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諾獎得主:AI的危害

在剛剛過去的諾貝爾獎頒獎季上,科學類的三大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得主,或多或少都與AI有關,這也讓AI再次出盡風頭。
當人們都在討論今年AI是如何備受諾貝爾獎青睞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可以說是與AI有關,特別是獲獎者之一Daron Acemoglu。儘管AI並不是他這次獲獎的研究方向,但在他的研究中,AI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說不定他還會因此再次獲得諾獎)。
只不過,不同於此次獲獎的其他人,Acemoglu的研究更多的是揭示了AI不那麼“美好樂觀”的一面,更加明確且有針對性地指出了擔憂和質疑,並且給出了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
在這之前,先介紹一下今年得獎的幾位經濟學家的背景和獲獎研究。
這次獲獎的研究領域是政治經濟學,三位美國經濟學獎共同分享了這一榮譽,分別是Daron Acemoglu、Simon Johnson和James Robinson。
他們因在解釋國家之間貧富差異方面所做的工作而獲獎,他們的研究闡述了制度如何塑造國家的繁榮與衰敗,以及這些制度最初是如何產生的。
Acemoglu是土耳其裔美國經濟學家,也是MIT最高榮譽教職的教授。(我在2019年的時候做過一次經濟學諾獎得主的預測,目前為止幾乎都命中了,其中一個就是Acemoglu

Acemoglu的研究涉獵廣泛,包括政治經濟學、人力資本理論、增長理論、經濟發展、創新、勞動經濟學、收入和工資不平等以及網路經濟學等,而且是一個著作等身的學術大牛,堪稱經濟學家裡的“六邊形戰士”。所以這個獎對於Acemoglu來說是等待已久了。
Simon Johnson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首席經濟學家,也是MIT的教授。他和James Robinson(哈佛大學教授)都是Acemoglu的長期研究合作伙伴,他們共同或分別與Acemoglu合作了多篇論文和著作。
△Simon Johnson
△James Robinson
Johnson與Acemoglu合著了技術與經濟相關的書籍《Power and Progress: Our Thousand-Year Struggle Over Technology and Prosperity》,這本書後面也會講到。
Robinson和Acemoglu的合作大部分是增長和經濟發展的主題,其中就有幾本關於此次獲獎研究的書籍,包括《The Narrow Corridor》、《Why Nations Fail》和《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Why Nations Fail》是Acemoglu在學術界聲名鵲起的一本書,它大致涵蓋了這次獲獎的研究內容,對這項研究感興趣的可以直接去讀這本書,它也有對應的中文版《國家為什麼失敗》。
這本書中提出了為什麼有些社會停滯不前,而另一些社會卻蓬勃發展的問題。透過研究和比較歷史上許多國家的發展路徑,Acemoglu和Robinson開創性地引入了包容型(Inclusive)制度攫取型(Extractive)制度來解釋不同國家之間的貧富差異,該框架現在被廣泛用於此類研究的分析當中。
包容型制度廣泛分配政治和經濟權力,確保大多數人獲得參與機會、財產權和決策權。攫取型制度下的財富和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目的是從大多數人身上榨取利益,以使少數精英受益。
透過強調製度在塑造政治和經濟成果方面的關鍵作用,Acemoglu和Robinson概述了經濟和政治制度如何塑造人類社會命運的理論。他們重新詮釋了歷史上文明的興衰,展示了制度差異如何與不斷變化的環境相互作用,從而產生髮展或停滯。
亞當·斯密試圖解釋國家的財富,Acemoglu和Robinson則研究了國家失敗的原因。在他們的講述中,社會就像托爾斯泰所寫的:成功的故事總是相似的——多元民主和受監管的資本主義經濟。但失敗的形式卻各有不同,精英們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強制推行攫取式制度,從而削弱經濟發展。
Acemoglu:重新思考人工智慧的「美好盛況」
