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到中國的 AI 企業,大家可能會想到很多名字,而 2024 年中國 AI 行業的一大趨勢是集體“出海”。
但如果問,出海最成功的是哪家企業?海外收入最高的是哪家企業?
答案可能會讓不少人有些意外——
崑崙萬維。

是的,你沒看錯。
根據他們剛釋出的 2024 年財報,這家以“天工”大模型在國內引發不少關注的公司,2024 年的海外業務收入達到 51.5 億元,海外業務收入佔比竟然高達 91.0%!這在國內科技公司裡,算的上“異類”。
這個資料點挺有意思的,一家在海外市場如此“吃得開”的公司,同時又在國內高調“All in AGI”,它的戰略到底是怎樣的?
我們先來看看崑崙萬維(股票程式碼:300418.SZ)的 2024 年成績單:
營收 56.6 億元,同比增長 15.2%,這增長勢頭不錯。毛利率也保持在 73.6% 的不錯水平。這說明公司的整體經營態勢是健康的,整體業務是向上走的。
我還注意到一組數字——
崑崙萬維 2024 年的研發費用高達 15.4 億元,同比猛增了 59.5%!
15.4 億是什麼概念?這幾乎佔了他們總營收的近三成。
在 AI 領域,尤其是 AGI 這個方向,15 億的年研發投入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對算力、高質量資料、頂尖人才的持續“輸血”。
想想,現在 AI 的競爭有多激烈?全球科技巨頭都在瘋狂砸錢,搶算力、搶資料、搶人才。大模型訓練動輒需要上億甚至數十億的投入,後續的最佳化、迭代、應用開發,更是個無底洞。要想在牌桌上不掉隊,甚至想彎道超車,這種級別的研發投入,幾乎是“標配”。
我更願意將這種投入,看作是一種戰略性投資,就像當年亞馬遜長期虧損投入雲計算,特斯拉燒錢研發電動車一樣,沒有前期的“深蹲”,何談未來的“起跳”?
崑崙萬維敢於如此大手筆地投入研發,看的出來,他們對 AGI 方向的篤定和決心。
這年頭,光喊口號沒用,真金白銀的投入,才是一家公司戰略決心的最好證明。
AI 商業化的“甜蜜果實”,已經開始結果
當然,光有投入和決心還不夠,最終還是要看能不能結出果實。這也是很多人質疑 AI 公司的點:
燒了那麼多錢,到底能不能賺回來?
崑崙萬維的財報,恰恰在這一點上,給了我一些驚喜。
他們的 AI 業務,已經不再是實驗室裡的玩具或者純粹的 PPT 概念,而是開始實打實地貢獻收入了!並且有紮實穩定的海外業務作為護城河,為AGI的長遠投入保駕護航。
財報裡提到了幾個關鍵的 ARR 資料,我給大家簡單解釋下,ARR(Annualized Recurring Revenue)就是年化流水收入,可以理解為,按照現在的月度收入水平,預估未來一年的總收入。這是衡量 SaaS 或者訂閱制業務增長潛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來看看崑崙萬維 AI 業務的 ARR 成績單:
-
短劇平臺 DramaWave:年化流水約 1.2 億美金(月流水約 1000 萬美金),預計到 25 年底能做到年化 3.6 億美金。 -
AI 音樂平臺 Mureka:年化流水約 1200 萬美金(月流水約 100 萬美金) -
AI 社交應用 Linky:報告期內單月最高收入也突破了 100 萬美金 (換算成年化也是千萬美金級別)
看到這些數字是什麼感覺?是不是覺得 AI 離錢,似乎沒有想象中那麼遠了?
特別是那個 DramaWave 短劇平臺,年化 1.2 億美金,這在當前的短劇出海賽道里,絕對是妥妥的第一梯隊了。同時,與他們的AI短劇創作平臺Skyreels形成高度閉環,互相書寫,未來收入規模可見一斑。

而且,他們不只是流水資料好看,使用者增長也很猛。
財報裡提到,DramaWave 的月活使用者已經突破了 1000 萬,在韓國市場甚至一度超越 Netflix,登頂 Google Play 娛樂應用榜榜首,想想看,用 AI 技術賦能內容創作和分發,去撬動全球市場,這故事是不是還挺性感。

