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國內的社交平臺上充斥著日本寺廟買賣的廣告,有些宣稱幾百萬人民幣能買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寺,還有些使出了買寺廟便於移民的噱頭。
從2023年起,日本媒體頻繁報道中國資本收購寺廟的現象:帶墓地的寺廟標價數億日元,宗教法人執照被明碼標價,有人揚言要將寺廟改造成“民宿”。然而,當年出現了這樣的案例:京都某寺廟交易因資格未轉讓引發700萬日元糾紛,最終買家血本無歸。
對關注海外投資的新中產而言,日本寺廟買賣的水,也許比他們去過的任何一片海更深。
在東京新宿區的繁華街角,一座始建於江戶時代的古寺悄然易主。買方是一家註冊地在香港的投資公司,交易金額高達2.3億日元。這並非孤例。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2024年上半年日本全國共有147座寺廟完成所有權變更,其中約35%的買家來自中國內地及港澳臺地區。
山本隆雄,一位大阪的宗教法人中介告訴日本媒體:“寺廟神社出售有兩種情況:一是住持因為負債或財務困境出售;二是後繼無人。後者的情況越來越多,因此買賣也越來越頻繁。”
隨著少子化與老齡化加劇,日本18萬家宗教法人中超過4000家處於“休眠狀態”,7000家因無人繼承面臨出售。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建築,在地方政府眼中逐漸淪為“負資產”——據日本文化廳統計,僅2023年就有237座寺廟因無力維護被列為“瀕危文化遺產”。
郊區人口流失更讓香火錢銳減。例如,三峽川地區僅500名居民,卻擁有三座寺廟、一座神社和一座教堂,競爭激烈到住持不得不靠借貸維持。這種困境催生了灰色市場:寺廟被拆毀改建停車場、墓地遷移開發房地產的案例頻發,甚至有寺廟因負債數千萬日元被迫拍賣。
在日本,成為寺廟的管理者或宗教法人,並不像成為普通房產的所有者或民宿老闆那麼簡單。
日本《宗教法人法》規定,宗教法人在設立、合併、變更、自行解散時,都必須將規定的檔案、手續提交所轄廳申請認證,依照第12條規定製定該法人的章程,包括主要目的、名稱、事務所所在地等13項內容,並經由公告之後,向主管官署(文部省大臣或知事)申請認證。
主管部門在接受認證申請之後,就以下事項決定是否給予認證:該團體是不是一個宗教團體、其章程是否符合《宗教法人法》及其他相關法律、其章程的訂立和公告方法是否符合本法的相關規定。
同時,根據《宗教法人法》,宗教活動收入免稅,固定資產稅減免,持有十年以上的資產轉讓收益亦無需繳稅。某稅務專家測算,透過宗教法人架構運營,綜合稅負可比普通企業低42%。
2024年6月,日本媒體Japan Today報道,買賣中介收到大量來自房地產商、富裕階層等有節稅需求等人群的諮詢,中國富裕階層成為收購宗教法人的新勢力。
山本接受的諮詢有約30%來自中國人,他們的訴求主要是商業投資,正如日媒採訪的化名王秀英的40歲中國女富豪所言:“我們更希望購買那些有歷史、有文化背景的寺廟,因為這在商業上更有吸引力。”
王秀英告訴媒體,她已經透過房產中介考察了日本各地的10多家寺廟,價格從1000萬日元到3億日元不等。“我特別中意那些帶有墓地的寺廟,尤其是那些建成不到10年的新墓地。因為使用超過30年的墓地法事較少,利潤不高;相反,新墓地的法事頻繁,因此收益更多。”
日本已進入“多死社會”,每年約150萬人的死亡催生了穩定的葬禮和法事需求。據統計,日本殯葬市場規模超2萬億日元,寺廟透過法事、墓地租賃和骨灰存放持續獲利。
中國投資者瞄準帶墓地的新建寺廟,因其法事需求高且維護成本低。例如,僱傭派遣住持月薪20萬日元,單場法事收費3萬—4萬日元,利潤率遠超普通房地產。
