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閱讀是認識世界最具價效比的方式

為什麼要鼓勵孩子課外閱讀?
你可能會說,讀書的重要性還用說嗎?
但如果仔細瞭解中小學生每天的日程,你就會發現,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會逐漸減少的,到了高中甚至可能大幅下滑。
究其原因,閱讀對應試的作用有限。
小學生家長也許還想讓孩子開拓視野,到了中學家長就聚焦應試了。
閱讀科普讀物,是為了更容易理解課程以便更輕鬆地應試;閱讀經典文學類作品,是為了更容易應對考試裡的原著閱讀這道題;閱讀散文和英文時文,是為了更容易應對中英文的閱讀理解和寫作題。
等到了中學,當他們發現閱讀對於應試上的作用不如刷題明顯時,興趣就減弱了。而且家長還開始反對孩子讀閒書,尤其是和網路遊戲一樣容易上癮的網路小說。
總之,一切為了考試,一切和考試不相關的都要砍掉!
這種功利的心態可以理解,畢竟我們面臨的是以考試為唯一評估標準的教育體系。問題是,你的功利目標就這麼狹隘?把孩子送進大學就夠了嗎?
我們常說,中國學生用12年時間苦讀,但是可能只花12天來思考未來真正要幹什麼,怎麼幹。很多人直到填志願那一天,才發現自己不知道該學什麼幹什麼。於是再花一筆錢,讓機構來幫他們決定人生中極其關鍵的選擇。 
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其實,我們有一個性價比非常高的方式來了解社會——讀書。
從2022年,也就是我家老大朵拉六年級,我開始每個月記錄家裡兩個孩子的書單。也就是在這一年,我重新開始了和孩子的親子閱讀。
以前親子閱讀是為了幫助孩子識字以及學習自主閱讀。這次親子閱讀則是為了和孩子一起了解內心世界(自己)、身邊世界(學校)以及外部世界。
前兩者的書單我之前在BetterRead介紹過:
所謂外部世界,主要是瞭解各行各業,為未來的生涯規劃做鋪墊。
這個目標和考試無關,卻極為重要。因為這一塊學校不怎麼涉及。也就是說,如果家長不關心,就沒人關心了。
讀什麼?
我們讀的書主要有三類——從業人的傳記、企業的發展故事以及行業發展故事。
這些書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涉及當代社會的各行各業,並描述了行業整體生態、發展以及企業工作細節。二是面向大眾讀者而不是專業人士或者行業圈,所以通俗易懂且有故事性,能讀下去,而不是專業書籍。三是從業人並非都是行業領袖或者知名人物,學歷也是有高有低,但是他們都擁有豐富的從業經歷。 
這樣就有助於外行的讀者快速瞭解一個行業和相關職場。 
當然,這些書本來的目標讀者都是成年人。但其實小學生掌握的詞彙量也足夠去閱讀一些針對大眾讀者的通識讀物了。
只要不是像政治、權謀那些過於複雜的主題,或者金融等過於專業的內容,青少年都可以讀。
書單如下:
科技
《衝向火星》
作者:艾瑞克·伯格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簡介:本書記錄了SpaceX公司初創歷程,展現了埃隆·馬斯克與團隊如何在資金短缺、技術困境中堅持研發和嘗試,最終發射成功順利發展的故事。
作者採訪了大量的初創團隊成員,生動還原了SpaceX的創業故事。和馬斯克的自傳不同,這本書屬於群像,介紹了團隊不同成員的故事,所以視角更多元,細節更豐富。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不斷失敗的經歷,可以說是對”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俗語的最佳詮釋。另外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公司極其扁平和高效的決策流程,以及整個團隊沉迷工作、突破侷限的精神狀態。
消費
《我的九條命》
作者:張蘭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簡介:張蘭的自傳,講述了她從一個普通女性成長為“俏江南”品牌創始人的傳奇經歷。書中不僅展現了她在餐飲行業的奮鬥歷程,還分享了她如何在商海中如何歷經挫折、克服困難的。
至今張蘭以70高齡依然奮鬥在一線,精神可嘉。但是她的家庭生活也比較戲劇性,她處理家庭和工作的很多做法也有爭議。尤其是最近對前兒媳大S去世之事的態度引發很大反彈。這樣正好讓孩子多看不同來源的內容,鍛鍊獨立思考能力,明白“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必要性。
《鞋狗》
作者:菲爾·奈特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簡介: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的自傳,講述了耐克從無到有的創業歷程。書中生動描繪了奈特和他的團隊如何在資金緊張、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憑藉創新和堅持,打造出全球知名的運動品牌。
