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烏礦產協議(官方名稱為《烏克蘭政府與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於設立美烏重建投資基金的協議》)於4月30日正式簽署,特朗普斡旋俄烏停火這場大戲又一次峰迴路轉。

2025年4月30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和烏克蘭副總理斯維裡登科在華盛頓簽署協議後合影,具體條款參考: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764369.html
與今年2月份澤連斯基同特朗普激烈爭吵時的協議草稿相比,最終落地的美烏礦產協議有以下幾處顯著不同。
先說烏克蘭的讓步。
1、沒有納入安全保障條款。
此前烏方一直希望將礦產協議與來自美國的安全保障(哪怕含糊一些)給繫結在一起,但特朗普政府始終不答應,希望為自身保留戰略靈活性。
幾番博弈下來,協議最終沒有納入任何安全保障條款,但烏方認為隨著美烏經濟利益長期繫結,相當於另一種形式的安全保障。
2、協議新涵蓋了石油和天然氣。
早前傳出的礦產協議主要聚焦於稀土和金屬等礦種,但落地版協議中被加入了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碳氫化合物。

烏克蘭礦產資源分佈圖。礦產勘探是一項很複雜的工程,烏境內絕大多數勘探工作都發生在蘇聯時期,有些甚至是1940年代的勘探結果,準確性堪憂。
與烏方的兩條讓步相比,美國方面讓步要大得多。
1、烏克蘭無須償還拜登時期的美國援助。
先前特朗普堅持要求烏克蘭償還美方在戰爭期間提供的3500億美元援助(注:美國國防部資料顯示,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間在烏克蘭的總支出為1828億美元),但正式版協議裡沒有規定烏克蘭償還任何所謂債務。
簡單來說,舊賬不算,新賬新算。
2、美國對俄羅斯的立場更強硬。
協議裡的一些政治和外交術語基本採用了烏克蘭的表述,定義的礦產資源範圍也涵蓋烏克蘭全境。
3、協議不會妨礙烏克蘭加入歐盟的願望。
早先輿論擔心美國有可能把烏克蘭吃抹乾淨後再扔給歐盟,或者要求獲得某些排他性優先權,這樣烏克蘭將100%被布魯塞爾拒之門外。
但正式版協議文字提及“美國認識到烏克蘭加入歐盟的意願,也認識到協議不與這一點相沖突的必要性,若烏克蘭因加入歐盟的附加義務而須重新檢討協議條款,美國同意誠心談判”。
4、在設立重建投資基金的前十年裡,利潤將全部用於再投資烏克蘭經濟,十年過後利潤再在美烏之間分配。

美烏協議簽署後不久,白宮立即批准對烏克蘭軍售案——提供總價值3.1億美元的F-16戰機訓練支援與維修零件,這是特朗普政府首次批准對烏軍售。
注意,以上屬於“軍售”而非“援助”,可烏克蘭一窮二白,哪來的錢呢?
礦產協議。所有接下來美國給烏克蘭的武器裝備、彈藥物資等,都將作價入股烏克蘭重建基金。
在特朗普看來,這相當於擴大了出口,而且是用一些美軍淘汰下來的破爛做廢物利用。
以3.1億美元的F-16專案為例,美國除了提供部分軟體和培訓類服務外,給的主要是“飛機墳場”裡的退役戰機,拿去讓烏空軍拆卸零部件用的。
美國空軍發言人稱:
“透過向烏克蘭提供廢棄且完全無法使用的F-16戰機零件,可以支援烏克蘭現有F-16戰鬥機的維護。
這些F-16戰機已從美國現役部隊退役,無法飛行,它們缺少發動機或雷達等關鍵部件,無法重新組裝用於作戰用途。”

位於亞利桑那州的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現存F-16A/B/C/D各機型共342架,絕大多數無法復飛,經包裝好的F-16戰機(機翼等部位已拆除)正被裝載到烏克蘭安-124運輸機上。
不難體會,所謂的美烏礦產協議其實是一個金融工具,本質上是用“美國的未來收益”交換“烏克蘭當下的武器需求”。
作為火線狀態下的國家,烏克蘭其實管不了十年之後的事情,用“長線”吊住美國是澤連斯基的一種緩兵策略,一方面把讓利時間推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跟華盛頓做長期利益繫結。
之前大家總說特朗普是“交易大師”,現在看澤連斯基“最偉大推銷員”的名號或許更名副其實。
此處不妨再回憶一段往事。
記憶力好的朋友會有印象,2024年9月份時澤連斯基曾提出過一個神秘的“勝利計劃”,並親自向拜登政府推銷。
當時公開出來的內容是烏克蘭希望美方提供遠端打擊武器,但除此之外還有兩條:其一即“礦產換武器”;其二是用烏軍部分代替美軍來防衛北約東翼,充當對俄第一線威懾力量。
這兩條對拜登吸引力不大,但正中特朗普的下懷。
從這個角度講,特朗普對於俄烏停火談判失敗是有底線預案的,談得好自然歡喜,談不好就換一種更加經濟實惠的援烏方式——用武器彈藥入股“重建基金”,獲得未來烏克蘭礦產的開採收益。
如此一來也能夠對內有所交代,至少相對於拜登的無條件援烏拿回來了不少好處。
梳理一下,美國存在上中下三籤:上籤是達成和平協議;中籤是用烏克蘭礦產做抵押繼續向烏提供軍售,進而維持戰場僵局;下籤是撒手不管。
取法乎上不得,特朗普只得擇乎其中。

普京與美國特使威特科夫。
文章最後,談一個外交細節。
這段時間負責跟俄羅斯溝通的美國特使叫威特科夫,他的正式職務是“美國中東問題特使”,但同時以特朗普私人特使的身份直接跟普京接觸。
分析人士認為,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把俄烏問題跟伊朗核問題打包起來談,即如果特朗普能夠施壓烏克蘭簽署有利於俄羅斯的停火協議,普京也應發揮他對伊朗的影響力,推動有利於美國和以色列的伊核問題談判。
然而烏克蘭背後畢竟有歐洲支援,還牽扯到美國霸權信譽問題,特朗普幾經試探發現澤連斯基並不容易屈服,且莫斯科對德黑蘭的影響力也沒有想象中那樣大。
最終,美烏率先達成了一份相對有利於烏克蘭的礦產協議(注:“相對有利”是基於特朗普最初的要求,比起拜登時期的無償援助當然還是吃虧的)。
隨著礦產協議簽署,美國這一輪“對烏施壓”很可能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不排除進入“對俄施壓”階段,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是觀察是否新增對俄製裁。
總的來看,剛剛有所緩和的美俄關係因美烏礦產協議簽署、美國重啟對烏軍售而陷入新僵局。
假如未來大量美國企業的利益糾纏在烏克蘭境內,則華盛頓和莫斯科的隱性矛盾將長期存在,而這恰恰是澤連斯基希望促成的局面。
那站在俄羅斯角度,該如何打破新疆局呢?
只能靠給美國創造一個更大的難題來解決,比如讓特朗普意識到礦產協議所能支撐的軍援水平無法抵擋俄軍前進,用戰場形勢逼迫對方再次坐上談判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