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那天我心潮澎湃,因為我抵達了泉州。1330年,中國南昌籍航海家汪大淵正是從這裡駕船出發,開始了周遊世界,最遠抵達東非的索馬利亞和莫三比克,返程時首次抵達澳大利亞。
1337年他再次駕船出海,深入非洲莫三比克海峽,並再次探訪澳大利亞達爾文港一帶。回國後他依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撰寫了重要史料《島夷志略》,詳細記錄了各地的風土人情。
按照西方不把當地土著當人看的邏輯,應該是中國最早發現了澳大利亞,比西方早了兩百七十多年,中國應該擁有對澳大利亞的主權。
他的著作《島夷志略》,在半個多世紀後成為鄭和團隊的參考書。他們在下西洋之前進行了仔細研讀,並提出了很多質疑,不過後來的實踐證明汪大淵記載精確無誤。
這也說明,在七百年前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可以說是獨步天下,可以進行遠洋航行。當時的泉州,是全國的造船業中心,朝廷兩度詔令泉州等地“造船三千艘”。
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主力遠洋船舶叫做福船,就是在刺桐城(泉州別稱)建造的。這種船已經用上了抗擊風浪的高科技——水密隔艙技術。
在航行中,萬一船體出現破損進水,因船體已被分隔成若干個密封艙,航行過程中萬一咔嚓一聲漏水了,最多一兩個船艙受損進水,也不會讓全船快速被海水灌滿,不至於沉沒。
1974年,泉州後渚港發掘出一艘宋代古船,該船採用水密隔艙技術建造,長34米,寬11米,型深3.8米,是一艘典型的三桅福船,排水量約400噸,載重200噸,12道隔艙板把整艘船分成了13個彼此獨立的艙室。


這是什麼概念?兩百年後實現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船隊,旗艦的排水量僅有110噸,其餘的都不足百噸。比麥哲倫早一百年的鄭和船隊那更不得了,最大的寶船長140多米,排水量在萬噸左右了。
而泉州港,是東方第一大港,其實也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大港,重點班第一當然就是全校第一,也好比說河北鋼鐵產量中國第一,那其實就是世界第一。
馬可波羅曾這樣形容泉州港:當有一艘胡椒船在亞歷山大靠港時,就有一百多艘船在抵達泉州港。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也曾驚歎泉州港可能是世界最大的港口。
這個伊本·白圖泰很有意思,他還稱讚了中國的治安。他說:對商旅來說,中國地區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地區。一個單身的旅客,雖攜帶大量財物,行程九個月也儘可放心。
所以泉州是東方大港,更是世界大港,是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集散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裡我要說,中國一直都是海洋大國,在大部分時間都是海洋強國、航海強國。
中華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最初的確是農耕文明,但農耕文明既不封閉也不保守。要是封閉保守了,這96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和300多萬海域,難道是充話費送的?
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文明大部分時候都在銳意進取,有時候向陸圖強,有時候向海圖強。但也有一些歷史時期故步自封,不過這不是常態。
周王朝分封諸侯,其實就是向周邊圖強。很多王室親戚和開國功臣,被封往邊疆蠻荒之地。秦始皇不但統一了中國,還開疆擴土、大搞基建,你不能說他封閉保守吧。他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搞到一個地球儀。
漢朝也是典型的農耕文明,說他封閉保守,恐怕匈奴單于從棺材板裡爬出來,也要表示反對。南越、朝鮮、夜郎、東越、西域諸國都有話要說。
漢武帝不僅向周邊圖強,也向海圖強。他極力開闢海上交通,致力於海上各國的往來和貿易。廣州、徐聞和寧波,都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大港。東漢時期,我國已經開始使用船尾舵。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也很繁忙。三國時期的孫吳坐擁東南沿海,並開啟了海上外交的先河,孫權曾派人東渡北上下南洋,出使一百多個國家。
孫吳造船業發達,專門設有典船校尉一職負責造船事宜。降晉的時候,周船共計五千餘艘。其中最大的五樓船,能裝三千餘人,當時寧波、番禺、泉州都是大港。
東晉的盧循能造八槽船,這是最原始的水密隔艙技術。由於陸上的絲綢之路遭到戰亂的破壞,海上絲綢之路變得尤為活躍。東晉的法顯大師走海上絲綢之路抵達了印度。
唐朝的航海家楊良瑤率團隊下西洋,比鄭和早了620年。1982年,陝西涇陽縣雲陽鎮羅家村發掘到了唐代航海家楊良瑤墓前的神道碑,碑文記載了他下西洋的歷史。
宋元時期就更別提了,中國的海上貿易空前繁榮。南宋紹興32年,泉州和廣州兩個市舶司稅收佔了朝廷財政總收入的5%,造船業從業人員數十萬。
明朝建立後,為了防止倭寇作亂,朱元璋開始實行海禁,下令寸板不得入海,嚴禁商人從事海上貿易。但是官方是可以出海的,比如鄭和下西洋。
清朝前期繼續實行海禁政策,直到統一臺灣之後才開禁,並設立了四海關。到了1757年,乾隆收緊了開放程度,僅允許廣州十三行與西方通商。
雖然明清時期在海上較為保守,但是在陸地上還是有所進取的,收復了臺灣,平定了準噶爾,鞏固了中央在新疆、西藏等地的統治。
古希臘文明號稱是海洋文明,可古希臘文明在哪兒呢?你都沒有了,還好意思說開放進取?古羅馬也號稱是海洋文明,可古羅馬也沒有了。
西方號稱繼承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衣缽,但古羅馬滅亡之後,西方就進入了漫長、黑暗又封閉的中世紀。當然西方史學家說,從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西方開始了銳意進取。
但他們說的銳意進取,其實就是殖民擴張。所以西方文明,不應該叫西方文明,應該叫西方野蠻。即便是這樣,到現在也僅僅五百年。
當前的西方世界搞貿易戰、搞科技戰,排斥華為5G、拒絕中國汽車,對其他國家說三道四,好意思自詡為開放的海洋文明?
這次泉州之旅,我去了蟳(xún)埔村,在那裡感受到了真正開放進取的海洋文明。蟳埔村位於泉州晉江入海口,是個擁有上千年曆史的漁村,目前有7000人口。
來到這裡之後,感覺最特別的是這裡女村民的裝飾——上簪花圍、身披大裾裙、下著闊腳褲。她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特別的裝束呢?這跟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實踐密切相關。

