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潤米優選的第八篇推薦文章 –
2023年,我參訪了24家企業,開了48場私董會,交付了108.5天的培訓和諮詢,釋出了365篇公眾號頭條文章,回答了進化島上818個創業者的提問。對了,我還錄了數不清的短影片、中影片,和長影片。雖然影片中的我,雙下巴偏厚、髮際線偏高。
所以常有人問,潤總,如此大量的“輸出”,你是怎麼做到的?
嗯。怎麼說呢。這沒有秘籍。大量的“輸出”,必然源自於大量的“輸入”。這個道理,和養雞是一樣一樣的。
你想要讓雞長1斤肉,就需要餵它2斤左右的飼料。你喂飼料的量和它長肉的量,有種比較恆定的關係。這種關係就叫作:料肉比。雞肉的“料肉比”,大約是2:1。
2:1的料肉比,高嗎?不高。豬肉要高一些,大約是3:1。牛肉更高,大約是6:1。羊肉還要高,大約是10:1。這也是為什麼,羊肉比牛肉貴,牛肉比豬肉貴,豬肉比雞肉貴。因為喂的飼料多啊。所以總體來說,料肉比越高的肉,越貴。
想讓自己比較“貴”?那就提高自己的“料肉比”。用大量高質量的輸入,來驅動少量高質量的輸出。這個輸入,最好是輸出的2倍,3倍,6倍,甚至是10倍以上。
怎麼做?
今天,我就斗膽與你分享我個人用的方法,我稱之為:構建第二大腦。以及我用來構建第二大腦的工具:印象筆記。
從哪裡開始呢?
就先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一個輸入源,電子書,開始吧。


為什麼先從電子書開始?紙質書不行嗎?
紙質書當然行。只是,在“讀書”這件事上,我有兩個習慣,在電子書上更容易實現。他們是:搜讀,劃線。
先說:搜讀。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讀書的目的,常常是因為要研究某個主題,而要去智者前人的思考裡,搜尋答案和啟發。所以對我來說,“搜讀”這個動作,比“翻讀”重要。
舉個例子。
有段時間,我想系統性地研究清楚“不確定性”。於是我就很關心,哪些優秀的學者,已經研究過這個問題?得出過哪些結論?這些學者之間,有共識嗎?他們的共識和分歧,分別是什麼?
於是,我打開了“得到APP”。在搜尋框裡,輸入了“不確定性”這四個字。感謝電子書平臺現在越來越強大的搜尋功能。瞬間,出來了幾十本書。甚至標明瞭這些書,哪些章節,哪些段落,哪些句子提到了“不確定性”。



(第一個閱讀習慣:搜讀)
我快速翻了一下。
弗蘭克·奈特的《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是這個主題的里程碑式著作。太好了。一定要讀。英國央行前行長默文·金的《極端不確定性》,也非常觸及本質。嗯。要讀。還有其他4-5本,比如《反脆弱》,也不錯。值得認真翻一下。尤其是提及“不確定性”的那些段落。
這就是“搜讀”。搜讀,對研究型閱讀來說,很有用。既能向優秀作者學習,但又不侷限於他的認知。但是,搜讀高度依賴已經數字化的海量書庫。所以,更適合電子書。
我的另外一個讀書習慣,就是:劃線。
在讀《極端不確定性》這本書時,讀到“未知的未知”這一段,我看到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飛機的舷窗是橢圓的。
哎,是啊,家裡的窗戶,辦公室的窗戶,工廠的窗戶,都是方形的。但飛機上的窗戶是橢圓的。這是為什麼?是航空公司學習小米,花200萬請原研哉來,把方形特意改成的圓形嗎?
並不是。飛機上的窗戶,其實原來確實是方的。但是方形窗戶的四個角,容易金屬老化。這種老化,甚至造成過兩起機毀人亡的空難。最後,波音吸取教訓,改成了橢圓形。因為橢圓可以減少應力集中。
橢圓形的飛機舷窗,不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安全。原來如此。有意思。於是我在這個案例下面,用手指劃了條線。