還有AI 音樂 Mureka 和 AI 社交 Linky,也都是千萬美金級別的年化流水。
這證明崑崙萬維的 AI 應用,不是單點突破,而是在多個細分場景,都找到了商業化的路徑,已經形成了初步的“多點開花”格局。
別忘了,崑崙萬維還有一個“定海神針”——Opera 瀏覽器。
這個海外資訊分發和元宇宙平臺,2024 年營收高達 4.8 億美金,同比增長 21%,調整後的 EBITDA(稅息折舊攤銷前利潤,可以簡單理解為衡量核心業務賺錢能力的指標)也有 1.15 億美金,同比增長 23%,妥妥的“現金牛”業務。
不止“會賺錢”,技術“硬核”才是真底氣
作為一名技術出身的人,除了產品體驗,我還會關注一家公司的技術底蘊。
商業模式可以迭代,市場風口可能變化,但真正的核心技術能力,才是穿越週期的硬通貨。
從財報披露的資訊看,他們的技術佈局相當全面:
-
自研“天工”系列大模型
作為技術底座,不斷迭代升級。目前已經迭代到「天工大模型 4.0」,基於 4.0 的 o1 版(國內第一款中文邏輯推理的 o1 模型 Skywork o1)和 4o 版(支援即時語音對話的多模態大模型 Skywork 4o)均已上線天工AI智慧助手,無痛處理15萬字長文字,對學術論文、財報解讀有著極具競爭力的優勢,而且都是免費使用。雖然使用者量可能還沒法和那些自帶流量入口的巨頭比,但技術實力穩居國內第一梯隊。
-
AI 音樂大模型達到 SOTA
崑崙自研是率先研發 AI 音樂模型的公司,天工 SkyMusic 是國內首款且唯一公開可用的 AI 音樂生成大模型。25 年 3 月份,崑崙萬維正式推出全球首款音樂推理大模型 Mureka O1,效能在各項評測指標中超越 Suno,尤其在人聲處理、自定義音色等方面的能力體現,全面領跑全球 AI 音樂發展。

-
多模態、獎勵模型也做到開源 SOTA
比如 Skywork R1V 多模態思維鏈推理模型,還有 Skywork-Reward 獎勵模型,都在各自領域做到了開源模型的頂尖水平。Skywork-Reward 獎勵模型被 Kaggle(全球知名的資料科學競賽平臺)官方推薦,這含金量可不低。
-
面向 AI 短劇的影片大模型全球領先
AI 短劇是這次財報裡,我認為最亮眼的方面了。

這都是 SkyReels 創作平臺和 DramaWave 內容平臺能跑出來成績的技術基礎。
我特別欣賞的一點是,崑崙萬維不僅自己研發,還願意開源。眾所周知影片模型的高昂成本,堅持開源無疑體現了崑崙萬維對AGI的堅定和魄力。
這種“算力基礎設施—大模型演算法—AI 應用”的全鏈路佈局,讓崑崙萬維的技術實力有了紮實的根基。
“世界是平的”:全球化視野下的 AI 征途
崑崙萬維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標籤,那就是“生而全球化”。
看看這個數字:

海外業務收入佔總收入比重高達 91.0%! 這在國內的網際網路公司,甚至 AI 公司裡,都是相當少見的。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崑崙萬維的 AI 產品和商業模式,從一開始就不是隻盯著國內這片“紅海”,而是直接在全球市場進行驗證和競爭。比如:
-
Opera 瀏覽器: 月活近 3 億,遍佈全球。這是一個巨大的、現成的海外流量入口和使用者基礎。 -
DramaWave 短劇: 主攻海外,從收入看已經在韓國、歐美等市場充分證明了自己。 -
Mureka 音樂: 面向海外創作者和使用者,隨便翻翻外網,就會發現已經有海量普通人透過Mureka成功變現,並有大量商用團隊接入API,實現1000萬美金年化流水。 -
Linky AI社交: 累計下載量破千萬,同樣是瞄準全球市場。
在 AI 時代,資料、場景和使用者規模至關重要。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佈局,意味著崑崙萬維可以接觸到更多元化的資料,驗證更多樣化的應用場景,觸達更廣泛的使用者群體。這不僅能攤薄高昂的研發成本,也更容易在全球範圍內找到爆發點,形成規模效應。
可以說,全球化是崑崙萬維 AI 版圖上,非常亮眼的一筆,也是其未來想象空間的關鍵所在。
寫在最後:多點耐心,靜待花開
技術再牛,商業化再有潛力,最終還是要看使用者買不買賬。
崑崙萬維的 C 端旗艦產品“天工 AI 智慧助手”,報告期內峰值月活躍使用者突破了 1000 萬。
雖然這個數字和那些動輒上億使用者的國民級應用還有差距,但作為一個需要持續最佳化、仍在探索最佳應用場景的 AI 智慧助手和搜尋入口,這個成績也算可圈可點。
它至少證明,“天工”大模型的能力,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所認知和使用。
更重要的是,透過天工 AI 助手、Linky、Mureka、DramaWave,以及還在研發測試中的 AI 遊戲《貓森學園》等,崑崙萬維正在逐步構建起一個圍繞其大模型技術的 AI 應用生態。
從底層的大模型和 AI 搜尋,到面向娛樂的 AI 短劇、AI 音樂,再到 AI 社交、AI 遊戲,這些AIGC應用團,在場景上相互補充,既能驗證和反哺大模型技術的迭代,又能直接觸達使用者,探索商業化的可能性。這種“模型驅動應用,應用反哺模型”的飛輪效應,一旦轉起來,能量將是巨大的。
綜合來看,我覺得,崑崙萬維,這家“海外最賺錢的中國 AI 公司”,是一個值得關注的 AI 全球化樣本。
而且,一個下重注、謀長遠的企業,需要一點時間生根發芽。
畢竟,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