中國文明五千年薪火不斷,迸發出了驚人的生命力,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文明。我覺得這跟民族的精氣神兒有關,勤勞勇敢、不怕困難。
雖然中華文明最初是農耕文明,但信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中國人,並沒有故步自封、怨天尤人,無論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下,都會想方設法活下去。
蟳埔村這個地方人多地少,只靠種田肯定不行,他們就面向大海謀生。男的出海遠航,或捕撈或做生意,女的在家也沒閒著,每天起早貪黑下海逮魚抓蝦、上灘塗敲蚵(hé)、挑海味販賣。
所以你看,她們為什麼闊腳褲?一方面是為了站在淺灘上,另一方面她們勞作時上廁所方便一些。她們的大裾裙,有兩個大口袋,是為了收納拾獲的海產。
為了方便勞作,她們必須要把頭髮盤起來,然後用簪子一別。她們這個群體就是蟳埔女。蟳埔女、惠安女和湄洲女,被稱為福建三大漁女。

那頭上的簪花是怎麼回事呢?是因為她們收集過漁獲之後,要到集市上去賣,集市上也有很多賣花的。如果鮮花當天沒賣掉,第二天就會枯萎,臨下班賣花的會把鮮花送給這些漁女。
由於漁女還要搬運東西,她們就直接把花插在她們頭上。久而久之,她們就養成了簪花的習俗。平日裡也不會簪那麼多,但是到了盛大節日,她們會扎一圈,打扮得非常漂亮。

這個惠安女的服飾也很特別,也跟生產生活有關,一看就是經常在外風日曬的,必須把防曬工作做好。短衣襟是為了避免衣服被海水打溼,幹活利索方便,寬褲便於涉海,也容易風乾。

蟳埔村的房子也很特別。這些房子可以說是就地取材,牆體用海蠣殼和海泥混合築成。這是因為男人們遠航賣貨回來時船艙就空了,需要找些東西壓艙,海蠣殼就充當了壓艙石的作用。
這些海蠣殼越堆越多,於是就有人廢物利用,用作建材。後來他們發現,這種牆體不僅隔音效果好,而且非常堅固,甚至能抵擋炮火攻擊,於是這種蚵殼厝(cuò)越來越多了。

