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特朗普以一場極具表演色彩的新聞釋出會,將美國移民政策推入史無前例的狂潮——定價500萬美元的“金卡”計劃橫空出世,號稱“用資本重塑美國夢”。然而,這場看似雙贏的交易背後,實則是國家信用貨幣化的危險實驗。
本 質
從政策本質上看這次金卡計劃造成了從“價值創造”到“身份販賣”的正規化崩塌。特朗普團隊宣稱,“金卡”計劃將徹底取代執行35年的EB-5投資移民體系,其核心設定充滿顛覆性:從資金流向上,投資額從EB-5的80萬(經濟欠發達地區)或105萬美元(普通地區)飆升至500萬美元,且資金直接注入財政部賬戶,而非實體專案;在就業條款上,徹底廢除“創造10個就業崗位”的核心要求,僅需透過背景審查即可;在審批流程上也採用了極簡主義,稽核週期壓縮至6個月,獲批即獲永久綠卡,5年可入籍;事實上給企業開通了特權通道:像蘋果等跨國巨頭可為外籍高管批次購買“金卡”,打造“高管快車道”。
特朗普聲稱該計劃可售出100萬張“金卡”,帶來5萬億美元財政收入,相當於2024年美國聯邦赤字的1.8倍。這暴露其本質已從“引資工具”異化為“國債融資的移民馬甲”——當聯邦政府債務突破34萬億美元,國家信用正被切割成500萬美元的“碎片”拋售。
由此可見,EB-5的底層邏輯是“資本-就業-移民”的價值閉環,而“金卡”計劃簡化為“付款-髮卡”的直線交易,徹底撕碎移民政策的經濟理性。這種轉變的本質,是美國財政懸崖前的恐慌性套現。
衝 擊
金卡計劃可能造成很大的經濟衝擊,一方面造成資本市場的“虛假繁榮陷阱”,高盛模型顯示,若10萬富豪透過“金卡”湧入,其消費力可推動比佛利山莊等高階地產價格上漲20%,但這種繁榮實為虛火;同時,500萬美元/人直接注入財政部賬戶,與實體經濟脫鉤,無法形成投資乘數效應,造成資金空轉,還能造成相關產業鏈崩塌,特別是依賴EB-5資金的區域中心開發專案可能集體崩盤,觸發商業地產、建築、法律服務等產業鏈的雪崩,最後可能造成通脹失控,熱錢湧入或使CPI再攀升3-4個百分點,美聯儲抗通脹努力前功盡棄。
造成經濟衝擊的同時,金卡計劃將撕裂美國的社會結構,波士頓諮詢資料顯示,87%的“金卡”移民將聚集於紐約、洛杉磯等超大城市。這些地區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體系本就處於崩潰邊緣,紐約公立醫院急診等待時間已超過8小時,新移民湧入可能使醫療資源缺口擴大至37%;富豪移民透過離岸信託、藝術品交易等37種方式避稅,每年造成至少120億美元財政流失——這筆資金本可用於修繕全美57%評級為“D”的危橋。
金卡計劃將會產生勞動力市場的“死亡交叉”,牛津經濟研究院指出,特朗普同步驅逐非法移民的政策將導致農業、建築業損失230萬勞動力,而“金卡”持有者多為資本階層,與藍領崗位需求形成結構性錯配。這種“頂層湧入、底層驅逐”的策略,可能使美國陷入“高通脹-低增長-高失業”的滯脹泥潭。
“特朗普金卡”讓人擔心總統權力的危險越界,儘管特朗普宣稱“金卡”計劃無需國會批准,但其合法性存在三重致命傷:立法權僭越,《移民與國籍法》明確規定,新簽證類別需國會立法,而特朗普試圖用行政令架空立法程式;憲法訴訟風暴,紐約大學法學院預測,該政策可能引發至少3000起憲法訴訟,核心爭議在於“總統能否將公民身份路徑貨幣化”;國際法衝突,對俄羅斯寡頭的開放態度(特朗普稱“他們中有些人很棒”),直接違反美國對俄製裁法案,可能觸發司法部調查。
當然還有更危險的是政策的“定時炸彈”屬性,若2028年民主黨重新執政,參照1996年《非法移民改革法案》先例,突擊式移民可能面臨綠卡追溯吊銷風險。
特朗普金卡計劃會觸發全球資本遷徙與地緣裂變。對中國會造成三重危機鏈:資本外逃壓力,若1萬名投資者參與計劃,將引發3500億元人民幣資本外流,相當於中國外匯儲備單月最大降幅的2.3倍;金融監管失血,資金可能透過虛擬貨幣、NFT交易等灰色渠道轉移,使資本管制難度激增;創新力塌方,當精英階層將500萬美元視為“逃生艙門票”,實體經濟研發投入必然萎縮,華為2023年研發強度已跌至12.3%(2020年為15.9%)。對美國盟友體系的信任崩解隨之而來,歐盟已對“金卡”計劃表達強烈抗議:允許受制裁的俄羅斯寡頭申請,直接衝擊西方對俄統一戰線。這種"金錢凌駕價值觀"的操作,可能使北約內部裂痕擴大至冷戰以來最高水平。對發展中國家可能造成“腦力掠奪”,印度IT巨頭Infosys內部報告顯示,若“金卡”實施,其矽谷分部員工流失率可能從12%飆升至30%,觸發全球產業鏈重構。這種對新興市場高階人才的虹吸,將加劇全球發展的馬太效應。
教 訓
從歷史上看,之前並不是沒有先例,但最後都是以泡沫破裂結束:2014年加拿大投資移民崩盤,80萬加元門檻吸引中國資金,導致溫哥華房價5年暴漲217%,最終觸發集體訴訟與政策急剎車,6.5萬申請人血本無歸;2009年迪拜黃金簽證危機,房地產泡沫破裂後,580億美元爛尾樓成為中東金融風暴的墓碑,投資者平均損失率達73%;1997年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資本外逃與種族矛盾交織,最終演變為排華暴動,國家經濟倒退十年。這些案例揭示的規律觸目驚心:當移民政策異化為財政工具時,短期資金狂歡必以長期結構性崩盤為代價。
在分析完所有資料與案例後,我不禁想起索羅斯的警告:“當一種交易模式簡單到計程車司機都能理解時,就是它即將崩潰的時刻”。“特朗普金卡”計劃,本質上是用國家主權信用作抵押,向全球富豪發行"美國夢期貨"。其短期可能製造財政幻覺,但長期將掏空法治根基、撕裂社會結構、扭曲經濟生態。
那些手持“金卡”的新移民終將發現,他們購買的並非安全感,而是一張被多重風險槓桿加持的“沉船票”。當自由女神像手中的火炬被替換為POS機,這個國家最珍貴的資產——制度公信力,正在被切割成500萬美元的碎片拋售。歷史早已寫下結局,所有試圖用金融魔術解決政治困局的嘗試,終將以系統性崩潰收場。而對於投資者而言,在政治博弈的賭桌上,要認真理性做好自己的資產配置,不要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2024年,隨著經濟走勢、房價與利率下行,國內大類資產收益率普遍跌破2%(國債1.6%/存款1.5%/保險2.5%/房租1.7%),且極有可能長期維持在低位。這意味著從2025年起,中國家庭面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保值難題。
在低利率、低通脹與老齡化時代,除了降低房地產比例,增配國債、保險等避險資產。更好的做法是將選取標的擴大到全球的核心資產(比如鎖定4.6%利率的美債),讓家庭資產配置的收益率更穩健、風險對沖性更充分。
有全球資產配置諮詢需求的朋友,請新增運營微信(lang202501),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