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Daron Acemoglu、Simon Johnson和James Robinson,以表彰他們對“制度如何形成及其對繁榮的影響的研究”。
我們之前發表過一篇讀書筆記,分析Daron Acemoglu和James Robinson的重要著作Why Nations Fail(《為什麼國家會失敗》)。今天略作更新再次發表,希望幫大家瞭解最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思想及其對當前世界格局的啟示。
文章較長,略作導讀。第一節是《為什麼國家會失敗》內容簡介。第二節是對這本書的批評。第三節是我所理解的“是什麼決定了國家貧富”這個領域的研究全貌(不僅是這本書)。第四節是我自己的一些總結和感慨。
1. 世界是平的嗎?

2005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著名記者Thomas Friedman寫了一本很有名的書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斷言全球化和科技的發展為全球各國創造了平等的機會,這種機會必將導致各個國家的生產力和生活水平越來越接近。
十幾年過去了,世界有沒有變得更加平坦,仍然是眾說紛紜;撇開發展趨勢不談,從海地、索馬利亞到美國、瑞士,不管十幾年前還是之後,貧富差距都巨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國家也有寒門和望族之分,這句話用在國家之間也一樣貼切。

為什麼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差距如此巨大,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很多聰明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提出過自己的看法,Daron Acemoglu和James Robinson出版於2012年的鉅著Why Nations Fail(《為什麼國家會失敗》)也是這樣一個嘗試。
Acemoglu和Robinson認為,唯一能解釋國家之間巨大不平衡的,是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他們指出,經濟制度分“攫取式”(extractive)和“包容式”(inclusive)兩種。攫取式經濟制度的特徵是少數社會精英從其他大多數人身上攫取財富,包容式的經濟制度則把大多數人的福祉包括在經濟體制中,大家從經濟發展中共同獲利。
經濟制度受政治制度直接影響。政治制度也分攫取式和包容式兩種。攫取式的政治制度即政治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上大多數人沒有話語權;包容式的政治制度則是大多數人都有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力。攫取式的政治制度必然導致攫取式的經濟制度,而攫取式的經濟制度反過來又會鞏固攫取式的政治制度,因為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財富必然會買來更大的政治權力。
包容性的經濟制度保護私有財產,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對新技術和新技能的投資。因為人民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他們努力工作,創造發明,形成持續發展的良性迴圈。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社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相反,在攫取型經濟制度下,多數人不能享受經濟進步的成果,對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自然採取一種旁觀的漠然態度。沒有民眾的廣泛參與,社會便缺乏創新的活力和進步的引擎,更何況精英階層為了保護既得利益還會對創新加以阻礙。而且攫取性制度導致貧富分化,貧富分化又導致內訌和社會的不穩定。但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從一個獨裁走向另一個獨裁,社會陷入專制泥沼不能自拔,造成一代又一代的貧窮落後。
Acemoglu和Robinson花費500多頁的篇幅,上下兩千年,縱橫幾萬裡,從羅馬帝國到瑪雅文明,從中世紀的威尼斯到後殖民時代的非洲,從蘇聯到美國再到中國,採用豐富的案例,信手拈來各種歷史事實,一看就是淵博的學者。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從書中描述的很多國家在歷史關鍵時刻的掙扎,看到一幅寬廣的歷史畫卷。

但在回答標題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富強,有些國家貧窮——這一點上,該書雖然提出了有道理的理論,例證也非常豐富,所做的工作卻不算令人滿意。
2. 《為什麼國家會失敗》的缺陷