雖然說中華文明源起農耕文明,但來到了海邊,依然很快就能適應海邊的生活。19世紀中期,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和西方列強的入侵,很多中國人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這時,華北地區的人闖關東,而東南沿海的人則是下南洋。泉州是著名的僑鄉,分佈在全球130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華僑,多達一千萬人。
這些華僑雖然客居他鄉,但是保持了中國人的勤勞勇敢、愛拼敢闖、愛國愛家的精神。他們很快就在國外殺出一片天地,菲律賓十大富豪泉州華僑佔了七個。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愛國情懷。梧林村的村口,佇立著一座建築面積八九百平方的大別墅,他是旅菲華僑蔡朝東的宅邸,可惜爛尾了。爛尾的原因,是蔡朝東把裝修款拿去抗日了。
梧林村像這樣的爛尾樓還有很多。順意樓建於1935年,旅菲華僑蔡順意在家鄉梧林蓋了一棟房子,也是裝修沒完成全面抗戰爆發,他義無反顧把所有資金捐給了抗戰。
新中國成立後,蔡順意家族又將該樓借予鄉民興辦學堂,發展教育,被村民稱為“舊學堂”。所以你看門口上還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磚雕。

梧林村還有一幢最為壯觀的五層厝,是菲律賓華僑蔡德鑨的宅邸。抗日戰爭爆發之時,大樓主體亦未完工,蔡德鑨及其家族把裝修款項悉數捐出。

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愛國華僑陳嘉庚,他可以說把一切都捐給了國家,又是興辦教育、又是支援革命,又是支援抗戰,自己卻吃糠咽菜、勤儉一生。
國難當頭之際,有的華僑選擇挺身而出、共赴國難。這麼說吧,泉州籍華僑一共出了4位將軍,包括開國上將葉飛、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李子芳、後來擔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的陳青山少將。
改革開放之後,泉州人發出了“愛拼才會贏”的最強音,經濟建設突飛猛進。尤其是晉江,從著名的貧困縣一躍成為縣域經濟四大天王,創造了晉江奇蹟。
晉江是世界鞋都、世界傘都、拉鍊之都、夾克之都。每年製造了全國約30%的傘、25%的品牌男裝、20%的休閒食品及60%的外牆磚。
很多如雷貫耳的品牌,竟然都是這裡生根發芽、發展壯大的,比如安踏、特步、361°、利郎、勁霸、七匹狼、九牧王、柒牌、盼盼、心相印等。
2016年,晉江再次向製造業的天王山發起了衝擊——成立了福建晉華積體電路有限公司。雖然遭到了美國的無情打壓,但福建晉華頑強地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
這幾年,中國經濟面臨著艱難的轉型。泉州也在居安思危,要想保住競爭力,就必須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必須大力推進製造業向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邁進,這樣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4年的成績單還是不錯的,泉州GDP增長6.2%。更值得欣慰的是,泉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達3084家,累計建成“大院大所”30家,為產業升級注入了強大的技術動力。
總之,來到泉州,我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開放進取、愛拼敢贏的精氣神兒。有了這個精氣神兒,我們既可以向陸圖強,也可以向海圖強,還可以向高科技圖強,向高質量發展圖強。
其實遊牧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推薦大家看《史實和事實粉碎了“內亞史觀”的農牧二元對立說》。
~~~~~~~~~~~~~~~~~~~~~~~~~
重慶特產、奉節臍橙來了。奉節臍橙是國家道理標誌保護產品,六年蛋粉家種的。
所採摘的橙子全是自然成熟、原汁原味,且肉嫩汁多,酸甜可口,不增甜也不打保鮮劑,而且現摘現發,新鮮到家。
他們家的橙子目前有三個品種——奉節倫晚春橙、中華紅血橙、72-1橙。人間最美四月天,不及倫晚橙中鮮”。沉澱四季,歷經嚴寒,掛果越冬!只為品嚐時的那份甜蜜!一口咬下,飽滿的果肉在齒間綻放,汁多化渣,甘甜爽口!一口難忘,春日必嘗。
中華紅血橙:奉節中華紅血橙個圓,個頭不大,皮色金黃,果肉和汁液為血紅色,富含維C、花青素等,有一種特別的芬芳香味,清甜可口。深得女性顧客的青睞,有孕婦水果的說法。
奉節72-1橙,是 1972年培養出來的奉節臍橙,屬於年後成熟,皮薄肉恁,目前口感九甜一酸、酸甜可口,到3月1日前後可達到純甜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