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學生,正在批次減少

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即將到來,忙活大半年產出“學術垃圾”的大學生們,站在講臺上故作鎮定地老實聽罵。結束答辯高喊“Dobby is free”,伴隨學弟學妹羨慕的圍觀,校園裡隨處可見大家三三兩兩拍照留念的身影。
無論在臺上接受考驗,還是舉起剪刀手“咔嚓”不停的學生群體中,女生的數量都不在少數。這樣的現象,即使你走進教室、在圖書館打轉、或是深入各大社團內部,也同樣如此。
在今天,“女生上大學”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而取而代之的新問題,是大學裡的男生在不斷減少。不同層次的教育體系裡,曾經以男生為主導的局面也正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女生表現突出,迎頭趕上甚至超越了男生。兩性在教育領域日益明顯的差異,也成為眾多學者的分析物件[1]。
高校中新的性別格局到底意味著什麼,為何學業表現的差距,會嚴重到引發“男孩危機”的程度[2]?
大學男生減少,是世界性的趨勢
(這是)21世紀最奇特和最深刻的變革,甚至還不止於此,因為它幾乎以類似的方式出現在全世界[1]。
——漢娜·羅辛
曾經的大學,是男生“壟斷”的領地。放眼整個校園,從課堂學習到娛樂活動,從教室到操場,男生為主角,幾乎是一條不言自明的鐵律。
1848年,伊麗莎白·卡迪·斯坦頓宣讀《情感宣言》,要求女性獲得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3]。14年後,美國聯邦政府透過《莫里爾法案》,開啟了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積極干預與投資。隨後近20年間建立的34所新公立學校中,有71%允許女性入學[4]。
中國的歷史上,女性為進入大學經歷的漫長曆程也有一個標誌性事件:1920年,北京大學首次招收9名女學生為文科旁聽生[5]。自古以來的傳統被新生浪潮打破,十多年後,“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被寫進法律條文[5]。
為了獲得高校入場券,女性總是少不了一番“苦哈哈”的爭鬥。正是透過高等教育,《我的天才女友》中的萊農走出那不勒斯破敗的街區,成為作家,徹底改變了家族中女性的成長軌跡[6][7];丁玲小說《母親》塑造的曼貞,兒時因為性別喪失的求學機會,在做母親後也要靠自己重新爭取[5]。
但在當下,高校的性別分佈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鳳毛麟角”的女大學生,如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個專業的課堂、圖書館自習室和五花八門的社團中。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的學者表示,1998年,女生在大學在校生中的比例為38.31%,高校擴招開始後,女生比例幾乎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到2009年(50.48%)已經超過男生[2]。
1998-2012年大學在校生數量及性別比例 / [2]
2022年,全國普通本科招生人數為4679358人,其中男生佔比僅為37%,遠低於女生[8]。這種女多男少的情況近年來持續存在,並且延續到了碩士階段的性別比例中[9][10]。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男生日益減少並不是出現在中國的偶然現象,而是世界性的趨勢。
2024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分析全球教育狀況各項指標的《教育概覽》中明確指出,獲得高等學歷的年輕男性人數遠低於女性。從入學資料來看,2022年男性僅佔首次進入高等教育新生的44%,這種失衡現象在所有OECD成員國家中普遍存在[11]。
而過去十年大學入學率不斷下滑的美國,2022年新生人數已經比2011年的峰值減少約120萬[12]。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男性參與高等教育的人數急劇縮減100萬。如果進一步往前推算,完成高中教育的男學生裡,只有39%進入高校[12]。
美國高校中,女性的“教育超車”。圖為1971-2019年每100位男性獲得學位時,女性獲得學位的數量。其中,研究生學位包括碩士學位、專業學位、博士學位以及法學學位 / [1]
就算走進大學校門,能不能順利拿到畢業證,也是另一回事。
績點論文研討會,排滿的課表搭配數不清的活動——大學不是養老院,而是卷王天堂。想要順利畢業,躺平是萬萬不能的。布魯金斯學會分析全國資料後發現,2013年就讀四年制大學的男生在規定年限內畢業的可能性比女生低10個百分點。2018-2019學年,有超過110萬女性畢業生獲得了學士學位,男性則不到86萬[13]。中國的情況也類似:2022年高等教育普通本科畢業生中,男生佔比為44.7%[14]。
從入學名額到畢業指標,男女生之間的差距如此懸殊。但這種落差,真的是到大學才突然出現的嗎?