朵拉讀了以後,說堅決不創業,創業太難了。不過,等她讀多了,才發現做什麼都難。以後就不說了。
《我在北京送快遞》
作者:胡安焉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簡介:這本書其實不止介紹快遞員經歷。作者在十多年裡,做了19份工作。可以說什麼都幹,但是都幹不長。是一部底層打工人辛酸史。
這本書非常適合給孩子讀。一則作者介紹的19份工作,很多是孩子日常能接觸到所以孩子會有興趣瞭解也容易理解。二則這本書詳細描寫了沒有專業門檻的工作體驗是什麼樣的。 三則介紹了人有愛好到底有多重要。作者做了19份工作,顯然不是幹一行愛一行的那種,但是還是保持了對寫作的熱愛。 
《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
作者:黃頤銘(Eddie Huang)
出版社:Spiegel & Grau
簡介:
《初來乍到》是華裔美國廚師、電視節目製作人黃頤銘的回憶錄。黃頤銘1982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父母是從臺灣移民到美國的。書中講述了他的成長經歷,以及這個過程中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衝突。
在美國,亞裔男孩的壓力是很大的,他們被戲稱為“小中男”,這個標籤意味著身材矮小、缺乏男子氣概、性格內向、缺乏社交能力等等。在崇尚體育運動的校園裡,亞裔男孩經常被視為“書呆子”或“技術宅”。所以亞裔男性在身份認同方面的掙扎比女生要多得多。
黃頤銘的自傳就集中介紹了他是如何突破這一標籤,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而且他們家庭以及他個人,都和傳統亞裔形象差異很大。黃喜歡嘻哈文化,願意和不同背景的朋友交往,對於藝術很感興趣。他的人生也是美國新一代亞裔的破局之路。
對於中國的家長和孩子而言,這本書很有價值的部分有兩點。
一是美國校園多元化的評估體系和國內以文化課成績為主的單一評估體系的區別,尤其是美國對於體育運動的重視,是中國學校缺乏的。這會引發家長的思考,對於如何培養孩子才能對成長有利。
第二是人的職業發展會有變化。他做過藝人、律師、餐廳老闆、作家、節目製作人等等,跳出了一輩子只從事一個行當的傳統理念。我相信未來在國內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類似“斜槓青年”。怎樣才能在不同領域中快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並且有所成長呢?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房地產
《為房痴狂:16位房產經紀人口述實錄》
作者:劉青松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簡介: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房地產經紀人生存狀態的紀實作品。作者採訪了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西安、蘇州等地的16位資深房產經紀人,真實還原了這個行業的風起雲湧與人情冷暖。
這本書對於孩子也有很大啟發。
首先意識他們到任何行業都可能面臨興衰變化。看到今天房地產的蕭條,再看書中行業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景象,會感慨世事變遷。所以選擇入門專業的時候需要了解自己熱愛什麼而不是隻關注哪些行業最紅火。進入紅火行業,要居安思危,準備面對將來的衰退。
其次,書裡展現了一個房地產江湖,牽涉到各種複雜微妙的利益處理,展現了人生百態。這也是孩子平時很難見到的現實社會。
學術
《創造之門》
作者:廣中平佑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簡介:廣中平佑是日本數學家,獲得了了菲爾茨獎,他的學生獲得了諾貝爾獎。
學者的自傳很多,但是廣中平佑的自傳特別適合學生讀。
一則他結合自身科研經歷介紹了大量學習和創新的體會。其中有不少談到他的觀點不被理解或者遭遇挫折之後,是如何堅持原則和調整方法的。這些學習經驗已經超越了數學領域,適合廣大學生。
二則廣中平佑這個人有點“憨氣”,對於學術研究非常真誠。比如他在大學期間,曾經有一個少女撿到他丟失的東西還給他,並且叫他叔叔。他的反應是,對方叫他“叔叔”,那麼他必然要做一個成年人,而做一個成年人的標誌就是寫出一篇論文!
