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清晨,梵蒂岡傳來重磅訊息——教皇方濟各在清晨7點35分因病辭世,享年88歲。而就在去世前一天,他還現身復活節慶典,並簡短接見了來訪的美國副總統萬斯,顯得絲毫沒有“謝幕”的徵兆。
別看梵蒂岡地盤小得可以被某些購物中心比下去,它卻是全球14億天主教徒的精神燈塔。而掌舵這座“微型神國”的,正是這位擁有極高聲望的教皇。

如今,方濟各的離世讓整個國際社會將目光投向梵蒂岡……
1
死因揭曉,前一天還會見了萬斯
據《晚郵報》披露,方濟各是在早上六點醒來不久後突然感到身體不適,並於7點半左右因腦中風辭世。目前關於他去世的具體醫學細節尚無官方定論,但多家意媒指出,這次突發狀況與他年初曾住院治療的肺炎無直接關聯。
《新聞報》則報道說,教皇死於腦出血,這一狀況可能與他長期以來的呼吸系統疾病有關,但並非肺炎直接誘因。

按照教廷的安排,方濟各的遺體將於聖彼得大教堂停靈三日,接受信眾瞻仰,之後將被安葬於羅馬聖母大殿。
這位來自阿根廷的教皇自2013年就任以來,始終是天主教世界最具改革性的聲音之一。儘管他在今年初曾因雙肺炎住院治療38天,但他堅持高強度的公開行程。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也就是復活節主日,方濟各還在聖彼得廣場向數萬信徒揮手致意,這是他生前最後一次公開亮相。

耐人尋味的是,他那天並未佩戴長期使用的氧氣導管,而是在35℃的陽光下堅持了將近一小時的巡遊。如今看來,那一幕或許是他對信徒無聲的告別。
教皇當時還簡短接見了美國副總統JD·萬斯,兩人互致祝福,臨別時送上三顆大號復活節彩蛋,作為給萬斯三位孩子的節日問候,哪怕孩子們並未同行。


教皇的離世,絕非一件“宗教圈內部事務”那麼簡單。雖然梵蒂岡從地圖上看,不過是藏在羅馬城裡的一塊迷你飛地,由幾棟古老的教堂和幾處廣場構成,但它的地位遠遠超出地理面積的想象。
在當今這個日益複雜的時代,梵蒂岡的聲音,常常能穿透教堂的穹頂,傳到聯合國會議廳裡去。
2
改變天主教會的拉丁美洲教皇
在教皇的長河中,方濟各無疑是逆流而上的一位。他不是那種按部就班地攀升至權力巔峰的典型人物,而更像是意外闖入劇場的主角,帶著滿身塵土和堅定信念,掀起一場靜悄悄卻深遠的變革。
1936年,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戈里奧誕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普通的移民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鐵路公司的會計,母親是全職主婦,家境普通,生活樸素。

少年時代的他,既不是教堂裡的常客,也並未早早展現出“宗教天賦”。相反,他更像一個典型的工薪家庭孩子:讀書、考試、打工、為生活忙碌。
他曾拿到化學技術員資格證,還在食品實驗室裡工作了一段時間,對理性和實驗有著濃厚的興趣。
不僅如此,他還曾在夜總會當過保鏢,在昏黃燈影下目睹過醉客的狂喜與失意,也在街頭巷尾陪伴過流浪者的沉默與憤怒。
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他16歲那年,他邁入耶穌會,成為一名見習修士,走上了一條再無回頭的道路。此後數十年,他一步步在阿根廷教會體系中攀升:神父、教授、校長、耶穌會駐阿根廷代表、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

2013年3月13日,當身著樸素白衣、眼神溫和的教皇方濟各走上聖彼得大教堂的陽臺時,全世界都意識到,事情正在起變化。
他沒有穿上傳統華麗的紅披風,也沒有佩戴鑲金的十字架,更沒有第一時間高聲宣佈“神的代表在此”,而是低頭請求信眾為他祈禱。這一刻,象徵著一種新的教皇風格破土而出。
方濟各的當選,在歷史意義上也具有里程碑性質。他是第一位來自拉丁美洲的教皇,也是近1300年來首位非歐洲籍的教會領袖。