拉開差距的時間,遠比你想的更早 
幼兒園的絕活是從1數到100,讀博的絕活是每天表演發瘋。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眼睛一閉一睜,一天的學習日常就過去的日子,通常要過到高中。
學業表現的性別差異,或許也貫穿了整個求學過程。一項彙總1914-2011年間369份獨立文獻、涵蓋50 萬餘名女生與近60 萬名男生成績資料的研究發現:女生在所有課程領域的學業成績普遍領先於男生——即使是流行刻板印象中被視作男生“優勢科目”的數學與科學,也毫不例外[15]。
如果把時間往回撥,聚焦在習慣養成的小學和初中階段,結論同樣清晰。以2008-2014年北京五、八年級的語數英成績為例,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學者分析了近26萬名學生的資料後指出,五年級男女學生的數學分數差可以小到忽略不計,八年級差距逐漸顯現,男生已處於劣勢;兩個年級段中,語文和英語均由女生明顯領先[16]。
研究者透過調查發現,英語課堂中,教師在提問環節多會選擇女生[17] / 圖蟲創意
這並不是國內教材或教學方法更適合女生學習就能解釋的現象。放眼全球來看,經合組織成員國的中小學生在數學、閱讀、科學課程中未達標的比例,男生比女生高出約50%[1]。
直到進入大學前奮力衝刺的高中時期,在成語、片語、方程式的排列組合間切換,埋頭於數理化、政史地的練習冊不可自拔的高考生們,仍然會受到性別對學業表現的影響。
作為大名鼎鼎的高考大省,河南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稱得上一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大家都鉚足了勁咬牙苦學的奮鬥氛圍裡,能脫穎而出的,都不是一般人。2024年,研究者對河南某市2020年高考成績進行性別分析,發現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男同學的總分均低於女同學[17]。而在另一項跨越十年(2004/2014)的高考成績對比研究中,女生分數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其中英語成績的差異還呈現出擴大的狀態[18]。
圖為2004/2014某省語數英高考成績的性別分佈,女生的數學、英語成績機率密度分佈穩定,成績較高、較低的都較少,而男生則分佈相對分散 / [18]
男生進入高校的數量越來越少,聽起來似乎是憑空產生的論斷。但從整體性的視角來看,早在大學入學前,男孩和女孩的差異就已經存在。美國教育部彙總了2009年進入大學的學生在高中就讀時的平均績點,排名前10%的學生裡,女生佔據三分之二[1];成績好還很勤奮,主動選修更多的大學預科課程,讓她們比男生更有可能為大學做好準備[19]。
而這,其實僅僅是個開始。
究竟什麼才是好成績的秘訣 
郭靖於大漠中苦修,楊過在海潮裡練劍。江湖大俠尚且需要“懸樑刺股”專心修煉,知識的學習也同樣如此。
看書每五分鐘就想刷刷手機,論文寫了一百字就開始清理鍵盤。對於屁股坐不住的大學生來說,為了面對干擾、抵抗誘惑而有意識控制、引導和調整行為,被稱作“行為調節”(behaviour regulation)能力,這也是取得學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德國研究者發現,正是因為相較於女生,男生的行為調節能力更弱,部分解釋了他們在語言成績上的劣勢[20]。
如果將推理應用等認知能力視為“硬技能”,那麼目標動機、自我控制和毅力等非認知能力就屬於“軟實力”[21][22]。其中,大五人格中的盡責性,不僅顯著影響學業質量,對學業成就的預測水平甚至超越了智力[23]。
盡責性是指高度深思熟慮、良好的衝動控制和目標導向行為。高盡責性的人有條理、注重細節,提前計劃,思考行為如何影響他人並且注意ddl;低盡責性則缺乏條理和組織性[24] / 圖蟲創意
高考寶典中,大多會有一句“只要把基礎題做對就能拿到80%的分數”;大學科目雖然繁雜多樣,但也離不開夯實的基本功。而盡責性的重要程度,就相當於這些基本但關鍵的部分。體現在日常學習中,自律和毅力會要求你提高出勤率,並花更多的時間完成手頭任務;而有條理、勤奮努力等特質又會不斷push你制定有效的學習策略。有了盡責性的加持,就相當於有了成績的保障[23]。