(第二個閱讀習慣:劃線)
然後呢?劃了條線,然後呢?然後,這條劃線筆記,就被自動同步到了我的第二大腦:印象筆記。

是的。今天,我要向你推薦我自己用了11年的APP,我的第二大腦:印象筆記。
什麼是第二大腦?
我一直有個觀點:人類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
你的大腦(第一大腦),應該用於思考這個案例給你帶來的啟發。而不是記憶它的所有細節(“德哈維蘭公司”,“彗星客機”,“1954年”,“南非航空公司“,“羅馬機場”,“法恩伯勒的皇家航空研究院”,等等)。這些細節,應該存在一個可靠的外部位置。比如印象筆記。永不遺忘,又能隨時調取。這樣,你才能隨時騰空大腦,用於最重要的事:思考。
這個你身體之外的,“永不遺忘,又能隨時調取”的儲存,就是你的:第二大腦。
那為什麼我會用印象筆記,作為我的第二大腦呢?
因為它和得到APP(以及其他部分電子書閱讀APP)是打通的。所以,我在得到APP裡的劃線筆記,都會自動同步到印象筆記。這樣,你不需要記住細節。只要輸入一個關鍵詞(比如“舷窗”),這條我當時劃線的筆記,就出現了。



(印象筆記裡的劃線筆記截圖)
搜讀 + 劃線。然後自動存入“第二大腦”。這就是我從電子書汲取收入的方法。
但是,電子書雖然非常重要,卻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書籍從有想法,到寫書,到出版,至少幾個月。所以電子書的時效性比較低。時效性比較高的知識,不在書裡。
而在網際網路上。


從網際網路獲得高質量的輸入,我的方法是:搜尋+閱讀+剪藏。
舉個例子。
有一次,我非常有幸,受邀參加一個心理學的論壇,並做主題演講。我是心理學的門外漢,雖然我講的是商業,但依然誠惶誠恐,非常認真地準備。
首先,搜尋。
我在搜尋引擎和人工智慧(Kimi Chat)中同時搜尋:心理學和商業結合的有深度洞察的文章。找到了很多文章:
1.王雅瑾:洞察人性是一切商業的起點
2.消費者行為學50年:演化與顛覆
3.心理學商業化的25個可能路徑
4.心理學在人力資源中的商業應用與就業前景
5.網路時代的使用者心理及其資訊行為研究綜述
6.人人需要知道的50種商業心理學模型
7.論消費心理學在商業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
然後,閱讀。
很多文章,都給我啟發。尤其是,中歐商學院王雅瑾教授的洞察,尤為深刻。她說:商業研究的核心就是對人的洞察,是對人性最底層的理解和偏好的捕捉。嗯。這篇文章,要“輸入”到我的“第二大腦”裡。怎麼輸入?
最後:剪藏。
我在瀏覽器上,安裝了印象筆記的外掛。所以在閱讀文章時,只要按一下小剪刀圖示,這篇文章就被“剪藏”到印象筆記裡了。


(左:瀏覽器中的原始網頁;右:剪藏後的印象筆記頁面)
還是那句話: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需要記憶的事,請全都交給第二大腦。
不管是電子書上的段落,還是網際網路上的文章。而你只需要會“搜尋”,就能隨時呼叫你越來越強大的“第二大腦”。
但我最大的輸入源,其實還不是網際網路上的文章。
而是微信公眾號。


