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播即被喊話“下架”,女頻大IP改編犯了什麼錯?

幾乎每部熱門IP改編,從立項到開播都能衝上熱搜幾輪,掀起輿論風暴。改編自晉江女頻頭部IP小說的偶像劇《難哄》,從2023年官宣起就熱度不斷,開播卻陷入流量與口碑的博弈。
人物刻畫扁平寡淡,劇情設計被指流於空洞,女主頻繁遭遇性騷擾情節的設定,更讓觀眾直言“難忍”,呼籲“下架”。
劇方雖未從劇作角度對“性騷擾情節必要性”給出說明,但已對相關情節做了刪除處理。
《難哄》是否在用性騷擾情節填充甜寵劇框架,製造“爽劇式救贖”,不做粗暴論斷。指責抨擊不是目的,更值得的是去關注創作失敗指向的問題——
一味迎合觀眾需求;以及在當下女性敘事的角力場上,或許創作者和觀眾都需要警惕和分辨,肉眼看見的“性騷擾”、“性別暴力”等等“房思琪”式的血淚,哪些是足夠純粹的、意圖讓女性遭受的暴力被看到的創傷敘事表達,哪些又是以“為女性聲討”為由站在“創作-流量”轉化鏈上,營造虐女景觀、吃女性紅利的敘事陷阱。
不合格的性別議題探討
YIQIYINGCHUANG
毫無疑問,近些年,從電影到電視劇,甚至綜藝真人秀,圍繞性別議題、女性權益去講故事,一直是最能切中大眾情緒的創作型別首選。
比如電影《消失的她》粗暴地將惡的發生錯位構築在兩性感情觀之上,直白敘述了存在階層差異的單純富家女與底層腹黑男的“人性觀察”故事,拿下35億票房。
用女性獨立、女性力量收割流量的敘事邏輯也出現在眾多影視劇中。從2020年大火的女性群像劇《三十而已》到去年大火的亦舒IP改編劇《玫瑰的故事》,雖然一定程度上建構了女性的認知覺醒、自我成長,但敘事上始終在“職場或是家庭”的二元對立邏輯裡。
另一種基於流行女強敘事塑造“大女主”角色,比如《夢華錄》裡一心搞錢搞事業的三姐妹,奉行“女子貴自立”的宣言,但隨著劇情推進,引發爭議的也在是否存在依附,女強真的成立還是隻是滿足目標觀眾造夢幻想,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消費符號。
拋棄“被拯救的女性”敘事
YIQIYINGCHUANG
當影視敘事扎堆在女性主義題材,重複呈現女性被傷害的苦難奇觀、不提供解決方案的職場歧視、生育困境、婚姻焦慮、性別暴力等議題。一部透過走訪50個國家,採訪2000名女性得以完成的紀錄片《女人》,用2000張富有感染力的面孔,2000個堅定勇敢的聲音,展現了一個層次豐富的當代女性群像。
影片開頭,一位鐵人三項女選手說:“我跑過、遊過、騎行過那麼遠,但它們都不及說出我曾經歷過的暴力來得艱難。但我選擇說出,因為暴力只在沉默中滋長。”
而在此之後的100分鐘裡,導演只是讓鏡頭無聲地停駐在女性講述者的臉龐或身體上,沒有大張旗鼓的哭訴或控訴暴力,但以影像的方式展現的普遍傷痛卻有力地打碎了“後女性主義”的幻覺,讓觀眾真實看見不同女性命運的巨大差異。
導演楊蕊在公開活動中談及此片時也評論道:“把沉重的話題處理得很輕盈”,“理性立場表達”,“沒有鼓動性別對立”。
“從劇作角度,最終能決定一個故事高度的是它的價值觀,你對於生活真正的世界觀,你的立場。”
在她看來,“這個世界正在為太多各種各樣的思潮觀念,彼此之間的對立引發越來越多想爭論和和衝突。”創作者應該化繁為簡,把人降落為人,接受並尊重性別上客觀存在的生理差異,避免把性別議題過度激烈化,讓創作迴歸到“人”的表達上。
這些理念在她的作品裡也清晰可見。比如西藏題材電影《金珠瑪米》,拍的就是“人性”。藏族題材電影往往更多關注西藏的神秘,把西藏的信仰放大。比如《岡仁波齊》聚焦藏民的朝聖之旅。
陸川的《可可西里》則是一曲藏羚羊保護之歌。
《金珠瑪米》則更著力於將人性和視覺進行高度統一。提及創作初衷,她表示希望透過原始野性美的畫面,向觀眾傳遞人性的複雜與尊嚴的思考。
抓住型別,就是抓住市場
YIQIYINGCHUANG