人類對於人工智慧的想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計算機問世後,這種想象變得具象化和充滿可能性,其中最普遍的一種擔憂就是:AI是否會搶走人類的工作並取代人類。
隨著AI的不斷進化和發展,我們確實看到了許多超乎想象的技術或功能得以實現,特別是最近兩年大語言模型在全球掀起的AI熱潮盛況。在「奇點臨近」和「未來已來」論調的渲染下,人們對AI的前景有著無限美好的憧憬,這種熱情成為以AI為核心的科技公司股價陡然飆升的助推器。
儘管一些公司對AI投資成本推高的速度遠遠高於其收入的增長,大多數投資者仍然願意為準備搭乘AI浪潮的股票支付高額溢價。
對此,Acemoglu發出警告稱,華爾街和美國高管層對AI的狂熱已經過頭了。
Acemoglu並不反對AI,也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相反,他了解AI的巨大潛力,他的觀點都是從更現實的角度出發所做的論證。
就拿當前炙手可熱的生成式AI來說,如果只看科技巨頭、行業預測者和許多媒體的意見,大多數人可能都會相信AI最新進展將很快帶來非凡的生產力優勢,徹底改變世界並開創無限繁榮的新時代。
一些專業機構的預測至少看起來更有根據,例如,高盛預測,生成式AI將在未來十年產生7%的全球GDP增長。麥肯錫預計,從現在到2040年,GDP的年增長率可能會提高3-4個百分點。《The Economist》預計AI將創造藍領財富。
然而,Acemoglu的研究發現,經濟理論和資料都不支援如此樂觀的預測。
AI的危害
2021年9月,Acemoglu發表了一篇論文直指AI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標題就叫《HARMS OF AI》(AI的危害)。
論文討論了當前AI技術路徑在經濟、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潛在成本,並指出如果AI不受監管且繼續沿著目前的軌跡發展,將可能產生各種社會、經濟和政治危害。
其中包括:破壞競爭、消費者隱私和消費者選擇;工作過度自動化,加劇不平等,低效壓低工資且未能提高工人生產力;破壞民主政治。
Acemoglu表示,這些問題並不是AI技術本質所固有的,而是與它們目前使用和開發的方式有關。
儘管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這些問題迫在眉睫,但正因為AI前景廣闊且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潛力,在問題變得棘手甚至無法逆轉之前對其瞭解可能是有用的。
為此,Acemoglu提出,僅透過促進競爭來遏制問題可能不夠,限制和扭轉這些成本還需要監管和政策來重新引導AI研究。
Acemoglu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論述了AI可能會產生的危害,以及如何更好地跟蹤和監督AI的進展。
(1)資訊的收集和控制
  • 侵犯隱私公司和平臺可能獲取大量消費者個人資訊,透過價格歧視獲得更多利益,或在處理資料時侵犯消費者隱私。
  • 不公平競爭擁有更多資料的公司可能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獲得更多的利潤和消費者剩餘,同時放寬了市場上的價格競爭。
  • 行為操縱公司可能利用資料和機器學習演算法識別和利用消費者尚未察覺的偏見和弱點,從而將消費者推向更低的效用水平,同時扭曲市場上的產品組合。
(2)AI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 自動化自動化可以作為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強有力方式,但它可能變得過度並對工人產生負面影響。
  • 技術構成在投資自動化和增加新任務之間有選擇時,過度自動化的問題會加劇,AI可能進一步扭曲這種技術選擇的邊界。
  • 人類判斷中範圍經濟的喪失與希望AI將人類從日常瑣事中解放出來並專注於解決問題和從事創造性任務相反,隨著人類越來越多的將決策交給機器,AI與人類的互動可能會使人類變成更糟糕的決策者,尤其是當任務之間存在範圍經濟時。
  • 監控AI能夠增強僱主的監控能力,這對公司來說極具吸引力,但可能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率低下問題。
(3)AI對溝通和民主的影響
