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自拍》第459個口述故事
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都會喚醒人們對文學的記憶,我們重新談論名著,探討新的命題,思考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文學該是什麼樣子,也反思自我,和每個個體的現實處境。
我們在抖音上發現了一群讀書博主,有的人沉醉懸疑和科幻,拆解偉大作家的想法和腦洞;有的人迷戀名著的魅力,講大部頭經典講得通俗易懂,找到古典作品在當代的現實意義。
他們帶領普通人一起在文學中看見痛苦、感受孤獨,也找尋到繼續生活下去的力量,就像文學之旅上的一個個“搭子”。
今天,是“文學搭子”@1379號觀察員 的故事。
你能在李燕飛身上找到很強的時代烙印。
2008年,他工作第一年,那正是北京奧運會、股市大好的年份,他從城市東邊騎車到西邊上班,現在都能想起當時的朝氣蓬勃,“看朝陽都覺得可愛”。後來他在房地產行業、國企輾轉,在工作近十年時決定北漂,那是2017年,他滿懷夢想,覺得“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起初確實順利,到了35歲,卻開始面臨中年危機。當他只揹著一個書包走出最後一家公司時,他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人生該怎樣走。這一年,他選擇“躺平”。
那段艱難的日子裡,唯一陪伴他的只有書籍。他看特德姜的科幻小說,驚奇於作家的奇幻腦洞;看曹雪芹的《紅樓夢》,在賈府的衰敗裡看到人生的無常。後來他在小小的出租屋裡,看完了劉慈欣的《三體》,裡面有一個小人物,叫1379號監聽員,作家對這個人物的筆墨不多,但李燕飛記得,這個角色也終日生活在一個狹小的、昏暗的房間裡,普通到只有一個編號,可他依然有自己堅定的理想。
李燕飛說不清自己是什麼時候決心改變的,他給自己起了一個新的名字“1379號觀察員”,在抖音開啟了自己的創作。他把自己被文學觸動的瞬間分享給大家,畫面精緻,形式新奇,也得到了許多共鳴。
透過文學的世界,他重新建立起和現實世界的連線。
決定北漂那一年,我覺得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我來自內蒙,一個特別小的地方,地圖上可能都查不到,那塊就我們一戶人家。六歲以前,我和父母生活在草場,家裡養牛羊,我對童年最深的印象就是颳著大風的冬天,外面下著大白毛雪,我媽在房子門口弄酸奶的奶皮子,我站在草場邊上,薅掛在圍欄上的羊毛,因為這個東西可以賣錢。所以我看《我的阿勒泰》的時候非常有共鳴,我童年的生活和那裡很像。

我童年時拍的兒童寫真照。
到了上學的年齡,我父母陪我來旗裡讀書。我幾乎是從識字開始就喜歡看書,小時候非常迷戀《水滸傳》,把108將背得滾瓜爛熟,當時我父母不支援我看書,他們覺得那是閒書,對學習沒有用,後面我就跑去同學家裡偷偷看書。
我有一個同學,家裡非常有錢,他們家有特別多的書,所以我特別願意跟他交朋友。當時我跟我媽說,我要出去玩,實際都是去看他們家看書,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四大名著、《基督山伯爵》,我都是在那個階段看完的。
我高中出了旗,去讀了市裡的寄宿學校,本來想學文,但父母不讓,當時社會上就已經開始流行說讀文科沒有用,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們來學校說服了我好幾次,所以我後面還是成為了一名理科生,但我不喜歡理科,也不想學,後來高考也考得不好,上了天津農學院,讀園林設計。
我從那麼小的一個城市到天津,突然就覺得,哇,世界這麼大。我是上大學以後,第一次吃肯德基,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第一次去KTV,那時候就覺得大城市真好。
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先是回內蒙工作,當時父母搬到了呼和浩特,在他們的規劃裡我們一家可以在這裡定居生活。我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平面設計師,幫婚禮、展會設計一些物料。那時我天天騎著腳踏車從城市的最東邊,跑到最西邊上班,我現在都記得當時蹬腳踏車時候的勁,非常猛,動力十足,看朝陽都覺得可愛。

