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藍橋 來源:搜狐城市
全文3181字,預計閱讀需6分鐘。
2021年,昆明在“十四五”規劃中立下了一個FLAG: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人左右,經濟總量躍上萬億臺階。
就在許下“豪言壯語”的這一年,昆明經濟增速在全國50強城市中排名墊底,人口增量也被甩出全國前30。第二年年初,昆明被省長喊話:“要從感覺良好中驚醒起來”。
時至今日,昆明不但沒達成“雙萬”目標,還結束了連續20年的人口高增長。去年,昆明人口增量僅有0.7萬,一腳踏上零增長的邊緣。

這兩年,昆明政府工作報告中也不再提及“雙萬”目標了。昆明,這下“驚醒”了嗎?
1
一再推遲的千萬人口目標
一直以宜居著稱的春城昆明,人口吸引力也曾位居省會城市前列。
七普資料顯示,2010-2020年,昆明常住人口增長202.8萬,高於如今的“人氣選手”貴陽(166.3萬)。2022年,昆明人口增量9.8萬,首度躋身全國前 十。2023年也有8萬,保持穩定增長水平。
但2024年,昆明人口增長形勢放緩,僅增長0.7萬。其中除去0.24萬的自然增長,來源於人口遷移的增長僅有0.46萬。這是昆明自2005年採用常住人口統計口徑以來,首次逼近零增長。
在已公佈資料的省會城市中,昆明的成績排名倒數第二。而隔壁省會貴陽,去年人口大增19.96萬,拿下全國“人口增量第一城”。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貴陽連續第四年人口增量超過10萬人。

早在2021年,昆明就曾劍指“千萬人口”,提出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人左右,經濟總量躍上萬億臺階。然而開局不利,2021年昆明GDP增速在省會城市中墊底,人口增量僅有3.9萬,被雲南省省長喊話“要從感覺良好中驚醒起來”。
2022年,昆明政府工作報告中將“萬億GDP、千萬人口”的目標推遲到了2026年。此後,昆明經濟、人口增長有所回暖,2022年經濟增長3.0%,領跑西南五大重點城市;常住人口增加9.8萬,首次躋身全國前十。
但近兩年,昆明已不再提及“雙萬”目標,只在去年年底獲批的《昆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給出了未來十年城市規劃的人口上限:“統籌考慮昆明市人口變化趨勢與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相關要求,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嚴格控制在1100萬人以內”。
不考慮上限,即使要在2035年達成千萬人口,年均增量也需要達到12萬人。而在人口負增長時代,這個目標有多難實現,無需贅言。
2
房地產開發投資連降四年
其實,昆明早早就開啟了“搶人大戰”。2021年6月,昆明提出全面放開落戶限制,成為省會城市“零門檻”落戶的先行者。然而結果表明,所謂的“搶人大戰”可能只是偽命題,城市最根本的吸引力來源於經濟產業、基礎設施、就業機會、公共服務等城市配套。
昆明近年的經濟發展“成績單”,確實暴露出一些問題。2020年之前,昆明有過一段快速發展期。2010-2019年,昆明經濟增速持續跑贏全國,經濟總量省會排名從17位升至12位。高速發展的房地產行業以及火爆的旅遊市場,給春城昆明加滿了BUFF。
但2020年以來,隨著房地產、旅遊市場遭受衝擊,昆明產業結構的隱患顯露,經濟增長持續放緩。2021-2024年,昆明GDP增速持續低於全國大盤;從更早的2018年開始,昆明GDP增速已連續6年低於全省,直到2024年才有好轉。
昆明產業結構的弊端,在於其對房地產、旅遊等第三產業的高度依賴,第二產業支撐不足。最近十年,昆明三產佔比從60%一路提升到66%,二產佔比從35%降至30%以下,產業空心化趨勢明顯。