Why Nations Fail最讓人意猶未盡的,是沒有提煉攫取性制度和包容性制度形成的深層原因。作者對包容性和攫取性制度優劣的分析有一定的說服力,但讀者自然會產生下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國家形成了攫取性制度,另一個國家卻形成了包容性制度呢?很多國家經常反覆無常,一會兒採取更包容的政策,一會兒採取更攫取的政策,書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一個社會轉向攫取或包容呢?
作者在每一個走向包容或攫取的例子中,都花很多篇幅講述該事件的歷史背景,分析最終結果出現的原因。比如黑死病對歐洲社會造成巨大沖擊,但各個國家受到的影響不一樣。在英國該事件減少了工人數量,增強了工人的議價能力,打破了新舊經濟力量的平衡,導致英國走向包容;而在東歐,因為社會制度與英國略有不同,卻導致了第二次農奴制和精英對農奴變本加厲的壓榨。
又比如同樣被歐洲人殖民,南美礦富人多,被殖民者用武力征服,發展成攫取型國家;而北美寒冷貧窮,只有印第安遊牧部落,沒有龐大的定居人口,殖民者只能從歐洲輸入勞力。新移民在這個地廣人稀的地方不斷為自己爭取權利,終於建立起包容性制度。
但脫離了具體例子,想回答為什麼一個國家會走向攫取或包容,卻沒有答案。作者的說法是,歷史的關鍵時刻帶來機遇和挑戰。這時一個社會現有的政治經濟狀況加上歷史的偶然,最終決定了社會的走向。作者願意採用這種含混的說法,而不是試圖給出答案,是他們治學嚴謹,因為這個答案本來就很難找出來,或者根本不存在。但可以給出的清晰答案停留在攫取或包容,卻不能更深地挖掘下去,有隔靴搔癢之感,不夠暢快。
該書的第二個缺陷是有把歷史按作者預設的觀點進行簡化的傾向,即進步都歸功於包容,退步都是攫取的錯。書中的主要例子還是有說服力的。比如光榮革命鞏固了英國的議會制度,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從王公貴族手中奪過來分給平民百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包容性的政治制度,直接導致工業革命,讓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又比如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談論殖民制度的惡果。殖民制度是一種殖民者對被殖民者巧取豪奪、殖民地人民完全無法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制度。這種徹頭徹尾的攫取,導致了殖民地的貧窮落後。
但該書還花了很多篇幅分析其他國家在其他歷史時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比如獅子山獨立後的政變和內戰,哥倫比亞民兵組織和政府的勾結,阿根廷2001年的金融危機,美國的民權運動,等等。即使從作者自己的敘述,也可以看出國際國內多股力量的交鋒,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素,影響了事件的發展,但作者卻總是把這些事件放在包容和攫取的框架中來描述。社會科學理論不可能像自然科學理論一樣乾淨、完美。一套理論如果能解釋相當大一部分社會現象就已經很成功。如果非要把它應用於更廣的範圍,就可能力不從心,Why Nations Fail的一些論證就給我這種印象。
這當然也是因為作者沒有給出“攫取”和“包容”的清晰定義。歷史上有過很多國家,每個國家的制度都在不停演變,沒有兩套制度完全相同。從徹頭徹尾的攫取,到完完全全的包容,其中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大多數社會都有一些攫取性的機構和政策,也有一些包容性的因素。到底哪個社會算攫取,哪個社會算包容,很難說清楚,這就讓作者的論證有了一定程度的隨意性。讀了某些章節後,讀者難免會猜想,隨便在歷史書中翻一翻,或許也可以找出一些其他例子,來論證包容性政策並未導致進步,或攫取性政策並未導致落後。一旦讀者有了這種感覺,很多長篇大論的論述頓時失去了說服力。
第三個缺陷是對攫取性制度一定導致國家失敗的論證不夠令人信服。我非常願意相信包容性制度比攫取性制度優越,但要說攫取性制度不能導致社會進步,讀了這本書後卻半信半疑。按照作者的說法,英國1688年的光榮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包容性政治制度,所以包容性制度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短短一瞬。但在這之前的幾千年裡,人類雖然走得跌跌撞撞,卻也有進步和發展,其中不乏繁榮昌盛的時期。當然作者可能會說,雖然當時的整個社會不算包容型,但實行了某些包容性的政策,所以才會有繁榮和發展。但部分也因為前面說的對“攫取”和“包容”的定義的缺乏,這樣的解釋不能令人滿意。
即使在光榮革命之後,世界上的國家也沒有全部變成包容型,直到今天仍然如此,但很多國家都在或快或慢地發展著,有些發展明明就發生在作者定義的攫取型社會中。比如法國路易十四的政府是典型的攫取型政府,他把國王的權力發展到頂峰,也讓法國有了強勁的經濟增長,成為歐洲最強盛的國家。又比如書中舉的前蘇聯的例子。蘇聯在建國之後有過長時間的高速經濟發展。作者解釋說這是因為政府動用自己的力量,把資源集中在一些關鍵領域的結果。這種做法有時候也會在某些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但因為攫取型社會不鼓勵創新和創造性破壞,這種進步必定不可持續。
因為蘇聯確實已經崩潰,讀者可以勉強接受這個說法。但蘇聯的經濟發展不是一年兩年,也不是十年八年,而是持續了五、六十年。相比之下,書中舉的一些例子中,包容性政策帶來的繁榮不見得持續更長時間;有些例子還是很近的事情,能持續多久還要拭目以待。如果這本書是在蘇聯崩潰之前的八十年代寫的,作者即使做出同樣的論斷,正如作者在最後一章中對中國的預測一樣,讀者只能半信半疑,因為論證本身不夠有說服力。
說到對中國的預測,不可能不想到美國社會最近表現得尤其明顯的對中國的恐懼和擔心。這種擔心也表明,《為什麼國家會失敗》一書關於包容性或攫取性制度是一個國家或強大或弱小的唯一解釋的斷言,在美國朝野很多人眼中,不過是學者羅曼蒂克的一廂情願。
3. 是什麼決定了國家的貧富?