梵蒂岡原本像一個固守舊規的“宗教堡壘”,但這一次,它選出了一個來自“世界盡頭”的主教。
他不坐教皇專車,選擇和其他樞機主教一起擠巴士;他住在聖瑪爾大之家,而非富麗堂皇的宗座宮;他接見神職人員時不坐王座,而是站著寒暄。
這些細節乍看只是“接地氣”,但背後透露的是一種徹底顛覆的訊號:教皇不是君主,而是牧人。

當然,他的改革之路並非坦途。梵蒂岡內部那套盤根錯節的行政體系,對任何形式的“打破常規”都顯得異常敏感。他關心氣候變化,為移民執言,甚至在某些敏感議題上釋放出理解與包容的訊號。這些立場讓他在全球贏得了眾多好評,但也時常遭遇保守派的激烈反擊。
或許,未來歷史會記住他,不是因為他完成了多少制度性改革,而是因為他在人心最冷處,用一種樸素、誠懇甚至帶點倔強的方式,重申了信仰的初衷——憐憫、愛與責任。
3
白煙升起之前,下任揭曉
教皇的離世,不只是一個宗教領袖的辭世,更是一段精神時代的終止。當聖彼得大教堂的鐘聲緩緩響起,整個天主教世界隨之陷入默哀。而在這短暫的哀悼背後,一個古老而神秘的程式,也即將悄然展開。
新教皇的選舉,由一個極其封閉的群體承擔——他們被稱為“樞機主教”。這些紅衣主教是教廷最高階的聖職人員,全由歷代教皇親自任命,皆為男性,通常也都身兼主教之職。
目前全球共有252位樞機主教,但真正握有投票權的,僅有135人:年逾八旬者雖可參與討論,卻無法投下那張決定性的選票。

按照傳統,在教皇離世後,教廷會進入長達十五天的“哀悼期”。這是一個為靈魂祈禱的階段,也是讓世界靜默、讓信仰重新集結的時刻。然而自2013年起,這一程式變得稍有彈性:本篤十六世在退位前所設的新規,允許秘密會議更早召集——當歷史的指標走到該前行之時,儀式便可以提前開始。
投票之地,是西斯廷教堂。這不僅是藝術的殿堂,更是神意的迴響之所。米開朗基羅的《最後審判》高懸穹頂之上,似在凝視每一位行使聖職的投票者,提醒他們:這是一次面對永恆的選擇,不容私心。

屆時,所有有投票資格的紅衣主教將被“封閉”在梵蒂岡內的聖瑪爾塔之家——一座五層樓的樸素賓館。外界聯絡被切斷,無網路、無電話、無新聞……
在隱秘的會場中,每位紅衣主教將用手中一張摺疊紙條,寫下那個他認為應引領億萬信眾的人名。誰能獲得至少三分之二(即90張)選票,誰便會被認為是“神的選擇”。當然了,他們甚至可以投自己一票——如果他們願意。
投票可能持續數日,有時會跨越數週。歷史上,甚至有主教在選舉中病倒、辭世。
每輪投票後,燒燬的選票將升起教堂屋頂那一縷被世人仰望的煙:若是黑色,意即尚無定論;若是白煙,那便是一場等待已久的宣告—— Habemus Papam,新教皇誕生。

寫在最後
對很多人來說,這則訊息也許只是新聞推送中的一個標題,但這場變動,也必將影響將來世界的方向。
這個世界的格局或許正在悄然變化,而我們,依舊在這列火車上,繼續看著、思考著,走向未來。
宣告:本公眾號文章中的資源源自網路,如果無意中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End——
文: 吃飯大王
英倫大叔(ID:UK07788915668)
轉載請聯絡公眾號後臺
圖片及新聞資訊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英倫大叔”,獲取最新最快的英國資訊。
往期精彩回顧:
英倫大叔,一個有態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致力於傳遞最新最快的英國新聞與政策解讀,
為海外華人提供簽證、教育、創業類相關資訊
歡迎關注英倫大叔,及旗下各平臺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