時候我就是身不由己,被各種事情分散精力。
到頭來發現自己忙忙碌碌,既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又沒有好好生活。
3/一個高效行動的簡單方法
那如何能聚焦,讓自己在有效的時間內高效的完成重要的事情?
分享給大家一個方法:學會預留時間段。
簡單說就是要以結果為導向來看待和使用時間。
把所有的時間集中起來完成優先事務,只有當優先事務完成了才可以去忙其他的事情。
而這個過程裡你需要給自己或者他人一個提前的約定,確保自己能按約定執行。
1)提前預留出空閒時間。
有些人總不好意思請假休息,但提前規劃休息時間反而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工作時間。
當你規劃好了,身邊的人也會來配合你的時間,這樣也能更好的保證團隊協作效率。
2)預留出處理優先事務的時間。
這個時間,也就是你必須要完成最重要事務的時間,建議不少於4小時。
而這黃金的幾小時,一定要保證是圍繞你目標拆解出來的事務,確保你向著目標全力衝刺。
3)預留出做計劃、覆盤的時間。
不知道大家每天有沒有計劃、覆盤的時間,我會每天在幕布APP裡記錄並對比自己的狀態。
因為我知道,只有開啟自己的原認知才能走得更快,不至於跑偏。
4/很顛覆我認知的2條謊言
謊言一:一心多用是為了節省時間。
大家平時做事是不是也會尋求一心多用?
覺得這樣是在節省時間,甚至還顯出自己的精力旺盛。
但在書裡,有截然相反的概念:同時做多件事不僅不是節省時間,反而是浪費時間。
我們所謂的一心二用,其實是根本不存在的。
大家可以想想當你一邊和別人說話,一邊發微信,是不是有時候你和別人說的內容就錯入了微信的文字裡?
所謂的同時幹兩件事,其實只是在兩件事之間做快速的切換罷了。
這就讓我想到前些天讀書會給大家推薦過《大腦喜歡聽你這樣說》這本書,其實從大腦的結構出發也解釋了這個點。
書裡說到:雖然我們經常自認為能同時處理多項工作
但實際上,我們從來沒有真的同時處理過多項工作。
相反,我們只是在工作之間來回切換,每次切換時,都要在LatPFC裡插拔規則集。
研究人員稱之為“任務切換”。
這個過程就很像用同一臺電視機收看兩個不同的節目:當然,你可以快速調臺,但你一次只能看一個。
基於這樣的情況,如果我們一心多用,其實是會有成本的,最直觀的就是時間成本。
當我們從一個任務跳到另一個任務時,過濾器的更新會讓注意力暫時“關閉”。
關閉週期在0.1~0.2秒,但每次切換任務時都會經歷這個過程。
雖然單看上去很小,但大家想想如果你經常切換累計起來呢?
另外,準確性會受損。
當我們從一個任務跳到另一個任務的時候,兩個規則集會在短期內產生混合。
就像我開頭說的你一邊說話一邊打字,打字會錯亂。
除此之外,記憶還容易錯亂。
一心多用過程中學到的東西,往往會變成一種習慣性程式被儲存起來,就比如我們一邊聽歌一邊做題。
你在這個狀態裡特別有做題的感覺,但當你上考場的時候,你沒聽歌了,你做題的感覺可能就沒了。
因為你對知識的回憶都是夾雜著音樂一起的,這就形成了調取困難。
所以,大家儘可能讓自己專注起來,不要再想著一心多用來節約時間了。
謊言二:自律是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我們平時早起、讀書、健身等等把生活安排的明明白白,這種“規律的生活”,
是不是在很多人看來,這就是自己尋求的自律人生?
以至於對他人的評判都是:人家那麼自律,怪不得人家能成功!
但作者卻說,這種靠自律維繫的馬拉松狀態,並不能讓我們成功。
因為成功是一場短跑比賽——長期靠自律積攢的能量,抵不過習慣的力量。
所以自律不是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獲得成功只需要你去做對的事,而不是做對每件事。
你無須方方面面都自律,你只要挑選最有用的那件事,堅持下去就可以了。
你的目標是,要選中一條規律,將它培養成牢固的習慣。
這個點讓我想到我前天和我朋友聊天,聊到減肥的問題。
她之前在嘗試“哈佛減肥法”,確實堅持下來有了一定成效,但後面假期裡她各種吃又回去了。
她就跟我說,她最近在尋思怎麼能把減肥的動作拆解變成一種長期的生活習慣,
因為無論你用什麼法減肥,都是短期內見效了,但你很可能在結束後有報復性心理,覺得終於結束啦,犒勞下自己,導致復胖。
然後,我跟她說我現在每天晚上都要去健身房,運動至少1h。
我沒給自己定週期,我覺得自己的身體並不是難受的狀態,就能長期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她給我的反饋就是:你可真自律。
但實際上,我只是在努力的養成一個習慣,然後相信時間的複利。
最後,想看多讀好書,也推薦一波【覺醒十年讀書會】,和2000+書友一起持續閱讀!
10年500本領讀,帶你廣泛涉獵不同學科;
20講讀書課,教你掌握高效閱讀的方法;
阿貓的私人書單分享,幫你篩選優質資訊。
同時開放讀書卡片、拆書稿等實戰營,提供投稿變現的專屬渠道,打通“聽書-讀書-拆書-變現”4個階段,價效比拉滿!
也預告一下:
讀書訓練營、書籍解讀音訊等服務,最近會陸續開放,想第一時間參與的抓緊上車啦!
當前799元最低價,平均 79.9元/年,限量送價值999元【閱讀大課】。
未來10年,一起多讀好書,少走彎路!

推薦閱讀


關鍵詞
件事
目標
事情
問題
一心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