在開始自己的論述前,作者在第二章“行不通的理論”(Theories that don’t work)中,批判了幾種比較流行的關於世界各地發展為何不均衡的理論。我覺得這一章很有意思,因為它給出了對“是什麼決定了國家貧富”這個領域的研究的全貌。
第一種理論是地理假說。這種理論認為,世界各國之所以貧富不均,是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比如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認為,居住在熱帶的人比較懶散,缺乏好奇心,所以他們沒有寒冷地區的人勤奮,也缺乏創新性。繼承孟德斯鳩衣缽的現代經濟學家加上了現代人更容易接受的解釋:熱帶地區的疾病,尤其是瘧疾,對健康和生產效率有負面影響;熱帶的土地也不適合高效率的農業生產。
第二種理論是文化假說。文化理論的鼻祖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他認為新教改革催生的新教倫理是現代工業在西歐出現的主要原因。後來的文化學派不再把文化限制在宗教的範圍,但也認為世界各地文化的不同是它們發展速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比如有人認為非洲之所以窮,是因為非洲人勞動習慣差,拉丁美洲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受到伊比利亞文化的影響,又或者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之所以富裕,要歸功於英國文化傳統等等。
第三種理論是無知假說。這是經濟學家熱衷的一種假說。經濟學中著名的第一福利定理定義了在哪些條件下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從經濟觀點來看合乎社會要求。當第一福利定理定義的這些條件不存在時就會出現市場失靈。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它們有許多市場失靈,而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不知道如何消除它們。富國之所以富,是因為它們制定了更好的政策。換句話說,世界不平等的存在,是因為窮國的統治者不知道如何讓窮國變富。
我前幾年讀過地理理論的重要著作,Jared Diamond的Guns, Germs, and Steel。這本書寫得非常好,可讀性比Why Nations Fail強,論證也更加脈絡分明。Diamond認為,各大陸之間在大約500年前——也就是現代時期的開始——的不平等狀態的起源,是它們各自不同的自然條件。比如說,歐亞大陸比美洲大陸有更豐富的動植物物種可以被馴化成家養的動植物,因而促進了農業發展和人口增長,進而導致勞動的分工、貿易和技術進步。其他地理條件,比如說一塊大陸的軸線走向是南北向還是東西向,也直接影響技術的傳播,以至該大陸發展的速度。
雖然Why Nations Fail一開篇就批評這本書,我覺得兩本書並不矛盾。Diamond使用的是長的時間軸,解釋的是500年前的世界格局,分析的是之前幾萬年發生的事情,比如當西班牙人跑到秘魯殺戮和掠奪當地人時,為什麼兩者之間實力如此懸殊,卻沒有試圖解釋西班牙人殖民秘魯以後,為什麼秘魯和西班牙之間還是有巨大的貧富差距。動植物的馴化,農業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像制定一個包容性或攫取性的政策那麼立竿見影。從空間上來說,Diamond比較的是大陸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同一塊大陸中鄰國之間的差異,或者南朝鮮和北朝鮮的差異。因為這些原因,它和Why Nations Fail有點像橘子和蘋果,講的不是一回事。

4. 怎樣才能接近事情的真相

世界的格局是變化的,500年前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貧富分佈不一樣。500年前北美是世界上最落後的地方,現在卻是世界頭號強國所在地;中國500年前睥睨群雄,100年前卻成了列強環伺的東亞病夫。與Jared Diamond的宏觀視野相比,Why Nations Fail的視野更微觀,關注的是比較短的時間軸和比較狹窄的區域,有更多複雜的變數,證據和邏輯也都比較混亂。或許這也是為什麼Jared Diamond的文章看起來更加整齊漂亮。
但Why Nations Fail的優勢在於,它在我們看待當今世介面臨的問題時更有相關性。比如很多資料表明,美國的貧富差距正變得越來越懸殊,這是不是表明我們正在從限制精英人物利益的良性迴圈走向少數人致富和擴張權力的惡性迴圈呢?又比如中國的制度按照作者的定義是攫取型的,至少政治制度絕對是攫取型的,但中國也經歷了三十年的穩定發展。中國的快速增長還能持續多久呢?
這些問題大家每天都在思考,卻沒有明確答案。這也是Why Nations Fail這樣的書的價值所在:雖然有些混亂,有些模糊,有些問題答不上來,卻可以跟現實掛鉤,有鮮活的生命力。
但分析世界上的國家為何貧富不均,世界格局為什麼是今天的樣子,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課題。學者們因為要著書立說,喜歡建立一個理論體系,在這個體系所設定的框架內來分析問題。但更加可能的是,國家的貧富不均並不是一個原因造成的,文化、地理、制度都是原因,還有很多歷史的偶然。雖然Why Nations Fail否定其他理論,聲稱只有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其他學者在提出理論體系時可能也有類似行為,但在我這個門外漢和第三者看來,恰恰應該將所有這些理論綜合起來考慮,才能解釋當今世界的格局。若果真如此,則表明在討論問題時,我們局外人有時候可能更有優勢:因為沒有利害關係,我們有更開放的頭腦,因此更能接近事情的真相。
_____
點選閱讀相關文章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請選擇下面行動中的一項:
A. 分享到朋友圈
B. 轉發至相關微信群
C. 關注“矽谷生活家”公眾號
D. 以上全選
(正確答案:D)
關鍵詞
制度
社會
經濟制度
經濟
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