曾“帶飛”昆明的房地產與旅遊市場,近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衝擊。昆明的房地產依賴度較高,易居研究院2019年釋出的《經濟環境與房地產研究報告》顯示,全國45個大中城市中,昆明房地產開發投資佔GDP比重超過35%,高居第三,僅次於三亞和海口。
但近年全國房地產市場降溫,昆明首當其衝。2021-2023年,昆明房地產開發投資分別下降5.1%、30.8%和40.2%,去年1-11月同比下降42.6%。受房地產投資下降影響,昆明固定資產投資也分別下降7.8%、3.1%、24.9%和22.0%。
昆明的旅遊業同樣遭到衝擊。先是在2020、2021年受到疫情影響,2022年才恢復2019年水平;隨後兩年全國旅遊市場回暖,但網紅城市不斷湧現,隔壁貴陽聲量大漲,再加上雲南旅遊團負面訊息屢見報端,都在分流昆明的旅遊熱度。
更何況,淄博、哈爾濱等諸多案例已經證明,旅遊業難以支撐城市經濟。實體經濟的壓艙石作用至關重要,而這恰恰是昆明的短板。
3
二產貢獻率幾度為負
近年來,昆明二產佔比持續下滑,多次拖累全市經濟增長。
2020年-2023年,昆明二產佔比分別為31.7%、31.5%、32.0%和29.0%,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2.5%、-2.6%、33.3%、-20.3%,分別拉動GDP增長0.5、-0.1、1.0、-0.7個百分點,均低於第三產業。
昆明工業面臨的問題,官方也曾直言不諱。昆明“十四五”規劃分析指出,“資源型產品和初級產品仍然居多,冶金、菸草及配套、非煙輕工等4個傳統產業增加值佔比近60%,先進裝備製造、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等4個新興產業佔比不足20%,重工業靠資源、輕工業靠菸草的發展模式還沒有根本性扭轉。”
昆明工業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極低。2021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佔比達到了60%的峰值,工業投資佔比卻僅有11.4%,二者差距懸殊。
這背後,或與當地的政務、法治、營商環境有很大關係。資料顯示,自2024年以來,曾任昆明市長的張祖林、李文榮、王喜良、劉佳晨相繼落馬,四人從2007年至2025年間在昆明任職,任職時間跨度達18年。
2022年初,昆明被雲南省長喊話“從感覺良好中驚醒起來”,隨後提出了“大抓產業、主攻工業”的口號,重點打造綠色食品、生物醫藥、花卉、高階裝備及汽車製造、電子資訊製造與數字經濟、綠色能源、新材料、現代物流等8條產業鏈。
經過3年努力,昆明工業有所發展——2024年,昆明工業投資佔比提升至26.3%,達到25年來的最高水平;昆明工業對全省貢獻率達到59.4%,創15年來最好紀錄;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28.7%,佔比提升至26.2%,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95%……
轉變已經開始,只是規模體量依舊較小,要成長為昆明經濟的“頂樑柱”、人口增長的“發動機”,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4
經濟首位度不升反降
近年來的幾波政策紅利,給昆明帶來的助力也相對有限。
首先是“強省會”戰略。雲南省“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昆明在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金融、創新中心的核心作用,做大做強昆明省會城市”。但2020年-2024年,昆明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不升反降,從27.4%降至26.2%;常住人口占比雖從17.9%提升至18.7%,但與“做大做強”仍有差距。
其次是中老鐵路。2021年底,連線昆明與永珍的中老鐵路正式開通,線路全長1035公里,設昆明、玉溪、元江、普洱、西雙版納、磨憨、萬榮、永珍等20餘座車站。藉此通道,昆明經寮國至泰國的貨運成本降低30%~50%,寮國至歐洲運輸時間縮短至15天,昆明的物流樞紐地位大大提升。
中老鐵路給昆明帶來了外貿的增長,但規模並不算大。鐵路開通至今,累計開行旅客列車7.4萬列,傳送旅客超5080萬人次,其中跨境旅客48.7萬人次;開行貨物列車5.3萬列,累計運輸貨物超5720萬噸,其中跨境貨物1329萬噸。
2021年與2022年,昆明海關進出口貿易總額有明顯提升,但2023年便出現下滑,尤其出口總額62.39億美元,同比下降50.7%。2024年,昆明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為129.08億美元、72.2億美元,較2023年有所提升,但規模不及2021與2022年。

如今國際環境日益緊張,全球外貿格局加速重組,昆明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更為複雜。在產業和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不如把精力和資金花在讓現有的人過得更好,而非在“搶人大戰”中卷生卷死。畢竟,“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參考資料:
[1] 各地統計局
[2] 昆明打贏了“翻身仗”.人民網
[3] 為什麼省長喊話昆明該“驚醒”了.中國新聞週刊
[4] 數說中老鐵路!兩個“5000萬”背後蘊含著哪些新活力?央視新聞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點選「推薦❤」,讓更多的人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