在調查了接近5000名荷蘭大學生的學業成績和人格特徵後,研究者發現男性報告的盡責性評分較低,而盡責性與成績呈正相關[23]。這樣的趨勢不僅體現在國外的資料中,中國的情況也驚人的相似。
2023年,研究者以“首都大學生成長追蹤調查資料”(BCSPS)為總庫,抽取15所高校中四千餘名2008級和2006級的學生資訊,包含專業課、英語四級等學業成績表現,以及是否獲得獎學金等榮譽表現。在基本事實層面,男生的專業課成績比女生低52.9分,獲得獎勵的比例低於女生5.7個百分點。差異如此懸殊,也離不開盡責性添的一把火[25]。
期末考試周,平時沒有認真上課、完成作業的學生,總是免不了“挑燈夜讀” / 圖蟲創意
除此之外,在反應冷靜、低焦慮等人格特質的情緒穩定性緯度上,女生也更勝一籌。這也意味著整天宣稱自己“發瘋”的女大學生們,其實在更遵守學校規則、學習更加努力的同時,也具有更強大的情緒掌控力[25]。學著學著就癲了的情況,可能只是說說而已。
生理差異會決定學業表現嗎 
男孩擅長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女生喜歡語言類,讀了高中就後勁不足。漫漫求學路上,從老師到家長口中聽到的類似論調不在少數,甚至會潛移默化人們對大學專業的選擇。
如果只看後半句中女生在語言類科目上的優勢,其實未必是信口胡謅。
2020年,田納西大學的研究者分析2016-2017年的學士學位資訊,發現女性獲得語言類學位的比例(69%)遠高於男性。其中的關鍵影響因素,是女生在拼寫和寫作任務中更全面地激活了語言加工、抽象思維和語音生成腦區,男性則主要依賴聽覺和視覺區域。因此,諸如語法填空、寫作任務和綜合筆試等內容屬於女生的強項;而男性更擅長感官驅動型學習方法[26]。
透過分析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的資料,研究者發現女性獲得語言學位的比例(69%)顯著高於男性(31%)/ [26]
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中國的大學生中。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強化班的學生來自全校各專業(性別比反應全校情況),在分析了他們學年結業考試的成績後,研究者指出無論是總分,還是各個小專案,男生的成績都明顯更低[27]。
《掉隊的男人》中,裡夫斯用“一切都與時間有關”來解釋兩性在學業表現上的差異。他指出男孩大腦的發育更加緩慢,而在中學最關鍵的幾年中,這一點體現得尤其明顯。具體來說,與衝動控制、規劃、未來導向等功能相關的區域主要位於前額葉皮質,而這一部分在男性身上的成熟通常比女性晚約兩年[1]。
傳統觀念中男生對數理化天然的擅長,已經被眾多研究質疑。但是,刻板印象本身卻會讓身體反應加速“燃燒”,為男女差距添磚加瓦。比如一項涉及空間任務的實驗裡,女性參與者明確受到“男生更擅長此類領域”的觀念干擾,表現遜色於男性;而在控制組中,兩性表現幾乎沒有區別[28]。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是在刻板印象被啟用的組別中,男生睪酮水平顯著提升。而睪酮,是正向促進空間能力的關鍵因素[28]。
是否有專注的能力,對於日常學習來講也非常重要。研究者指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在男性身上多出現綜合性症狀,表現為多動與衝動[29] / 圖蟲創意
大學四年,少不了從A教跑到B教的課堂彙報;忙碌於查閱數不清的文獻資料,終於寫出讓自己滿意的論文;還要在社團活動和專業課之間取捨平衡。有沒有明確的男性和女性大腦,仍然是學界謎題[30],生理差異、氛圍觀念可能也無可避免,但對“放長線釣大魚”的大學學習來說,最重要的卻並不是這些。
精神狀態領先一百年的莘莘學子們,一邊網上哭爹喊娘,另一邊卻卷得瘋狂。成績拉開差距,數量逐漸懸殊,女生在大學的崛起,或許靠的不是性別優勢,也不是同行襯托,而是泡圖書館和實驗室數不清的日日夜夜。男生們不用太緊張,靠著日積月累的真功夫,也能迎頭趕上。
撰文  /  飛 刀  
稽核編輯  /  小 羊  
圖片編輯  /  周 周  
內容編輯  /  飛 刀   
[1]理查德·V. 裡夫斯. (2025). 掉隊的男人. 趙英男譯.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李春玲. (2016). “男孩危機”“剩女現象”與“女大學生就業難”——教育領域性別比例逆轉帶來的社會性挑戰. 婦女研究論叢. 2: 33-39.
