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剛了!發現審稿人抄襲後,作者一路鬧到Nature,直言:惹到我你算是踢到鋼板了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CVer”公眾號

AI/CV重磅乾貨,第一時間送達

新增微訊號:CVer2233,小助手會拉你進群!
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CVer學術星球可以獲得最新頂會/頂刊上的論文idea入門到精通資料,及最前沿應用!發論文/搞科研/漲薪,強烈推薦!

來源:生物學霸(ID:ShengWuXueBa)
盯著郵箱 app 圖示上閃爍的小紅點,屏住呼吸,世界安靜得彷彿只剩下了心跳越來越快的怦怦聲。雖然冰涼的手指不聽使喚,手心卻又在一個勁兒地冒汗。
過去兩年間每一個在實驗室熬過的夜晚、每一行在螢幕前盯花了眼的字元、每一滴混雜著眼淚的汗水,終於到了它們澆灌出一顆誘人果實的時候了。
顫抖的指尖點了好幾下,才打開這份審稿意見信。
雖然已經在腦海中對可能會遇到的刁難,進行了無數次預想,卻怎麼都想不到映入眼簾的審稿意見竟是審稿人隨手抄來敷衍我的
好像一拳打在棉花垛上,憤怒又無力。若是實驗、寫作中出現問題,好歹還算有的放矢,可這份抄來的評審意見敷衍得彷彿壓根與文章無關 …
這到底算什麼?

咱就是說,比 SCI 拒稿更讓人心寒是遇到無底線的審稿人。以前,看過很多審稿人抄襲原作者論文的案例,現在有些審稿人都開始抄襲同行評審意見了,這一現象甚至都引起 Nature 的重視了。

Nature 曝光審稿人抄襲同行評審意見
我們都知道,同行評審(peer review)自誕生以來,極大地拔高了學術產出質量的底線,在促進學術界的蓬勃發展上功不可沒。
但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
當這把用來限制作者權力的枷鎖,在審稿人手中卻成為一把濫用權力的大棒時,學術公正的天平便再一次開始傾斜 —— 朝著少數人的惡意和惰性傾斜。
2024 年 5 月 1 號,Nature 報道的一份研究就指出如此一個令人汗顏的事實:不負責任、敷衍照抄的同行評審意見早已成為普遍現象。
圖片來源:Nature 官網
事件起源於2023 年的 5 月,米科瓦伊 · 皮涅夫斯基(Mikołaj Piniewski)遇到了文章開頭的「糟心事」。
這位來自華沙生命科學大學的水文學者收到了一份他「看不懂」的評審意見 —— 三位審稿人中兩位的意見都是模糊不清,且缺乏與文章相關的實質內容。
憤怒和迷茫之餘,米科瓦伊的腦海中也敲響了警鐘。
他試著在網上搜索這兩位審稿人含糊其辭的評審意見,卻驚訝地發現它們與 MDPI、PLOS  和  Elsevier  等出版商公開的一些審稿意見完全相同。
米科瓦伊又想起數月前另一份投稿收到的評審意見,不出所料,同樣能在網上原封不動找到出處。
 換句話說,這些意見是從網上原封不動地扒下來的,也難怪有著如此高的「泛用性」了。
於是,被現實噁心到無話可說的米科瓦伊決定好好蹚一蹚這趟混水究竟有多深。他心想:這次惹到我你算是踢到鋼板了。
他組建了一個研究小組,將這些「可疑」的評審意見進行了線上查重,擷取關鍵詞搜尋,甚至專門挑了一段長達 43 詞、包含多處拼寫錯誤的句子進行資料檢索。
結果顯示,這些「垃圾話」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了至少 50 多種出版物的評審意見中 ——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
圖片來源:springer
同行、內行與外行
就像米科瓦伊的研究指出的那樣,這種充滿惡意、不負責任的同行評審行為的確只是冰山一角,而當惡意被毫無管束地釋放時,「敷衍」甚至只是最簡單、最軟弱的一種手段。
這個月內,一篇題為《「惡意評審」如何評價和運用?基於武漢大學一篇博士論文評審意見的分析》的文章,想必是刷爆了學術界諸位的朋友圈。
文章原載於公眾號「新鄉土」
作者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呂德文,指出自己指導的一篇博士論文,遭遇了惡意評審。
這篇評審意見違背了學術評審基本原則,與評審者所展現出的學識有限,水平不足以承擔如此嚴肅的學術評議工作相比,其評審態度之傲慢、判斷之武斷、標準之主觀,讓人歎為觀止。
面對這份「不同意答辯」的評審意見,呂教授逐條逐句地進行了分析與反駁,有理有據地指出了這些意見在學理性上根本站不住腳,通篇充斥著審稿人的外行與傲慢。
最終,帶著悲憤,呂教授振聾發聵地控訴道:一個充滿敵意、極其不負責任、毫無學理依據的惡意評審,卻要了斷一個優秀青年學者的學術生命。試問,這合理嗎?
說實話,這樣的事情雖然令人憤慨,但卻並不少見。
有些審稿人提出意見的時候不僅用詞刻薄尖銳,摻雜強烈的個人情緒,甚至評論本身並不是針對文章,而是充斥著對作者個人的否定和主觀批評。
圖片來源:知乎
可惜的是,即便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這不合理,卻又能怎麼辦呢?
被敷衍、被惡意評審又能怎麼辦呢?
2019 年的一份研究就指出,由於現代學術體系之下「學者研究變得越來越專」、「交叉研究變得越來越多」、「資訊科技更新使知識產生、傳播、更新過程進一步縮短」,「非同行評議」逐漸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普遍現象。
圖片來源:知網
正如上文米科瓦伊的研究結果公佈後,「喜提點名」的出版商們也開始有所行動。
PLOS、Elsevier  方都有代表宣稱「正在對這一隱患進行調查」;MDPI  團隊也在一份宣告中表示將「積極解決和調查這個問題」。
但這樣的調查或許能幹掉推卸責任的「答非所問」,仍然難以應對不懷好意的「惡語中傷」。
歸根結底,現行的評審制度下,作者和審稿人所面對的約束是完全不對等的。
當「惡意評審」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計時,評審結果甚至一定程度上直接成為審稿人道德水準的體現 —— 而道德的準繩,從來就不具備強制力。
正如上述研究指出,當今仍然普遍存在「享受評議人的聲譽和酬勞、自視為權威而讓自己的學生來完成評議或者到處拍磚」的現象。
也許,我們自始至終都不該將「同行評審」的運作邏輯和維持秩序,僅僅依附於想象中的「一位學者的責任和義務」之上。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1312-0#ref-CR1
Piniewski, M., Jarić, I., Koutsoyiannis, D. et al. Emerging plagiarism in peer-review evaluation reports: a tip of the iceberg?. Scientometrics 129, 2489–2498 (2024).
李飛, 李達軍, 劉茜.《學術研究的非同行評議問題及對策》[J]. 科研管理,2019,40(11):285-288.
來源:生物學霸(ID:ShengWuXueBa)。內容僅做學術分享之用,不代表小木蟲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權等行為,請聯絡我們刪除,萬分感謝!

