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周,乙巳春節即將到來。和過去人們習慣過年回家團圓不同,現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利用難得的春節假期,或獨自,或結伴,或陪同家人一起出門旅行。而冰雪旅遊,正是春節出遊的熱門選項之一。
去年,爾濱就因此火了一把,也把冰雪經濟帶到了更多地方。為了接住接下來“寒假-春節”的潑天流量,最近吉林、北京、河北、內蒙、遼寧、黑龍江、新疆等7個北方省份集體行動起來,在吉林發起“萬千氣象看中國·冰雪微笑曲線”宣傳推廣活動。
吉林,這個平時鮮少出現在新聞版面中的沉默省份,終於站到了鎂光燈下,並且還站在了C位。
過去這些年,網上唱衰東北和吉林的言論不少,部分吉林人自己也有些找不著北,大量人口外流。但冰雪經濟的崛起讓外界看到,冰天雪地並非東北振興的環境阻礙,相反,獨特的冰雪“冷資源”才是吉林發展的最大動力,正在引領它走上正確的差異化發展道路,綻放出經濟的“熱效應”。
如何定義東北的現狀,是一個見仁見智甚至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人肯定其作為共和國長子,曾經對國家的工業化厥功至偉;有人吐槽其當下的營商環境,一口一個“投資不過山海關”;有人看空東北的經濟前景,甚至創造出了一個名詞“東北化”;但也有人堅信“領先全國20年,原來東北才是我們的未來”。
平心而論,每一種觀點都有其對的一面。但發展經濟就像學習考試,當我們用統一的標準答案來衡量、進而抹殺個體(不同區域)的差異,結果多少會有些不公。
GDP作為當前最為常見、權威的經濟核算方法,其在核算過程中對於不同行業增加值的計入程度並不一樣。簡言之,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能在GDP中得到更多體現,第三產業的價值在GDP核算中則往往被低估。而東北經濟的興衰起落,也幾乎就伴隨著全國工業格局的變遷。
傳統時代,工業極度依賴能源,工業大廠幾乎都分佈在能源產區附近,比如德國的魯爾區,美國的五大湖區、俄羅斯的烏拉爾工業區。但現如今,海運的興起、鐵路的提速,大大降低了遠距離能源運輸的成本,製造業的佈局漸漸與能源產區分離。改革開放後寶鋼、廣汽等的崛起,都是這種改變的體現。
相比南方,東北在發展常規產業方面的短板是顯而易見的。過長的冬季大大壓縮了生產的時長,過低的氣溫也會影響某些精密器械的使用,增加企業的保暖成分。
比如最近在長白山,傍晚四點多天就黑了,室外溫度動輒零下十多度。有當地的朋友說,她每天五點多下班,頂著月黑風高回到住處,做頓飯休息會,八九點就洗洗睡了,這讓北上廣深那些“996的牛馬”情何以堪?
但樸素的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市場的本質是交換,而交換的前提是各地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大衛·李嘉圖說過,葡萄牙應該集中力量生產葡萄酒,而英國則專門生產毛呢,然後兩國進行交換,這樣才能實現效率最大化和彼此間的雙贏。