[3]Carrie L. Cokely, Mindy Johnston. 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
[4]Suzanne Kahn. (2020). Women With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Changed America—But Now They’re Bearing the Brunt of the Student Debt Crisis. Time.
[5]章敏. (2021). 民國女性法律地位之嬗變與中國現代文學書寫.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埃萊娜·費蘭特. (2017). 我的天才女友. 陳英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7]埃萊娜·費蘭特. (2017). 新名字的故事. 陳英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3). 普通本科分學科門類學生數.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 普通本科分學科門類學生數.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3). 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情況.
[11]OECD. (2024).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4.
[12]Richard Fry. (2023). Fewer young men are in college, especially at 4-year schools. Pew Research Center.
[13]Richard V. Reeves, Ember Smith. (2021). The male college crisis is not just in enrollment, but completion. Brookings.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3). 高等教育普通本科學生數.
[15]Voyer, D., & Voyer, S. D. (2014). Gender differences in scholast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4), 1174–1204.
[16]李美娟, 郝懿, 王家祺. (2019).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成績性別差異的元分析——基於大規模學業質量監測資料的實證研究. 教育科學研究. 11: 34-42.
[17]王星霞, 夏平花. (2024). 普通高中生學業成績性別差異形成機制研究———基於 K 市的實證分析. 當代教育與文化. 16(4): 72-80.
[18]王偉宜, 熊晶晶, 李哲. (2022). 基於高考成績大資料的性別差異分析——以H省2004年、2014年語數英三科的高考資料為樣本. 現代教育技術. 32(5): 59-67.
[19]Hans Johnson, Daniel Payares-Montoya, Marisol Cuellar Mejia. (2023). College Gender Gap Starts Early and Extends across Races.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
[20]Weis, M., Heikamp, T., & Trommsdorff, G. (2013). Gender differences in school achievement: The role of self-regul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442.
[21]梁茜, 皇甫林曉. (2024).  從資料分析看非認知能力因素對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 比較教育學報. 1: 97-111.
[22]Zhou, L. (2022). Which matters more, cognitive or non-cognitive ability? Science Insights Education Frontiers, 12(1), 1607–1609.
[23]Anne-Roos Verbree, Lisette Hornstra, Lientje Maas et al. (2022). Conscientiousness as a Predictor of the Gender Gap in Academic Achievemen. Res High Educ. 64(3):451–472.
[24]Kendra Cherry. (2023). What Are the Big 5 Personality Traits? Openness, Conscientiousness, Extraversion, Agreeableness, and Neuroticism. verywellmind.
[25]梁文豔, 周曄馨. (2023). 為何巾幗勝鬚眉?非認知能力與大學生在校表現的性別差距. 經濟學報. 10(1): 344-374.
[26]Wightman, M. (2020).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Why they exist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Undergraduate honors thesis).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27]黃崇嶺. (2004). 性別差異與大學外語教學———對外語學習中女強男弱現象的分析.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5(1): 104-109.
[28]Hausmann, M., Schoofs, D., Rosenthal, H. E. S., & Jordan, K. (2009). Interactive effects of sex hormones and gender stereotypes on cognitive sex differences: A psychobiosocial approach.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4(3), 389–401.
[29]Rachel Ann Tee-Melegrito. (2025). How ADHD differs in males and females. Medical News Today.
[30]Lutz Jäncke. (2018). Sex/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 neurophysiology, and neuroanatomy. F1000Res. 20;7:F1000 Faculty Rev-805.

推薦閱讀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小 魚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