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皮疙瘩起來了!頂流不能播的瓜,都在用這了…

如果要問你,劉德華的《忘情水》,是什麼水?
也許你會一時語塞,忘情水這個概念我們太熟悉了,以至於從未想過…
時間回到90年代。
負責製作劉德華最新專輯的作曲人耀川和作詞人安修,正在去往香港的飛機上,乘務員問道水,咖啡,還是酒?
安修靈機一動:忘情,如果加上水,可不可以形容酒?
原來忘情水,就是酒
直接說酒實在是太不符合劉德華謙謙君子的形象了,換一個說法,倒有一種深情而不得已忘情的感覺…
而這一個如此特別的詞,更是在之後二十年,成為劉德華極具代表性的標籤,紅遍兩岸三地…
以上這個片段,來自最近一部“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紀錄片《六重奏》
之所以叫六重奏,是因為邀請了6位華語歌壇幕後大師陳耀川,小柯,李偲菘,李偉菘,許願等等,暢聊金曲誕生的靈感傳奇。
之所以“大不韙”,是因為牽頭製作的老六坦言:這就是一個老男人的情懷,我們矯情地懷舊著金曲輩出的上世紀,這個題材註定很少人關注,這個紀錄片註定虧錢。
但讓他們做下去的理由就是:我們把這種懷舊,當做遺囑來做。
而的確,很少人關注這部紀錄片,連豆瓣上都只有332人想看。
但看過的人都說:雞皮疙瘩起來了,這是在聽神講創世紀的故事啊!而且還是一門大師課,巨佬竟然試圖教會我,把歌都一首一首解構清楚了,b站不愧是學習區…
更有意思的是,不只可以學習,你還可以吃瓜。
誰能想到,已經寫出《女人花》等作品的陳耀川,在給梅豔芳提案《女人花》的時候,明明開著大空調,卻直流汗,整個背都溼透了…
真·汗流浹背啊…
但其實梅豔芳非常親切,抱著貓,一直聽大家說,甚至細心地做飯和麵給大家吃…
比如《北京歡迎你》。
原來當初創作者不滿意“北京歡迎你”這五個字,在他們看來,把口號寫進歌曲裡,太直白太傻了。
但似乎,又沒有什麼比這大剌剌的一句更坦誠,更能展現當時人們歡迎來客的心聲和熱烈的盼望…
為什麼《北京歡迎你》的旋律一出來,不少人就感覺特熟悉,特親近?
原來,這一段調子不是來自別的,正是來自北京西城賣糖葫蘆的吆喝聲…
這就是大街小巷裡長出來的一段旋律,以至於音樂一響,無數人表示:DNA動了!
《北京歡迎你》幾乎用到了所有華語流行音樂的一流歌手,歌手數量也很吉祥,88位。
如果你用心觀察,會發現這首歌是一位港臺歌手+一位大陸歌手,配平文學般進行合唱的…
而最開始的小樣demo,是王力宏錄的,為的就是讓某些不識譜的歌手也會唱…
是的,有的歌手,不識譜…
在這個對談裡,還穿插了無數古早mv和動人音樂,甚至可以聽到很多未播出版本的音樂。
比如《女人花》還有這麼輕鬆洋派的版本…
看似通俗,連編曲人陳耀川都覺得狗血的《單身情歌》,只要稍微改動一下編曲,就變得古典而雋永…
強烈建議去紀錄片聽這兩段改編
如果播放的歌曲是演唱會版本,還可以看到當年演唱會上的應援,竟然是拿一個氣球吊著的…
而最有感觸的,當屬孫燕姿。
那首膾炙人口的《天黑黑》,為什麼“天黑黑,欲落雨”後,孫燕姿有那麼一段空白,沉默,當時第一次聽甚至以為磁帶卡住了…
但其實這首閩南歌還有後半部分“天黑黑,欲落雨,阿公舉鋤頭”。
沒有唱後半句,是故意忘唱的。
這種對童謠後知後覺的遺忘,帶來的正是一種逝去感與恍惚感,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丟掉了童年…
這正符合孫燕姿當年19歲唱歌的心境,那是一個叛逆即將逝去的年齡,闖蕩外界的激情與不安,茫然,脆弱混合而成,造就這首如此輾轉反側的歌曲…
以至於多少次聽到“原來外婆的道理早就唱給我聽”都會鼻頭一酸…
光是“外婆”兩個字,就帶著人最初的依戀和庇佑,我們終究會失去這個家園,赤身裸體面對人生的疾風驟雨…
這首歌大火,也讓孫燕姿一炮而紅,所有人都記住了這個聲線獨特的女孩…
按道理,她的第二張專輯,應該同樣出一首耳熟能詳旋律的歌曲。
但《我要的幸福》完全不是。
它特難唱。
整首歌在不規則的五拍-六拍-五拍反覆橫跳來回切換,多少人在ktv唱這首歌直接大翻車,連孫燕姿第一次錄也崩潰大哭…
為什麼不在天黑黑這類歌曲耳熟能詳後,再乘勝追擊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
不,作曲人李偉菘一針見血:
當時大火的孫燕姿一定有猶豫的心態,大火之後,我要怎麼走下去?我很想衝,但萬一有坑怎麼辦?
