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潤影業郄國偉導演:信任是從面對面聊內容開始|十大導演共創公司

作者|阿po
沒有科班出身的系統訓練,也沒有系統規模的導師帶教,郄國偉卻在劇組中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導演成長路徑。
從紀錄片到欄目劇,再到長劇的B組導演,他始終把內容理解力放在第一位,把視聽語言的精度當作自我要求。在一次次專案實踐中,他沒有傳統劇組的傳幫帶優勢,而是在拍攝現場用真正的內容表達贏得信任、用作品完成度證明能力。
這也正是楊磊導演與澤潤影業信任他的原因,一名不靠標籤立足的創作者,卻在故事把控、表演引導、現場排程等方面展現出穩定成熟的控制力。公司給他留出空間,提供更多的合作機會與專案歷練,他也不負所望地持續打磨自己,最終走向獨立執導。
郄國偉不是一夜成名的新銳導演,也不是頭部作品打造出的強型別風格化導演,只是用一部部作品的完成度,默默建立起合作口碑。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在與他的對話中,感受到他不會空談理想主義,而是聊劇本節奏、聊平臺邏輯、聊如何和製片人建立有效溝通方式。他的路徑,也許不張揚,但對當下劇集行業來說,恰恰是一條最可持續、最值得信任的導演成長範例。
郄國偉導演
娛樂資本論:可以闡述一下個人的導演成長過程
郄國偉:我童年出生在河北農村,沒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樣看動畫片看電視劇,但我很愛看本地戲劇,河北梆子、評劇、絲絃,每次一看就能看幾個小時。後來我想讀專業院校,但家裡人的反對下只能作罷。
大學的時候我就讀中文系,開始在學校成立戲劇社 ,排練舞臺話劇參加大學生戲劇節,終於有機會到了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跟隨林兆華老師學戲劇接著又得到了周傳基老師給我帶來了電影拍攝上的啟蒙。
走入社會之後,我起初覺得自己不夠成熟,還沒有很多自信,於是去拍一些紀錄片、央視欄目劇來養活自己,基本上都是自己寫劇本自己拍,也收穫過不少好評。
再後來因為同學寫了一部長劇劇本,想和我一起拍,我又因緣際會找到楊磊導演希望幫忙做監製。雖然這個專案最後沒有合作成,但透過互相瞭解,楊磊導演認為我在戲劇方面的積澱,以及編劇和剪輯方面的能力正好是他想要合作的,就邀請我擔任《了不起的兒科醫生》B組導演,我才真正進入了電視劇行業。
娛樂資本論:第一次拍電視劇的感受如何?
郄國偉:當時覺得自己很幸運,在此之前我完全沒有進入過任何影視工業體系的大組,我的整個導演成長過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草根的。幸運在我的能力被楊磊導演看見了,他也願意給我這樣的機會。
娛樂資本論:第一次獨立執導電視劇的契機又是什麼?
郄國偉:《他為什麼依然單身》這個專案,原本也是片方邀請楊磊導演和我一起拍攝的,但是楊磊導演的時間檔期不太合適,就向平臺和片方推薦我單獨來拍攝。在這之前我只做過《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和《三體》的B組導演,對於相對來說比較新的我,大家會謹慎一點也毋庸置疑。但我覺得還是要爭取一下,也不枉楊磊導演的極力推薦。
所以我整理了一份兩百多頁的PPT,一層層闡述給平臺和片方製片人聽,也說清楚了大家原本有疑慮的,關於這部劇的核心問題。如何去讓平臺和片方信任一名年輕導演,或者經驗相對比較淺的導演,最簡單的方法應該就是從我們面對面聊內容開始。
娛樂資本論:現在很多導演都會運用很豐富的視聽語言,您的優勢是什麼?
郄國偉:以《他為什麼依然單身》為例,這部戲我沒有完全按照接地氣的現實主義題材去做,而是把它定位為有些浪漫主義氣息的輕喜劇來做。視聽方面和《三體》這些也不太一樣,而且是做了很多隱性的處理,比如加強和貫穿了對視點的運用,這在電影的視聽語言裡是非常重要的理論,但是在中國的電視劇領域裡,大家往往會忽略掉它。很多看過這部劇的人會覺得很好看,但究竟好看在什麼地方,他們也說不上來,其實就是視點的運用對觀眾的心理引導和暗示。
娛樂資本論:您選擇簽約澤潤影業而不是做獨立導演的原因是什麼?
郄國偉:從行業角度來說,我覺得背靠公司的話對比較新一點的導演還是可以起到很好的幫扶作用的。因為導演這個職業其實還蠻特殊的,畢竟一部劇的投資那麼大,雖然成敗不完全是導演一個人的問題,但導演肩負的責任依舊很重,所以對於平臺和資方來說,經驗肯定是選擇一名導演重要的參考標準。有了公司的背書,一來從長期看,專案的穩定性比較高,二來平臺的信任度也會比較高。
娛樂資本論:平臺對導演的幫助和扶持一般又會體現在什麼地方?
郄國偉:導演一個人的人脈資源始終有限,平臺透過海量接觸專案,資源會比大部分導演要多,如果我們在做專案時,某個環節缺少很合適的工種人選,平臺往往可以發揮他們的人脈資源為我們匹配最適合的人選。大多數平臺對於導演的幫助都是體現在這些很具體的服務上。
娛樂資本論:您是如何定義青年導演的?
郄國偉:從整個國際的範疇來看,40歲都還可以被叫做青年導演,在義大利的傳統制片體系來說,基本50歲以上才能做導演。我覺得導演是需要人生積澱和專業積累的。首先導演是需要理論上的專業知識,並且結合實踐上的經驗,很多讀書很好的學院派後來在行業裡也慢慢消失了,因為你拍出來的東西如果不好,就是會沒人看。我記得有人說過,導演在電影學院畢業後,自己拍的前三部戲都還是應該叫作“畢業作品”,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代表作,因為都還不成熟,導演需要有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轉換過程。
其次,電影或者電視劇其實拍的都是我們的人生,只是透過專業的影像技術呈現給觀眾,如果太年輕沒有生活經驗,那呈現出來的東西就會有很多缺失。
娛樂資本論:您認為導演在行業裡還稀缺嗎?
郄國偉:我覺得稀缺!因為導演是一個對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的人。尤其是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導演。比如你得懂劇本,得懂戲,還得懂表演,對美術、造型、攝影、燈光、剪輯、音樂等,各個領域都得有自己的理解。還得擅長溝通,學會怎麼快速讓別人理解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除了導演技術層面之外,你得對人生有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所以我認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導演其實難度蠻高的。而行業裡稀缺的,也正是優秀的導演。
娛樂資本論:現在大家都說影視寒冬、資金稀缺,作為導演會感覺拍戲被束縛嗎?
郄國偉:其實很多時候平臺和片方並不是為了省錢去壓縮週期,而是把資金做了更科學的規劃和考量,比較專業的片方在預算週期上都是會和導演好好溝通的。更準確的說,現在大家都是在用精品思維去拍戲,根據不同題材、不同實際情況來做不同的預算安排,如果導演有足夠的能力和才華,片方也不會吝嗇給你足夠的支援,這樣最後的成功率也會很高,呈現出很多不可替代的獨特的東西,這種獨特的精品,在未來會越來越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