雖然我們正在(好吧,是已經)進入了短影片時代,但是“圖文”,依然是資訊的最高質量載體。不接受反駁。
所以,要跟上時代脈搏,公眾號是你必讀的輸入源。
瞭解科技新聞,我會讀36氪,虎嗅等;瞭解宏觀環境,我會讀澤平宏觀,格隆匯等;瞭解行業動態,我會讀晚點財經,遠川研究所等;瞭解趨勢判斷,我會讀吳曉波頻道,秦朔朋友圈等。還有大量優秀的、嚴肅的公眾號的創業者。他們的洞見,常常讓我醍醐灌頂。
雖然微信公眾號,現在大面積從私域訂閱轉向演算法推薦,但我還是建議你要選擇作者閱讀,而不是順著演算法往下看。演算法只代表你喜歡看,不代表內容優質。
優質的公眾號文章,是非常重要的輸入源。但是,我不會用微信的“收藏”這個功能。這個功能很好用。但卻和我的電子書同步的,網際網路剪藏的文章,是分開的。資訊分散,就無法一鍵搜尋。
那怎麼辦?用“我的印象筆記”。
舉個例子。
有一次,我看到“出版人雜誌”公眾號發的一篇文章,叫《起底盜版圖書產業鏈》。深受震撼。原來盜版圖書,不是小作坊,而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大產業。這篇文章裡,有很多細節和資料。我想收藏這篇文章。怎麼辦?
把文章的連結複製下來,然後貼到微信裡的一個公眾號“我的印象筆記”(需要提前繫結你的帳號)裡,於是這篇文章就被收藏了。



(複製連結->貼上收藏->收藏完成)
至此,我的三大資訊來源,電子書,網際網路,公眾號,就全部同步到了統一的“第二大腦”。我剛剛去看了一下我的印象筆記。
這裡強調兩句“統一”這兩個字為什麼重要。
這就像我買過一個破壁機,要售後。但是想不起來在哪裡買的了。只好淘寶、京東、抖音、拼多多、小米商城,一個個開啟。非常麻煩。
知識也是一樣。統一放到一起,非常重要。這樣才能“一搜盡有”。
你現在大概能明白,我為什麼會推薦印象筆記了。因為它做了一個非常艱難的苦活累活:和大量的APP進行了合作和打通。這樣,才讓這個“統一”,成為了可能。
這個統一,甚至還包括我經常開會時要用的“會議本”。


還有一個重要的輸入源,是各種論壇和會議。
參加論壇,有的演講嘉賓習慣講完就走。這太可惜了。我只要不是趕飛機,都會坐下來認真聽完其他嘉賓的分享。那麼多錢請來的嘉賓。那麼有價值的輸入。為什麼不聽。一定要聽。而且一邊聽,一邊記。這是非常重要的輸入。
我有很多朋友,喜歡帶一個小本子參加會議。開會就開啟,然後一直記。這個習慣特別好。因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但我斗膽有個建議。如果有可能,也許你可以把這個“物理世界”的本子,換成“數字世界”的本子。你所有寫在紙上的東西,因為沒有被“數字化”,所以再利用的難度極大。
那怎麼辦?
給你介紹我在用的“會議本”。
什麼是會議本?就是一種,帶有即時語音轉寫,和手寫記錄功能的電子裝置。
今年1月份去沙特。嘉賓一邊用英文語音分享,我一邊在會議本上,用中文記筆記。會議結束後,整個會議記錄(語音記錄,轉寫文稿,手寫筆記),都同步到了印象筆記。

(科大訊飛智慧辦公本->印象筆記->圖片搜尋)
這時,如果你在印象筆記裡搜尋一個關鍵詞,比如“政府”時,不僅僅是文字裡的“政府”被突出了,連我手寫圖片裡的“政府”也被高亮了。我的天啊。我這個破字,我自己差點都沒認出來,它居然也認出來了。太難為它了。我的小學語文老師,一定很欣慰。
不過,這就是構建第二大腦的核心要義:讓一切知識可搜尋。而對我來說這一切的核心,就是:印象筆記。
一切似乎很完美。但是但是但是,這裡還有一個難點沒有解決。
那就是:紙質書。


提問。你猜,現在是看電子書的人多,還是看紙質書的人多?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釋出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2023年人均閱讀紙質書4.75本,電子書3.4本。
看紙質書的人多。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
這不僅是因為閱讀習慣的原因。還有很多紙質書,一直都沒有電子書。電子書,是紙質書的子集。
比如,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所有問題,七步解決》。這本書講麥肯錫的七步法。寫得很好。可是,我在得到APP,和微信讀書上,都沒找到這本書的電子版。那是不是這本書的“劃線”,就沒法同步到印象筆記去了呢?
當然不是。我能這麼問,那就一定可以。我給你介紹一款,我驚為天人的“電子馬克筆”:EverMARKER。