同樣的,振興東北也得發揮東北的優勢,如果讓東北也像南方一樣去拼生產、刷GDP,這對他們是不公平的。
更何況,現在即便是南方,也已經有越來越多地方放棄了以GDP作為唯一衡量標準。比如,浙江早在10年前就取消了對佔全省面積45%的26個山區縣的GDP考核。正是這一舉措,保護了浙江的山水環境,為後來民宿業、鄉村遊的興起奠定了自然基礎。甚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之所以會誕生在浙江,多少也與此有關。
雖然直到現在,如果我們以GDP的標準來衡量這些山區縣,他們在浙江依然算“後進生”,但如果說是民富程度,他們卻一點不輸其他城市甚至省會杭州。
之前我去淳安、長興等地採訪,當地好多民宿業主表示,自己過去在杭州打工,家鄉農文旅業興起後,他們紛紛返鄉,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創業,一年二三十萬輕輕鬆鬆。這收入水平,哪怕放到上海杭州也不算少了。
東北的情況和浙江的山區縣頗為類似,對此中央也早有清醒認識,我們看國家對於東北“五大安全”的排序,產業被置於國防、糧食、生態和能源安全之後。而隨著功能角色和工作重心的調整,最近幾年東北的發展反而迎來了不小的起色。
以吉林為例,2023年以來曾連續6個季度GDP增速高於全國。2024年一季度,吉林GDP增速更是高達6.5%,一度領跑全國。
不過在我看來,東北特別是吉林,目前面臨最迫切的問題,並非經濟結構,也不是GDP資料,而是如何被看見,進而被理解。幸虧冰雪經濟的走熱,給了吉林一個絕佳的契機。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眼球經濟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從西安、成都、杭州等老牌網紅大市對於眼球營銷的駕輕就熟,到淄博、開封、天水等網紅新秀城市對於眼球經濟的孜孜追求,“被看見”正在變成區域競爭的第一驅動力。
東北如何被看見?爾濱已經給大家打了個樣。其實論旅遊資源,吉林一點不輸北面的鄰居。
中國最大的火山在這裡噴發,最富饒的冰湖在這裡豐收,最壯觀的霧凇在這裡誕生……無奈許多人依然不會第一時間想起他的名字。以至於有人說,在低調的東北三省中,吉林是更低調的那個。
特別是像我這樣的南方人,過去對吉林的關注甚至都不及對日韓等外國。但來了之後發現,吉林的好東西還真不少,除了傳統的東北三寶,冰雪資源是吉林最吸引眼球的特點。

地處北緯40度至50度這一“世界冰雪黃金緯度帶”上的吉林,可謂發展冰雪經濟的“天賦型選手”。據吉林省文旅廳2023年公佈的冰雪資源普查資料,在冰雪資源的8個主類、25個亞類和112個基本型別中,吉林的擁有率達到100%。
隨著全民旅遊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北京冬奧會後,中央提出“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冰雪經濟迎來大爆發,大批南方遊客湧向吉林。這幾天每到一個景點,都能聽到講粵語、上海話的遊客。
尤其是滑雪場,雖說這些年南方各地也新建了不少室內滑雪場,但相比起來,吉林的滑雪場具有雪量大、雪期長、雪質好等優勢。特別是長白山地區,它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脈一道,並稱為“世界三大粉雪基地”。

這裡的雪,含水量少、柔軟蓬鬆,滑行體驗極佳。所以不僅備受專業運動員的青睞,也得到了“南方小土豆”的好評。很多人滑了室內後就想滑室外,滑了短道後就想挑戰長坡,甚至是野坡。而吉林,便是他們的終極目的地。
目前,吉林已形成了以北大湖、萬科松花湖、萬峰通北、長白山萬達“一湖三萬”為代表的滑雪度假區。全國26個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中,吉林一省就佔了5家。冰雪市場佔有率、冰雪產品銷售額、文旅接待總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國內第一方陣。

長白山和平滑雪場經理張力中告訴筆者,他們雪場中90%的遊客都是南方人,尤以來自長三角和大灣區的最多。而作為新中國第一個滑雪場的萬科松花湖滑雪場,這兩年保持著平均20%的增速。去年實現接待量76萬,本雪季開板以來,客流量已突破20萬,預計整個雪季下來有望達到100萬。
在自然觀光、滑雪運動、冰雪雕塑等冰雪專案的帶動下,2023~2024年雪季,吉林共接待遊客1.25億人次,同比增長121%;旅遊收入2419億元,同比增長140%,展現出發展冰雪經濟的巨大潛力。

而根據吉林之前釋出的《關於推動吉林省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到2027~2028年雪季,該省冰雪旅遊接待遊客量將達到2.3億人次,冰雪旅遊遊客出遊總花費達到4200億元;到2030年,冰雪旅遊將接待3億人次,冰雪旅遊出遊總花費達到5400億元,冰雪裝備製造業總產值超過50億元。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今年雪季吉林再接再厲,一方面繼續升級基礎設施,全省雪道總面積、雪道總長度、雪道數量、架空索道數量分別同比增長5.7%、3.5%、2.8%、9.4%;另一方面在政策惠民、政策引客上進一步發力,將冰雪消費券總規模增加至1億元。
應該說,吉林的努力正在被越來越多人看見。在小紅書上,“總有一個冬天要留給吉林”的話題過去一週討論量就接近10萬。但要把吉林建設成為國家冰雪經濟中心、冰雪文化創意中心、優質冰雪生活圈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冰雪經濟集聚區,當地顯然還有很多路要走。


