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讀者寫作

很多時候文章裡出現的“我”,並不是指作者本人,這是個文學常識。比如說昨天我寫的《感了什麼冒》,作為我個人,我沒有什麼疑惑的地方,也沒有什麼需要醫療救助的地方,甚至我只有身苦並沒有心苦。那我為什麼要寫?有讀者說,你得病了還能寫那麼長的文章是不是閒的?有朋友看完上微博評論說,胖賤人就是病嬌情。
因為這是面對讀者寫作,都是寫給讀者看的。它看起來是一段個人親身經歷,但是透過描述已經向讀者傳遞了他們可能關心的資訊:
1、如今存在五種可能的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甲型、乙型)、支原體感染、新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2、想要判定是哪一種感染,目前透過網路平臺可以買到抗原試紙,甚至某些地區還可以線上購買上門核酸十二合一檢測服務。
3、對於這些服務價格的合理心理預期。
4、怎麼看試紙檢測結果,每一項英文縮寫是什麼意思。
這些是我的個人親身經歷,寫下來是因為我不知道嗎?寫下來是我在無病呻吟換取關注和同情嗎?寫下來是因為讀者有可能需要,所以我才不厭其煩地解釋fluA是甲流,Flu是流動的意思,MP是支原體的意思,不是“馬屁”的縮寫。是因為我需要學英文嗎?是因為我看不懂嗎?寫下來是希望不通英文的讀者能夠識別,並且印象深刻,萬一有天他們要用到呢?

這就是面向讀者寫作。我不是在寫自己,我是在寫一個讀者將來可能要面對的問題,並且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寫個人經歷,原因是人類從來都是一種經驗動物,和背誦一本小冊子,十幾條注意事項和處置流程相比,他們更記得具體的某一個人做了什麼具體的事,於是,他們就從他人那裡得到了應對所需要的經驗—別人曾經那麼做過,那麼我也可以。

如果專門針對我自己,那麼一半以上的文章是不需要寫的。沒這個必要,我知道應該如何想,知道應該如何做,而且多半已經不聲不響地做掉了。另一半文章只會是寫自己的獨立思考結果,分享某種獨特的生命體驗。就像是我寫2000年的大雪天,我們一群人騎馬去香格里拉碧塔海燒烤一樣。
因為在大雪天騎馬去海拔3500米的高原湖邊燒烤,喝酒唱歌跳鍋莊,這不是多數人會有的人生經歷,也不是我的人生裡會常有的體驗。而且那一切都一去不復返了,如今不可能讓遊客在景區點火燒烤,也不大可能看見山上探頭探腦的熊,甚至連碧塔海這個名字作為獨立景點的日子也遠去了,如今它屬於一個叫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的一部分。

為什麼上面這一段文字我不寫在相關的文章裡?因為這是講解,這是針對讀者做的闡釋。在那篇文章里根本不需要,他們不需要知道這些背景,也不需要知道這些資訊,他們跟著作者前往他的記憶深處,體驗他分享的獨特個人經歷就夠了。如果能夠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一點點魔幻色彩,那麼對於作者而言就再好不過,因為大家有了共鳴,在文字之下達成了相互理解。當時落在我臉上的一片雪花所帶來的清涼感覺,我已經無漏地傳遞給了某個陌生讀者,在很多年後同樣地落在了ta的臉上,並且在ta的腦回路里激發出同樣的神經火花。

面向讀者寫作,和麵向自我寫作是兩回事情。前者就像是採訪,後者就像是對談。採訪者會問巴菲特:您是從哪一年開始進入股市的?純粹的白痴問題。難道在採訪前他不做功課的嗎?不研究採訪物件的嗎?當真不知道巴菲特哪一年進入股市的嗎?當然知道,這個問題是為觀眾提的,不是為自己提的。當觀眾聽到一個久遠的年份時,他們對巴菲特的資歷就有了更具體的認知。

對談不需要,芒格和巴菲特之間的談話只需要他們兩個人聽得懂就行,最多讓從事投資的人聽懂就行。會有大量術語,會有大量半截話,因為對方能聽懂,因為這樣討論更有效率。這樣的對談更接近於研究某件事,不需要普及任何基礎知識,規範基本定義,可以從一開始就極深入,因此它根本不需要照顧到聽眾的水準。
正因為常識匱乏,如今的人們才會定義一本書裡的角色是渣男渣女,進而定義作者寫出這樣的人物,就是所謂“三觀不正”,就是道德敗壞。我算是比較幸運,因為我不創作小說,不塑造人物,我寫的人物通常只有我自己。但即便這樣,還是有讀者要和我急眼:你為什麼不看醫生?你為什麼不吃XXX藥?你沒力氣看病吃藥,你倒有力氣寫文章?你應該吃XXX才對症,懂?
爹味比十二月北方的北風還要凜冽。

最後,分享一點寫作心得:沒有人喜歡看說明文,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裡,說明文經常會以記敘文的形式出現。任何一件電子產品都有說明書,為什麼還會出現拆箱影片?大家看說明書好了,每一個功能點都寫得非常清楚,每一個操作步驟都寫得非常清楚,但是人們就是要看拆箱,拆箱是某個具體的人用鏡頭寫的記敘文。

更為深層的原因在於,我們不是單純地用肉身和物質世界打交道。在任何時候,我們的感知都如同觸手一樣從四面八方伸出來,緊緊抓附住我們所關心的物質物件,所以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情緒更為重要。說明文用三個字就可以寫完的“看醫生”,但對於人類而言,他們還需要知道好不好掛號,要不要排長隊,候診要等多久,有沒有免費熱水泡泡麵,護士和醫生是否態度友善耐心?這是記敘文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在記敘文中人們需要某種主觀視角的全程體驗,於是就相當於自己也經歷了一遍,這讓自己在尚未體驗前就獲得了經驗,而這種經驗則是人們安全感的由來。

我已經不咳嗽了,就這樣。

標題:《鬱悶的中年男子》
創作者:和菜頭的小肉手
AI演算法提供:Midjourney V5.2
Prompt:cinematic shot of Chinese fat old bald guy in night club, Style Wes Anderson, symmetry, film grain, hasselblad –ar 21:9 –style 9sPfmYx1bOasJQ6–V5.2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訊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鬱悶的中年男子》原版
和菜頭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5.2
 南派三叔專區
南派,這張《下雨天》送給你。
 《槽邊往事》專營店營業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