把上面所有討論歸納為一個問題,其實在探討的是——創作者在“市場規律”和“個人表達”之間如何找到平衡點?
這就不得不提到,作為創作者,掌握型別電影創作的重要。先掌握型別片固定模式,掌握影視作品作為藝術商品的創作標準規範,更充分認識電影劇本、結構、對話、人物等等方方面面的優缺點,一方面有利於在創作中避免犯一些常識性錯誤,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在對創作理論駕輕就熟以後更好融入個人表達,讓作品同時兼職藝術性與商業性。
接下來向你推薦楊蕊導演《型別電影的敘事技巧(高階編劇)職業認證課程》。
作為編劇、導演。她有充足的創作經驗。導演作品《金珠瑪米》,獲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最佳導演獎、評委會大獎,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民族電影提名獎等獎項;《翻山》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競賽單元;《畢摩紀》英國皇家人類學電影節巴茲爾製作者大獎;《朝聖者東巴》洛杉磯電影節短片單元攝影獎,國家民族人文地理微電影系列;《圖騰之旗》獲北京國際微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作為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電影劇作教研室負責人,研究生拔尖人才實驗班專任導師,她充分了解年輕作者的創作困境。
年輕創作者往往會憑自己獨特、敏銳的情感體驗被特定群體或市場關注,開始嶄露頭角。但越來越深入行業之後,就必須要面對市場寬窄的問題,考慮作者受眾的數量多少,能獲取多大商業上的收益。
尤其那些早期作品表現出強烈創作才華、個人風格,之後作品少有突破的,主要問題就是沒掌握型別電影創作的基本規律,進而沒有能力做到平衡好個人和市場的關係。
這門課能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先教你熟練掌握型別電影創作的專業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再傳授你如何提升作品藝術表現力,如何在作品中輸入自己的電影語言,達到“型別”與“個人”的融合,同時駕馭技術與藝術,為型別電影賦予新的生命力。
完成課程學習,透過考核以後,還可以獲得編劇(高階)職業認證證書。下面是完整課程大綱。
電影始終是藝術商品。回到市場衡量標準,一部作品最可量化的價值是熱度。從這個角度說,影視敘事吃女性題材紅利,責任並不全在創作者。儘管並非所有將鏡頭對準女性的影視作品,呈現女性生存困境的創作意圖都足夠純粹。
正如楊蕊老師說的,“從劇作角度,最終能決定一個故事高度的是它的價值觀,你對生活真正的世界觀,你的立場。”
從業者往往以為掌握了創作流水線公式邏輯,就掌握了流量密碼。但迴歸創作底層邏輯,其實是先抓住型別電影創作底層規律,從型別電影出發建立與觀眾的溝通,才有可能贏得市場。

能做到同時駕馭技術與藝術,可以說是創作者的最高要求。非一日之功。但最精要的底層創作邏輯,可以高度提煉總結成精要,用最短時間一次傳授給你。3月1日、2日兩天,楊蕊老師在北京等你, 如果時間可以,希望你來。加入課程,先加好友諮詢↓

作者丨輕舟

排版丨Amethyst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益 起 推 薦

更 多 課 程 介 紹   |   專 業 幹 貨 分 享
關 注 【 益 起 映 創 學 堂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