大學剛畢業,工作時候的照片,那時還是個非主流少年。
那是2008年,我第一個月工資只有不到300塊,但我拿到工資,就去了一家上下班路上會經過的書店,我盯上這家書店好久了,一直想著發了工資進去消費一次。那天我買了三本書,一本是貓膩寫的《慶餘年》,一本設計相關的雜誌,還有一本是《三體》第一部。那會兒我工作不至於特別忙,也經常有時間可以看書。

很久很久以後,我有了這麼大的書架,和這麼多的書。
我在內蒙跳了兩次槽,後面也換了行業,做了品牌諮詢。但我屬於挺幸運的那種人,領導們都很看重我,甚至公司的大老闆會在一些聚會上來找我這個底層員工,說一些鼓勵我的話。
也許是因為我收到了很多誇讚和鼓勵,也許是因為領導們對我的培養,讓我變得很膨脹,飄在了天上,覺得自己待在本地完全是屈才了。
2017年,進入職場近十年,我選擇北漂。來北京那一刻,我覺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終於來到了值得我奉獻終身的地方。
35歲,我躺了一整年,書是唯一的避難所
我來北京的時候已經30多歲了,剛開始業務也穩定,很多潛在客戶會找我們接觸,但大概是到了35歲的時候,感覺自己到了職業的瓶頸期,經常遲到,做什麼都提不起勁來。
我當時覺得整個環境已經放棄我了,我周圍都是年輕人,人家在那幹勁十足地今天做這個專案,明天做那個專案,而我像一個老頭一樣坐在那,手上也沒活,再待下去感覺自己也沒有什麼用。
我主動提了離職,那天上午10點半我去公司找了領導,我倆一起在樓道里抽了根菸,我還給自己編了一個藉口,說朋友想拉我做一個專案,我想走了。領導很瞭解我的脾性,知道我不可能去做那個行業,但他也相當於給了我一個臺階,說,行,那你就走吧。

2020年,出租屋裡的一張書桌,一臺電腦,就是我的新工位。
那天午後,我什麼東西都沒拿,就揹著書包,假裝要出去辦事的樣子,我就悄悄地離開了那個公司。
辭職以後,我本來是打算找工作的,但我是特別內向的人,很不擅長面試,過去也基本沒有經歷過特別嚴格的面試流程,所以當面試官問我,“你為什麼要來我們公司”“你能給公司帶來什麼”這些問題的時候,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大概面了兩三家公司,就放棄了,那會兒剛好是疫情,我就在家躺平了一年。

2020年的春節,我的年夜飯。
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我很內耗,我那時候也就35歲,我想,如果我能活到80歲,那還有45年,這45年我該幹嘛呢?我沒有工作、沒有存款、沒有結婚、沒有孩子,相比起我的同齡人,我什麼都沒有,甚至裸辭以後,我都要借住到朋友家裡。
然後我就坐了一個決定,我要去看書。我從小時候看四大名著的連環畫開始,就堅信如果你不知道該幹什麼,又必須要找一件事情做,那就去看書,因為這是以後一定會對你產生幫助的事情。

我在戶外看書時,朋友幫我拍的照片。
三里屯有一個三聯書店,不點東西就可以看書,而且書非常多,我在那個書店度過了很多下午,兩三天就能看完一本書。給我衝擊最大的一本書是《霍亂時期的愛情》,我花了一個下午看完的,倒不是因為愛情,而是我覺得一個人能在那麼長的時間裡,堅持一個夙願,從一而終,又見到了另一個人,挺觸動我的。
當時我生活的房間很小,除了兩張單人床,一個50公分長寬的小桌子,什麼都沒有,我在這裡看完了劉慈欣的《三體》,最有代入感的就是1379號監聽員,我們都生活在一間小小的房子裡,覺得自己的一生就這樣了,支離破碎的,但也能有自己的理想。雖然這個角色沒有特別多外傳,但我非常喜歡它,後來我做抖音賬號,用的也是這個名字,1379號觀察員。

