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而直到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才知道,單純摘抄書中金句只是知識的搬運工,而將書中知識記錄下來並關聯起來並形成一張知識網,才是真正有效的讀書筆記。
這本書就是很多人在推薦的《卡片筆記寫作法》,書中詳細介紹了盧曼從閱讀到記筆記到寫作的整個工作流程及其背後的原理。
它的核心理念:讓書中知識和筆記不斷生長並自然形成網路,最後形成個人知識體系。
這本書重在講述如何更好地記讀書筆記,如何讓讀書筆記輔助我們高效寫作。讀完這本書,你會重新認識「記讀書筆記」這件事。
所以,強烈推薦每一個自媒體創作者、閱讀愛好者、終身學習者,都能讀這本書並認真實踐它。
如何更加高效記讀書筆記
比如我們在閱讀時腦海中突然閃現某個靈感,就可以在書旁邊標註和記錄。這一點應該很多人都在做。
這幾年陸陸續續讀了兩三百本書,但一直都沒有學會如何高效記讀書筆記,最多就是讀完一本書將書中金句整理出來就結束了。


書中提到了三種筆記形式,分別是閃念筆記、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這也是讀書筆記的核心方法。
閃念筆記:隨手記下書中觸動的句子或疑問,重點在於快速捕捉閱讀靈感,不用糾結格式,但需短期內處理,避免堆積。
文獻筆記:用自己的語言提煉書中核心觀點。不過這一步不能複製貼上,且要標註來源(書籍名稱和頁碼)。
因為文獻筆記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在閱讀時主動理解書中內容,提高理解能力,以求更好地理解書中知識,提高閱讀效率。
比如我會經常在讀書過程中總結每個章節內容,這一步不要求總結特別到位和精煉,重要的是去做,去嘗試。
這一步大家也是可以逐漸嘗試從而做到的。
永久筆記:結合自身思考,把觀點寫成獨立卡片,並標註來源和關聯。這是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內容。
它是在閃念筆記和文獻筆記的基礎上,將兩者同時進行整理加工得出的獨立知識模組。
比如閃念筆記中有非常好的觀點,我們可以對此進行深度加工寫成獨立於書本以外的知識模組;又或者在文獻筆記中有比較好的案例,我們也可以專門提煉出來整理成一個寫作案例(例如在文獻筆記中有一個案例是跟獨處相關,那我們就可以以「獨處」為主題整理這個案例,寫成一張卡片收集起來,後期在寫到關於獨處的文章時可以直接拿來用)。
所以,永久筆記才是我們讀完一本書記讀書筆記的短暫終點,我們需要將書中閃念筆記和文獻筆記二次加工,用自己的語言重構觀點,並建立知識網路連結。
這應該也是大部分人都會缺失的一個步驟,這一步做不到就不算完整的讀書筆記。
我目前也是卡在這一步,還在逐漸養成這樣的記筆記習慣,需要時間,但最重要的是先做起來。

總之,卡片盒筆記法會讓我們的寫作素材從“主動尋找”變為“自然湧現”,而知識網路也會隨時間和卡片之間的相互連結從而產生指數級增長。

如何低門檻開始記讀書筆記
寫在最後
首先我們可以從數量上循序漸進。比如我們讀一本書需要一週,那我們可以每天記錄2張永久卡片,一本書讀完也可以記錄10張以上卡片。
同時,一張卡片就記錄一個觀點,且每個觀點講話也不需要太多,3~5句就可以。
這樣就可以給自己降低難度,提高執行力。避免短期高強度輸出,到後期堅持不下去而放棄。
其次,講了這麼多原理和方法,最重要的還有工具。書中的卡片盒筆記法創始人盧曼,他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寫卡片裝進盒子裡,從而收集筆記和素材。
我們也可以這樣做,但效率會非常低。而如今很多人都在用一款讀書筆記工具「flomo」。這也是我之前推薦過的一款高效記筆記工具。
而且很巧的是,這款工具app的創始人之一少楠正是因為盧曼卡片盒筆記法的啟發,才開發了這款app。
在folmo這款app中,我們可以建立無數主題的卡片,而且每張卡片可以連結其他卡片。同時也可以透過標註關鍵詞一鍵搜尋自己想要的內容素材。
具體如何操作呢?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身份標籤建立不同的主題。比如我是自媒體創作者,我就會圍繞自媒體創作來建立自己的標籤和不同主題。
閃念筆記:我會在書中隨時記錄。
文獻筆記:也會在書中同步記錄。
永久筆記:我會整理記錄在flomo之「我的寫作」和「讀書筆記」兩個板塊。
我會將閃念筆記和文獻筆記中的靈感以及案例素材分別記錄在「我的寫作」這個主題之下的小主題裡。這裡主要收集寫作案例和觀點。
同時也會在讀完一本書以後完整整理一本書的金句、全書概括、作者介紹。這裡主要收集書中金句。
目前對於flomo我依舊在摸索階段,我也很建議大家可以嘗試用這個app來記錄讀書筆記,來親自實踐卡片盒筆記法。
這本書並非那種浮於表面的講述,而是從「讀書不分家」的角度深入講解如何高效做筆記,以此建立複利效應從而更好的輔助我們寫作。
而它的理念是:知識的價值在於關聯,而非孤立儲存。透過卡片間的互相連結,將碎片化資訊編織成動態知識網路。
最終,我們的寫作也不再是硬著頭皮輸出,而是透過持續連線筆記自然生成主題。長期積累後,寫作素材直接從卡片盒呼叫,寫作時只需排列組合+補充案例。
所以,推薦每一個不會記讀書筆記的小夥伴都去讀這本書,瞭解記筆記的底層邏輯,更好地輔助自己高效輸出。
安利時刻
這幾年,我經常被問30+歲不想上班,想做副業,但找不到方向? 怎樣把個人技能和經驗變成個人事業?如何做個人品牌IP?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於是我組建了「事業第二曲線」成長交流群,現在已經有500+多個夥伴在啦。後續在群內,你可以獲得【副業/個人事業/個人品牌/自媒體IP/一人公司】等心法、經驗,以及更多個體新職業賽道和機會等
限時領取,事業第二曲線工具包:✅《100個新職業隱藏新機會》✅《個人品牌定位診斷和測評解讀》
這個群更適合,以下人群:中高層管理者、央國企公務員等體制內、職業轉型者、自媒體IP、個人品牌青年,副業/創業者,不想上班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第二曲線成長交流群”,申請暗號:第二曲線。

本文轉自公眾號「十光耶」作者:十光,90後深漂女孩,30歲重後自媒體,專注分享個人成長和讀書寫作,自由職業索ing,陪你一起慢慢變好~

作者:十光耶
來源:十光耶
編輯:紫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