中國年輕人中流行的“寺泊”(寺廟住宿)也被資本嗅到商機。有投資者計劃將寺廟改造成高階民宿,結合茶道、坐禪體驗吸引遊客。這種“信仰體驗經濟”看似浪漫,實則是將宗教空間異化為消費景觀。
深層的吸引力在於宗教法人的免稅特權:佈施收入免稅、土地免徵固定資產稅,甚至轉售資產可避稅。更關鍵的是,宗教法人代表在申請日本永居或歸化時,比普通企業主更具優勢,這成為許多中國家庭為子女規劃身份的“捷徑”。
透過經營管理簽證移民日本需持續經營公司並納稅,但宗教法人代表可繞過繁瑣審查。日本移民律師透露,宗教法人申請歸化的成功率更高,因其被視為“社會貢獻者”。甚至有中介宣稱:“買寺廟等於買身份”。
伊森,一位從事旅遊和民宿經營的小紅書博主表示,日本的經營管理簽證旨在鼓勵外籍人士透過合法投資和經營,促進日本經濟發展。但宗教法人本質上並非“營利性組織”,其資金來源多為捐贈,不符合簽證要求的商業盈利條件。
另一方面,購買寺廟的成本動輒數千萬日元,且需額外支付維護費用(如修繕、運營)。警方和稅務部門會特別關注宗教法人是否存在虛假活動或非法交易。一旦被發現不符合法律要求,不僅可能面臨鉅額罰款,簽證也會被吊銷。
新聞報道稱,日本文化廳已將“非宗教目的買賣”定性為“逃法行為”,日本稅務部門也加強了對於寺廟的審查。
宗教活動收入免稅,但非宗教業務(如民宿、停車場)需正常納稅,若發現個人收入與法人財務混同,將面臨重罰。涉及文化遺產的寺廟需國家審批,外國人購買可能被叫停。而且,“不熟悉日本宗教文化的外國經營者,往往難以融入社群,甚至可能被當地居民排斥”。
多年前,鄧肯移民日本,在關西開設了從事短租民宿和長租公寓買賣、建築及管理的公司。在他看來,針對華人的日本寺廟買賣生意可以用四個字概括——投資騙局。
“寺廟和宗教法人,”鄧肯說,“是給大手企業避稅用的。我說的大手企業,是像三菱、三井、住友、丸紅這種巨無霸企業集團、財團。靠買寺廟、做宗教法人取得經營管理簽證是妥妥的智商稅,無一例外。”
鄧肯對新週刊說,日本的寺廟土地屬性一般情況下“很難或不能搞住宿業”,且“正經的寺廟土地一般被日本人視為風水好的位置,單價會比同區位高,面積一般還極大”,在他看來“投資價值或者說價效比極低”。
“對於中國投資客,日本寺廟唯一有用的就是土地。”鄧肯補充道,“如果他就想住在墓地邊上、就看上寺廟的風水,是可以的,蓋個自己的別墅。”
入行多年,鄧肯認為日本不動產行業的上下游都有無限商機,“每個環節都賺錢,正常的不動產公司常規業務都忙不過來,不會有時間和精力搞這種很邊緣的業務”。長期來看,在行業深耕的人基本都能賺錢,而跟風的都會賠錢。
鄧肯遇到的中國客戶各種各樣,“手頭幾十萬(人民幣)到幾十億的都在買”。
他們的關注點“五花八門”,基本覆蓋全部房產型別,“最主流的是一戶建做短租、酒店做短租、整棟公寓做長租、單戶塔樓炒短線、整棟公寓改酒店,停車場、碼頭、林地、農地、光伏和風能發電等也都很多人做”。
那麼,在日本投資了不動產,會便於移民或拿永居嗎?鄧肯的回答是“沒有直接關係”,“但傻子總比騙子多,騙一個別說3年了,夠(騙子)吃5—10年”。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週刊》微信公眾號(ID:new-weekly)。《新週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週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誌到新媒體,《新週刊》繼續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關注新週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