《別鬧了費曼先生》
作者:理查·費曼
出版社:三聯書店
簡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費曼的自傳,記錄了他成長、科研和生活裡的一些趣事。這本書讀起來很輕鬆,可以看到一個天才獨特的個性和對科學研究的熱愛,無形之中也會增加讀者對於科研這件事的興趣。
《我的幾何人生》
作者:丘成桐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簡介:丘成桐的自傳,講述他從中國鄉村的貧窮少年成長為頂級數學家的勵志故事。這本書可讀性比較強。書雖然翻譯自英文版,但是翻譯版的文字非常優美。另外,這本書不僅是自傳,也披露了不少數學圈的八卦。可以說,學術圈也是一個江湖,而且因為這個江湖人數更少,挑戰更大。
《研磨記》
作者:Philip Guo
簡介:本書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博士Philip Guo的博士生回憶錄,記錄了他在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的六年博士生涯(2006年至2012年)。
這本書非常真實地展現了博士到底是怎麼學習的。
大家老覺得學習就是上課聽講、下課做作業,期中期末考試,認為數理化好就能走遍天下。實際上大學學習尤其是博士階段和中小學是完全不同的。
研究完全不同於刷題,更重要的是研究也需要各種軟技能的支援。即便在斯坦福大學要獲得資源還是需要能搞關係、會寫文章,能夠理解每個人的需求等等。
很多學生和家長認為刷題就是學習,也堅信“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看來自國際頂尖學校的學霸經歷,會清醒一點。
體育
《網:阿加西自傳》
作者:安德烈·阿加西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簡介:《網:阿加西自傳》是介紹了美國著名網球選手安德烈·阿加西從叛逆少年到網球傳奇的成長曆程。這本自傳充分展示了一個成功被雞的娃是多麼痛恨雞娃這件事。阿加西表示自己深恨網球,也以行動表達了自己的叛逆。甚至他在談到和第二任妻子格拉芙的共同點時還特意提到,兩個人都討厭網球。
那麼為什麼還要打網球呢,為了生活。他在吃了好幾天土豆後終於明白,不打球就沒好日子過。
這本書對於關注競技類活動家長和孩子都會有啟發。競技場上,既不是天賦決定成功,也不是努力就有回報,也不是熱愛可抵一切,也不是資源搞定勝利,還是一個綜合的結果。關鍵是要知道堅持什麼以及何時調整。
《獨自上場》
作者:李娜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簡介:網球名將李娜的自傳,記錄了她30年的人生故事,包括成才之路、賽場傳奇和愛情生活。
這裡有兩件事讓人印象深刻。一是她的學習成績很不錯,甚至曾經被推薦去學奧數。要知道武漢的奧數是很熱的。也就是說她是可以走文化課道路的。二是她和阿加西一樣,打網球是為了生活。因為很小父親就去世了。她當時知道這個訊息時,第一個念頭就是“以後我要養家了”。 
後來有家長問李娜小孩子打網球要注意什麼,李娜的回答是要讀書。看上去是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是非常關鍵的忠告。
醫療
《唯有醫生看透的人性:病房生死錄》
作者:全民故事計劃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簡介:本書是由非虛構寫作平臺“全民故事計劃”編著的紀實文學作品。書中收錄了來自全國各地的6位執業醫護人員在病房、急診室裡親歷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有兩個特點,一是介紹了急診科醫生、腫瘤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婦產科護士、救護車跟車護士等不同崗位的經歷,讓我們對醫院各個工種都有了解。第二是有大量病人的故事,能夠看到生死抉擇下的人性。這對於學生有很大的好處,能夠暫時脫離學校這種非常單純的環境,接觸人性和社會的複雜性。
《開啟一顆心:一位心外科醫生手術檯前的生死故事》
作者:[英] 斯蒂芬·韋斯塔比(Stephen Westaby)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簡介:
知名外科專家斯蒂芬·韋斯塔比的自傳。他在心外科暨胸外科從業數十年,有很多經典的手術案例。本書介紹了他的從業生涯。這本書有大量的醫生培訓和工作細節,也會透過醫生與病患的互動來揭示人世百態。
很多家長和學生對於醫生這個職業不太瞭解,只知道醫生對分數要求高,學習年限長,工作忙碌,收入還可以。這本書好像帶他們走進了手術室,能夠了解醫生到底要是做什麼的,怎樣才能做一名好醫生。
公安
《深藍的故事》
作者:深藍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簡介:本書是一線民警深藍的真實案件記錄,記述了他親身經歷的案子。因為其中一個案子被改編成電影《三大隊》,這本書就更暢銷了。