  • 社交媒體中的回聲室效應AI驅動的社交媒體如何產生傳播虛假訊息的回聲室,並使社會兩極分化。
  • 線上交流問題AI交織在一起的網路社媒,會造成更多與私人交流有關的錯位。
  • 輿論操控AI增強了監控與壓制異議的能力。
  • 自動化與民主自動化程序可能進一步損害民主,削弱工人在工作場所的權力和不可或缺性。
這篇論文發表的時ChatGPT還沒有問世,如今已經有許多的證據和案例印證了Acemoglu的疑慮。
與此同時,Acemoglu沒有停下繼續深入的腳步。
AI使更多人受益的發展路徑
2023年5月,Acemoglu與Simon Johnson共同撰寫了新書《Power and Progress: Our Thousand-Year Struggle Over Technology and Prosperity》。
這本書討論了三個問題,新機器與生產技術和工資之間的關係;如何利用技術造福社會;以及AI熱潮的原因。
在AI對勞動力方面的影響上,他們結合對過去技術革命的強有力的歷史分析,探討了突破性的新技術是否“增強”或改善了現狀,而不是僅僅擠佔了人類勞動力。
Acemoglu指出,這本書釐清了新技術產生“增強”效應需要採取的形式,它不僅能提高工人的效率,還確實創造了以前不存在的新型就業機會。
同時,Acemoglu還對人們普遍擔憂AI可能搶走人類生計的問題進行了解釋:“自動化不是我們的敵人,過度自動化才是。”書中對AI提出了批判的觀點,強調了其對就業、工資以及民主的負面影響。
當然,Acemoglu和Johnson也為如何利用新技術造福社會提供了一系列技術重定向的政策建議,其中包括:(1)市場激勵;(2)大型科技公司的分拆;(3)稅收改革;(4)對工人的投資;(5)隱私保護和資料所有權;(6)數字廣告稅。
針對當下圍繞AI無休止的炒作,以及推動投資熱潮和科技股強勁上漲的現狀,Acemoglu繼續用研究做出了分析和解答。
AI的經濟效益
今年4月,Acemoglu又發表了一篇論文《The Simple Macroeconomics of AI∗》,更加明確地評估了有關AI新進展對宏觀經濟影響的說法。
在這篇論文中,Acemoglu提到了ChatGPT的現象級爆火,並指出了由此引發的人們對AI變革性影響的預期,包括前面講到的高盛和麥肯錫的預測。透過一些理論、模型和分析框架,Acemoglu探討了這些預測是否現實。
Acemoglu認為,任何技術(包括AI)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最終都取決於兩點。
一是我們在生產過程中所做的事情(經濟學家稱之為任務)中有多大一部分會受到影響,二是我們將從這種影響中獲得多少生產率提升或成本節約。
在此基礎上,根據最近研究的資料,他計算出全球大約4.6% 的經濟活動將受到影響,這將帶來大約15%的成本節省。這意味著AI在十年內只會使全要素生產率(TFP)增加0.66%。由於AI帶動的投資熱潮,GDP的增幅可能會更大一些,或許在1~1.5%的範圍內。
Acemoglu用現有資料和經濟理論描繪了AI更加溫和、現實的前景。
在他的研究中,貫穿始終的思想是:從技術發展的歷史看,進步不是自動的,而是取決於我們對技術做出的選擇。
技術會對社會制度、權力平衡和資源分配產生影響,透過正確的選擇,可以讓像AI這樣的新技術,可以發展成為一股對人類有益的力量,儘可能地縮小或消除不平等現象,創造更多新的機會,為更多的人賦權,實現真正的共同繁榮,而不是透過自動化取代人類或將大多數人邊緣化,或是讓權力和財富進一步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最後,Acemoglu設想了未來幾年AI可能的三種發展方式。
第一種,也是迄今為止最良性的,炒作慢慢降溫,投資在“適度”使用該技術的應用得以穩定發展。
在第二種情況下,這種狂熱還會持續一年左右,導致科技股崩盤,使得投資者、高管和學生對這項技術的幻想破滅。Acemoglu稱之為“AI春天之後便是寒冬”。
第三種也是最可怕的情況是,這種狂熱多年來不受抑制,導致公司裁員無數,向AI投入數千億美元卻不知道將用它做什麼。而當技術不奏效時,公司又不得不爭先恐後地試圖重新僱用工人,然後整個經濟普遍受到負面影響。
Acemoglu表示,在公司高管內部,人們對於AI都有著嚴重的FOMO(害怕錯過情緒,很難想象相關的炒作會很快放緩,而且當炒作加劇時,下降幅度也不太可能是緩和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況的某種組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