李偲菘、孫燕姿與李偉菘
它是如此私人,只屬於當時的19歲的孫燕姿。
但它又是如此大眾,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的猶豫不定,舉棋難下的糾結,興奮,矛盾…
五拍與六拍的反覆,恰恰詮釋了面對未可知命運的的小心翼翼,反覆橫跳,一瘸一拐,但又躍躍欲試…
以至於到最後是如此衝破一切,幾乎是喊出那句:
“我還不清楚 怎樣的速度 符合這世界 變化的腳步 生活像等待 創作的黏土
夢想 理想 幻想 狂想 妄想 我只想堅持每一步
生活是自己 選擇的衣裳 幸福 我要的幸福 在不遠處…”
是啊,我們曾經夢想與妄想混合,我們用自己的雙手雙眼,在夢想裡找路,曾經那麼相信,幸福就在不遠處,你無法不被這位19歲的倔強女孩打動…
而這一切,正是源於作曲人李偲菘,這是他獻給孫燕姿獨一無二的歌…
所以什麼是最好的作詞人?不是他有多麼洞察大資料,洞察大眾“喜歡什麼歌”。
恰恰相反,它非常私人。
如果你彈鋼琴,會發現那些古典大佬諸如貝多芬,巴赫,那些廣為流傳的曲子,最開頭卻有著極其私人的一句話:獻給xxx小姐,獻給xxx夫人。
這是不少人都會略過的一句話,卻一語道破音樂創作之玄機:
你只有出於一個夠私人的目的,寫給一個夠具體的人,情感才會足夠動人,以至於它越過私人感情,引起強烈共鳴…
這種真摯的情感,是大資料,演算法,AI所難以觸及的…
但現在,這種私人的情感越來越少了。
音樂淪為節目的武器,藝人的人設,大資料的集合,抖音神曲那麼讓人上癮,那些起承轉合經過大資料的篩選,是那麼入耳,洗腦…
但唯獨少了纏綿悱惻,欲言又止,求而不得,百轉千回,也少了矛盾,冒犯…
可以入耳,卻無法入心。
而現在,歌曲的製作也變了。
曾幾何時,專輯是主題專輯,用一整張專輯來表達一個主題…
裡面既有加入市場考量的主打歌,也有旋律私人的冷門歌,就像磁帶既有A面,也有B面…
如果你夠喜歡一個歌手,你甚至會跳過A面,直接聽B面…
因為你知道,隱藏在B面的這些也許不那麼“順耳”的曲調,正是曲徑通幽處。
你能坦誠地聽見,這位歌手到底要和你說什麼心裡話,他又有怎樣不為人知的境遇與幽微心境…
就像歌手李健《拾光》這張不那麼熱門的專輯卻特別動聽
圖源@愛地人
而現在,當每首歌都是主打歌,要求每一首要上熱門有熱度,在一首歌裡就完成起承轉合,承擔起強烈的愛恨情仇…
當每首歌都是主打歌,務必擊中所有人,它可以打向哪裡呢?它承受了太多…
現在寫歌可以預製,但當年陳耀川一首《老情歌》,寫了足足三年…
多少經典歌曲,現在聽起來依然動人,裡面隱藏著多少隻有你只它知,天知地知的情懷…
音樂永遠不只是音樂,更是一個時空膠囊,旋律響起,心境如潮,往事如煙…
曾經年少愛追夢,一心只想往前飛,行遍千山和萬水,一路走來不能回,驀然回首情已遠,身不由己在天邊…
那個濃墨重彩,會為一首歌寫上三年的時代,終究是過去了…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真懷念以前的華語樂壇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