沒想到這個名字後來會陪我登上很大的舞臺。
那段時間我沒有工作,也沒有人生的方向,但生活的愁苦都被文學沖淡了,當你進入一本書的世界,下一頓飯該怎麼吃?晚上睡覺沒有暖氣該怎麼度過?現實的壓力會被文學分散掉,書的世界會讓我感受到片刻的寧靜。
第一條抖音收穫三萬粉絲,我重新相信自己會有光明的未來
我在2021年開通了一個抖音賬號,那會兒電影《沙丘》很火,但在網上也有很多爭議,很多人覺得不過如此。但我看過原著,特別好,我感覺得給大家講一講,讓大家瞭解原著,再做判斷也不遲。
做影片需要特別綜合的技能,要會蒐集資料、歸納總結,要用文字把事情清晰地陳述出來,還要懂得用畫面展現故事。突然之間,我之前的職業經歷好像都有用了,當平面設計師讓我掌握了運用軟體的邏輯,做品牌諮詢讓我知道怎麼蒐集、總結資訊,再講給大家。那時候我想起了李宗盛的那句: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平面設計師的工作經歷,讓我能輕鬆畫出人物線稿。
我的第一條抖音影片,是在朋友的小出租屋裡剪的,手機配音,剪映剪輯。發完以後,哐一下,一晚上漲了三萬粉絲。那是我那段時間唯一情緒波動的時刻,我確定這個事可以往下幹。
做第一個影片的時候,我心裡沒有負擔,有人看就看,沒有人看就沒有人看,無所謂。但做第二個影片,我已經有三萬粉絲了,心裡就有包袱了,剛開始很慌,像是突然中了大獎,不知道該把錢放在哪。後來我考慮清楚,至少要對得起這些關注我的人,要做得比第一個影片更有亮點,畫面更精美,所以第二條影片的更新時間是半個月以後。
我很享受做影片的準備過程,比如我做《紅樓夢》的時候,把各個版本翻來覆去讀了六遍,在本子上梳理每個版本的情節脈絡,現在很流行用電腦畫流程圖,但我喜歡手寫出來,這個過程能讓我記住情節,然後把它講明白。

我習慣手寫筆記,做思維導圖。
影片釋出之前,整個過程都是由我掌控的,我來思考怎麼把這個事講的有意思,怎麼把畫面呈現得好玩一點,這個過程對我來說很好玩。比如我會去統計賈府一年的收入是多少,西遊記誰的戰鬥力最強。我覺得大家未必愛聽你一板一眼地講故事,但你設定一些好玩的話題,大家就會有參與感,也想去看看書裡是怎麼回事。

2024年9月,我在抖音影片裡統計了《西遊記》各個角色的戰鬥力排行。
我在寫文案的開篇,基本就會預想到結尾,最後要放一個什麼樣的BGM,然後順著整篇文案的情感寫下去,我經常寫得非常亢奮,心潮澎湃,觀眾不一定喜歡看,有些播放量沒那麼好,後來我都隱藏了,但我寫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

今年我講《罪與罰》時的影片檔案,本來覺得20分鐘能講明白,後來出了120分鐘的講解影片。
在抖音的創作蠻大程度改變了我的生活,過去我是個特別社恐、內向的人,生活中基本沒什麼朋友,但我最早期的那批粉絲,建了一個40多人的QQ群,他們有的在新加坡、有的在黑龍江、有的在廣東,天南海北的人,但是成為了特別好的朋友,有時還會聚會,然後給我發照片。
我私底下不太敢見人,但也經常在群裡跟他們肆無忌憚地發表情包,開玩笑。

在抖音創作成為我的事業,這是2023年,我工作的地方。
我影片底下有很多溫暖的評論,流量不好的時候,很多人會鼓勵我,你不要擔心,總有一天會好的。還有人會留言說,想看我講什麼內容,開什麼新系列,這些期待讓我非常受用,連我爸媽都會來催更。

觀眾對我的真誠鼓勵。
我從上家公司辭職以後,沒再和當時的領導單獨說過一句話,我覺得自己好像辜負了他的期待,沒能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但他後來看到了我的影片作品,還給我留言說,加油,好好幹。過去我倆經常一起打遊戲,我一看那個ID就認出來是他。我說,沒問題。

2024年,我終於有了自己的書房。
辭職在家的那一年裡,我所有社交視窗都關閉了,生活在一間小小的出租屋裡,世界裡只有書籍和自己。但抖音創作讓我重新和外界聯絡在一起,我擁有了新的朋友、新的事業,也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我想我會繼續做下去。
*本文由李燕飛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李燕飛 | 口述
咩 嘰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59個口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