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者”、“獵人”和“舞者”,這是好奇心的三種風格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加里·斯蒂克斯(Gary Stix) 
翻譯|林清
維基百科網站將好奇心定義為“對新的事物有興趣,會想要探索、研究及學習的特質。觀察人類及其他動物都可以找到這類例子”。但是作為驅動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好奇心的複雜性還不止於此——作為全球最大的網路百科平臺,維基百科正在幫助社會學家深化對好奇心的定義。
研究人員追蹤了維基百科的使用者如何在不同條目之間穿梭,並迷失在維基百科的“兔子洞”中。他們發現人類的好奇心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風格:“好事者”(busybody)、“獵人”(hunter)和“舞者”(dancer)
“好事者”往往會在許多關聯並不密切的條目間來回跳躍。相比之下,“獵人”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只會瀏覽少數幾個密切關聯的條目。“舞者”則會把完全不同的話題聯絡在一起,試圖激發新的想法。“想要滿足好奇心,需要將資訊片段聯絡在一起才可以,並不是簡單地獲取資訊就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網路科學家達尼·巴西特(Dani Bassett)說道。這項給好奇心分類的研究近期已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巴西特是論文的通訊作者,他表示,“這個過程並不是像撿起路上的石頭放進口袋一樣隨便撿起某一條資訊。相反,我們在收集資訊的同時,還要將其與已知的東西聯絡起來。”
巴西特的團隊追蹤了50個國家和地區使用維基百科移動客戶端的使用者,涉及的語言達到了14種,總人數超48.2萬人。研究人員為這些使用者建立了“知識網路”(knowledge networks),這個網路反映了使用者搜尋的條目間的關聯程度。在繪製出這些搜尋行為後,他們還評估了好奇心風格與使用者所在地的幸福感、不平等水平和其他衡量指標的聯絡。
結果顯示,在教育水平更高、性別更平等的國家,人們往往更具有 “好事者”的特質。而在教育和平等水平都更低的國家,則會出現更多“獵人”。巴西特猜測:“在壓迫性結構或父權體制更強勢的國家,知識生產可能存在限制,導致人們更容易過度關注某個話題。”研究人員從物理到視覺藝術等領域,分析了“好事者”和“獵人”感興趣的話題。這項研究還首次提供了“舞者”這種好奇心模式的證據。
維基百科的不同使用風格:根據使用者在維基百科移動客戶端的搜尋模式,研究者給每個人的“獵人”和“好事者”程度打了分。他們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條目的受歡迎程度,以及好奇心風格與關注領域間的可能關係。資料來源:“Architectural Styles of Curiosity in Global Wikipedia Mobile App Readership,” by Dale Zhou et al., in Science Advances, Vol. 10, No. 43; October 25, 2024製圖:阿曼達·蒙塔涅斯(Amanda Montañez)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埃裡克·努克(Erik Nook)稱讚這項研究的覆蓋範圍之廣“令人眼花繚亂”。他表示,這項研究的作者彙集了一系列專業領域的知識,包括拓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情感科學、臨床醫學、社會學和計算模型,帶來了“對人類行為的大量見解”。
2016年,巴西特和他的雙胞胎兄弟、美國美利堅大學的哲學教授佩裡·朱恩(Perry Zurn)注意到,大量的學術研究都在關注創造力,相比之下,很少有研究討論創造力的必要前提——好奇心,因而種下了這項研究的種子。朱恩深入研究了過去2000年來的西方歷史和哲學文獻,發現其中描述了各種各樣的好奇心風格,其中就包括這篇論文中涉及的三種。維基百科則提供了一個真實世界的測試平臺,來驗證從哲學大師作品中提取出來的好奇心風格:“好事者”“獵人”和“舞者”。海德格爾和尼采萬萬沒想到,他們的工作有一天還會影響到維基百科“兔子洞”中的網路科學。
本文選自《環球科學》2025年02月刊“前沿”欄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試讀包正在熱賣
點選圖片或閱讀原文立即購買!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點選【在看】,及時接收我們的內容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