何愷明在MIT授課的課件PPT下載
在CVer公眾號後臺回覆:何愷明,即可下載本課程的所有566頁課件PPT!趕緊學起來!

ICCV 2025 論文和程式碼下載

在CVer公眾號後臺回覆:ICCV2025,即可下載ICCV 2025論文和程式碼開源的論文合

CVPR 2025 論文和程式碼下載

在CVer公眾號後臺回覆:CVPR2025,即可下載CVPR 2025論文和程式碼開源的論文合集

CV垂直方向和論文投稿交流群成立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者新增微訊號:CVer2233,即可新增CVer小助手微信,便可申請加入CVer-垂直方向和論文投稿微信交流群。另外其他垂直方向已涵蓋:目標檢測、影像分割、目標跟蹤、人臉檢測&識別、OCR、姿態估計、超解析度、SLAM、醫療影像、Re-ID、GAN、NAS、深度估計、自動駕駛、強化學習、車道線檢測、模型剪枝&壓縮、去噪、去霧、去雨、風格遷移、遙感影像、行為識別、影片理解、影像融合、影像檢索、論文投稿&交流、PyTorch、TensorFlow和Transformer、NeRF、3DGS、Mamba等。
一定要備註:研究方向+地點+學校/公司+暱稱(如Mamba、多模態學習或者論文投稿+上海+上交+卡卡),根據格式備註,可更快被透過且邀請進群

▲掃碼或加微訊號: CVer2233,進交流群
CVer計算機視覺(知識星球)人數破萬!如果你想要了解最新最快最好的CV/DL/AI論文、實戰專案、行業前沿、從入門到精通學習教程等資料,一定要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CVer知識星球!最強助力你的科研和工作!

掃碼加入星球學習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CVer公眾號
整理不易,請點贊和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