最近,吉林省梅河口市、吉林省委宣傳部、遼源市龍山區等地市和部門,相繼南下寧波北侖、寧海、江蘇太倉、浙江紹興等地,考察冰雪經濟。
之所以要如此大費周章,奔赴冰雪資源稟賦遠不及自己的江浙“取經”,是因為冰雪經濟和所有產業一樣,不是有了資源就能夠躺著發展起來的。
此前,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內刊《決策參考》曾刊文表示,吉林冰雪經濟主要存在冰雪產業內外融合水平有待提高、冰雪品牌影響有待提升、冰雪產業附加值較低等短板弱項。而這些正是江浙等發達地區所擅長的。
近些年,冬季鮮少降雪的江浙地區卻湧現出一大批獨具特色的冰雪消費場景與服務,正在影響和改變著中國的“冰雪版圖”。
據《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22-2023)》,截至去年4月底,全國59家室內滑雪場中,長三角佔據了14家,成為第一大區域。
而江浙之所以能無中生有、後來居上,首先靠的是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和經營者敏銳的市場嗅覺。事實上不只冰雪經濟,浙江在很多產業上都是如此。比如海寧不產一張羊皮,卻誕生了聞名世界的皮革城;永康沒有金屬礦藏,卻成為世界五金之都。
吉林的冰雪潛力要想得到充分開發,也得發揮市場的作用,調動民企的積極性。當然考慮到吉林本地的民資民企相對較弱,所以亟須透過招商引資,引入外來資本。而在此過程中,政府的法治水平、信譽口碑、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就顯得十分關鍵。
浙江的民營經濟之所以如此蓬勃興盛,除了民間敢想敢闖敢幹,具備“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政府對民營經濟的鼓勵與扶持,對民企的保護與服務,也是有口皆碑的。諸如“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用跑”這些政務服務創新舉措,均出自浙江。
作為對口合作省份,吉林這些年派了不少幹部前往浙江掛職,應該也見識到了,能否帶回吉林,如何在本地複製,是下一步應該想的和做的。

總體來說,最近我在吉林遇到的那些南方遊客,對於吉林冰雪旅遊的產品豐富性、體驗滿意度都是很好的。而隨著遊客的越來越多,各種新興的旅遊場館和旅遊專案正在吉林遍地開花。
這次到的好幾個地方,比如長白山上的雲頂天宮、傳奇小鎮裡的金代古街、松花江畔的望雲拾玖坊,都還處在擴建或除錯過程中,給人一種冰雪經濟欣欣向榮、供不應求的感覺,大大改變了對東北產業不振的刻板印象。
而冰雪經濟的爆發,不僅給吉林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引擎,也帶動許多本土企業實現轉型突圍。比如開發長春冰雪新天地的吉林省建設集團,早年是做建築工程起家的,但這些年行業不景氣,加之東北天氣寒冷,很多專案無法施工,為了解決1萬多名員工冬閒時間的工作問題,集團從2019年開始嘗試涉足冰雪產業。短短幾年時間,冰雪板塊的營收已經佔到集團總營收的十分之一,且保持著高速增長勢頭。
去年,長春冰雪新天地遊客為120萬,而根據集團董事長江禮成的預估,今年將達到260萬。不僅總量翻番,遊客來源也更加多樣化。除了大批“南方小土豆”的湧入,外國遊客數量也已達到每天幾百人。
吉林省建設集團的案例彷彿一個隱喻,暗示著吉林產業經濟發展的轉型方向以及未來前景。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利用春節等假期,多去吉林逛逛玩玩,支援一下當地的冰雪經濟。就像當年吉林的大廠,如長春一汽,出人出力支援全國三線建設一樣。
/// END ///
No.614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土哥涅夫
作者簡介:長三角區域城市觀察家、“為父親寫史”計劃發起人、公眾號“三土城市筆記”主理人。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