書裡的故事並不都是《三大隊》裡那種惡性案件,也有瑣碎的事,涉及到人們關心的各種問題,比如相親、子女教育、養老、醫鬧與“碰瓷”等等。一方面讓人看到基層民警的工作,一方面也看到社會百態。
文藝
《我叫新鳳霞》
作者:新鳳霞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簡介:新鳳霞的自傳,講述她從貧民窟到大明星的坎坷人生。新鳳霞的文字非常有特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且特別生動活潑。她的內容同樣有辨識度,講述了童年學藝的艱辛,舞臺上的輝煌和文革的磨難。整本書的主題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無論是學藝還是婚姻,她都很有主見,也很能堅持。
新鳳霞的自傳對於今天也是有現實意義的。因為當代的家長也好孩子也好,都沒有經歷過戰亂,也沒有經歷過社會的大起大伏,遇到挫折容易焦慮。比如很多人談起中高考,動不動就是“資訊差”、“沒天賦”,考試太難就是“天塌了”;考試簡單同分人多就是“沒出路”;學習不好就是“完蛋了”。看看新鳳霞的自傳,可以思考一下人在無路可走的時候怎樣走出自己的路。 
《十年一覺電影夢》
作者:張靚蓓、李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簡介:李安以口述方式講述自己電影生涯首個十年的追夢歷程,包括他在臺灣和美國的學習、以及畢業後全職宅男的艱難時光,也介紹了他拍攝《推手》《喜宴》等經典作品的經歷。
這本書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不是學習好夠努力就能成功。比如電影行業就是高風險的行業。當然創意行業給人的回報不僅僅是收入,也是創作的快樂和成就感。
其次,這本書展示了一個人如何才能熬過艱難的日子。因為沒有一個行業是永遠順風順水的,也不能指望每次都能透過創新或者外掛來破局,只能熬過去。而李安態度是積極地熬,想各種辦法提升能力尋找機會。
《寫作這件事》
作者:斯蒂芬·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簡介:斯蒂芬·金分享寫作經驗與成長曆程。前半部分介紹了作者的創作生涯,後半部分介紹了寫作技巧。
前者凸顯了作者對寫作的熱愛和堅持。比如作者畢業後並沒有立即獲得中學教職,而是在洗衣店工作,但是他還是邊工作邊堅持寫作。
後者是很實用的寫作指南,細到“少用被動語態”等等。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所謂“天賦說”的看法。他認為寫作是有套路有技巧的,只要一個人認真按照規則去自我訓練,並且持續寫作和反覆修改,就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作家。換言之,天賦沒那麼重要,但是自我訓練和堅持修改很關健。
《How to American: An Immigrant's Guide to Disappointing Your Parents》
作者:Jimmy O. Yang(歐陽萬成)
出版社:Da Capo Press
簡介:
這是一本由美國知名脫口秀演員Jimmy O. Yang的自傳。Jimmy O. Yang出生在香港,13歲時隨家人移民到美國加州。書中講述了他作為中國移民在美國的成長經歷,包括他遭遇的文化衝突,身份認同問題,以及如何不顧父母意願去追求喜劇事業的過程。他的文字幽默輕鬆,但是講了不少辛酸的經歷。
這本書非常適合中國家庭閱讀,無論是親子衝突,還是中國父母雞娃方式,都很容易引發共鳴。對孩子而言,可以學習一下如何才能向父母證明自己,獲得父母的支援。對父母而言,可以讀一下當孩子和你想法不同的時候,如何提建議,並和孩子保持親子關係。
教學
《一線帶班》
作者:管建剛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簡介:這本書的作者管建剛是江蘇的語文名師。他曾經在農村教書,並且在最難的作文教學中獲得重大成果。他也很喜歡寫書,大概出了十多本了。
管建剛這本書講了怎麼做班主任,怎麼管理班級。但是更多的是講語文老師怎麼利用班主任這個職務來促進語文教學。很多主科老師同時擔任班主任,壓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果能夠讓兩個職務相輔相成,就會提高效率。另外,這本書有很多細節,細到連給家長的溝通文字稿都給你寫好了。可以說這是一本班主任的實用指南。
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這本書也有價值,相當於看到了學校的另一面。很多家長喜歡吐槽老師吐槽學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理解學校的教學管理機制。為什麼老師這麼重視課堂紀律和作業,老師在和家長溝通學情的時候在想什麼,老師的需求是什麼?只有瞭解了這些,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在學校成長。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