真的,第一次見到,我就驚了。
我用手機裡的“印象筆記APP”,拍了一下《所有問題,七步解決》這本書背後的條形碼。然後,一篇空白的筆記檔案,就被建出來了。更厲害的是,這本書的封面圖,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都自動同步到了這個筆記檔案裡。
顯然,他聯通了圖書條形碼資料庫。這個太有心了。
然後,我開始讀書。一旦看到有價值的地方,我就用這隻電子馬克筆,在書上“劃線”。一劃完,這段文字,就出現在了手機裡。



(紙質書->印象筆記)
這下子,我的世界完整了。紙質書的劃線,也都完成了電子化,全部存入我的“第二大腦”,隨時等待呼叫。
最後的話
好的。終於講完了。希望這些經驗,能幫助你構建,你自己的“第二大腦”。
關於第二大腦,我多說幾句。
我曾經一度以為自己的“第一大腦”挺聰明的。所以有一次不知天高地厚,想加入門薩俱樂部(高智商俱樂部)。俱樂部負責人扔了一套題過來,說你先做一下。這套題比較簡單。過了135再來找我,做正式的測試。我滿懷信心地去做題。
然後……我傷心了一個多星期。天啊。原來我對自己“第一大腦”的智商,誤會了40年。
從此,我就死了靠智商吃飯這條心。開始謙卑地藉助工具。
蔡鈺老師說,學霸兩支筆,差生文具多。是的。我就是文具多。今天與你分享的,就是我專門用於構建第二大腦的“文具”:印象筆記,和電子馬克筆。
分享完,我就開心了。
然後我想,哎,分享都分享了,為啥我不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幫大家把這兩款“文具”找來,直接上個連結呢?
於是,我專門找到了印象筆記的CEO,唐毅。唐毅是我在微軟的老同事。我們一起戰鬥過好多年。我說,給個好價格吧。
好了。到了最關鍵的價格了。
印象筆記專業帳戶的零售價,是218元。電子馬克筆EverMARKER的零售價是369元。

(我自己在京東上,購買EverMARKER的記錄)
我厚著臉皮,和唐毅通了很長時間電話,講我們的公眾號“你幫我實力寵粉,我幫你打造品牌”的理念,講這篇文章能為他們帶來的傳播價值,甚至開始回憶以前一起戰鬥的崢嶸歲月。反正就是,就是給個好價格吧。
現在,請允許我向你報告,我為你們爭取到的價格。
一年期印象筆記專業帳戶的價格,在我漫長的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之後,終於幫你們從218元,打到了……217元!
啊?不夠便宜?
別急。別急。別急。我還幫你爭取到了一個“小小的”福利。那就是,把那隻我非常喜歡的,我自己花369元買到的電子馬克筆,EverMARKER,免費送給你。是的。你沒聽錯。
免!費!送!給!你!
所以,你獲得一年期印象筆記專業帳戶,和一隻電子馬克筆EverMARKER的價格,是:217元 + 0元!
▼點選搶購限量名額

希望你喜歡。
你可以把它送給追求進步的自己,也可以送給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客戶,以及送給每一個你關心和珍愛的人。祝你和你的朋友們,都能構建自己的第二大腦,在未來的進化中,如有神助。
寫到這裡,文章就要結束了。
在最後,我要非常感謝印象筆記的團隊。謝謝你們。謝謝你們,幫助我們實力寵粉。我們的使用者值得被愛。你們值得相遇。
好的。我去繼續讀書了。
下次見。
PS. 如果你是一個用心做產品的人,並且願意幫我們實力寵粉的,也歡迎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我將把你隆重地介紹給我們的公眾號使用者。
你幫我實力寵粉,我幫你打造品牌。
感謝。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