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隱秘大學,正排隊宣佈融資

高校,創新源頭。
作者 I 劉博 陳曉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一群年輕面孔闖入創投圈。
投資界獲悉,3D生成大模型公司影眸科技完成數千萬美元 A 輪融資,由美團龍珠、字節跳動領投,老股東紅杉中國種子基金及奇績創壇持續跟投。令人意外的是,公司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4 歲。
這是一個孵化自上海科技大學的創業專案——2020年,吳迪、張啟煊、張龍文、曾初嘯等人創立影眸科技,團隊與上科大共同提出的可控 3D 原生 DiT生成框架 CLAY 與 3D 服裝生成框架 DressCode,均獲計算機圖形學頂會 ACM SIGGRAPH 2024 最佳論文提名,被認為是新一代 3D 生成基礎框架。
“現在我們經常跑上科大蹲專案。”此前一家知名早期投資機構的分享引起我們的注意。不同於清華、上海交大、哈工大等傳統名校,上科大乍聽略顯陌生,成立僅僅十餘年,殊不知已經累計孵化40多家科創企業。如此一幕,堪稱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大潮的一縷寫照。
團隊平均24歲
剛剛,美團位元組聯手投了
影眸科技的故事,始於上科大的一間實驗室。
出生於1997年,吳迪在2015年進入上科大學習,是該校招的第二屆本科學生。他剛入學時,上科大成立不久,校園內處處都是工地。
圖源自上科大官方公眾號
吳迪曾回憶,在選擇學校時他一度擔心過眼前的工地能不能將效果圖變成現實,但被開放日老師那句“陪一個大學共同成長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打動,義無反顧地來到上科大。
大學期間,吳迪加入了虞晶怡老師的計算攝影課題組。也在這間實驗室內,他結識了日後的幾位創業夥伴。幾年時間裡,吳迪與實驗室夥伴共同研發出高精度人臉掃描裝置——穹頂光場系統,並在《流浪地球二》的製作中進行了測試與應用。
“實驗室技術就該拿到產業上去落地。”於是在2020年,他聯合實驗室的張啟煊、張龍文、曾初嘯等人,正式創立影眸科技。這一年吳迪才23歲,其餘幾人年齡甚至比他還要小,至今這支團隊的平均年齡也僅有24歲。
成立次年,影眸科技推出一款二次元生成器AI畫板應用——“WAND”,收穫千萬級瀏覽量。當時,正值2021奇績創壇秋季創業營校友招募,奇績創壇合夥人陸奇博士來參觀公司後,隨即便邀請他們參與,併成為當期敲定的第一個專案,完成天使輪融資。
此後元宇宙熱潮掀起,影眸科技順勢獲得第二輪融資——2022年4月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紅杉中國種子基金領投、原股東奇績創壇跟投。但創業並非一帆風順,影眸科技團隊也曾迷茫,吳迪曾回憶,那段時期和團隊每天都在思考,怎樣才能做出有實際應用場景的生成式AI產品。
最終,團隊決定將重心轉向3D生成領域,最終推出3D生成平臺Rodin Gen-1。據介紹,Rodin Gen-1 擁有超過 40 億引數,透過輸入影像或文字,能夠生成規範網格的高質量四邊面幾何模型及 PBR 材質。2024 年底,影眸科技又釋出 Rodin Gen-1.5 版本,透過新一代 3D 原生表達,全面解決行業內長期存在的薄面與邊緣銳度問題。
很快,Rodin上線 45 天后即實現100萬美金年經常性收入(ARR)。影眸科技已與Amazon、字節跳動、Unity、拓竹等建立合作,截至目前已獲得數百萬元B端商業化訂單,覆蓋遊戲、電商、具身智慧、空間計算、3D 列印、影視等多個行業。
影眸科技的創業歷程,也見證上科大從一片工地到高樓林立的全過程。在吳迪看來,某種程度上,上科大從無到有也是一次創業,而影眸科技就是這次創業的一個註腳。
一支隱秘創業軍團崛起
VC追著投
放眼望去,上科大系創業者正在排隊融資。
今年1月初,工商資訊變更顯示,靈秘科技新增機構股東奇績創壇。這是一家成立於2022年的創業公司,致力於利用神經網路渲染 NeRF 技術與 AI 生成模型,打造超寫實虛擬寵物的一站式應用平臺,身後兩位創始人許騰和王有佳同為上科大校友。
時間再向前推移,正序生物完成超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由上海國投孚騰資本領投,聯新資本、博裕資本、禮來亞洲基金、萬物資本、紅杉中國等現有股東跟投。公司同樣孵化自上科大,創始人陳佳是上科大生命學院副教授、基因編輯中心主任。
同一時間,標新生物宣佈獲得A輪融資,由黃埔生物醫藥基金領投,粵民投、南灣百澳、司南園科跟投。創始人楊小寶於2016年歸國加入上科大免疫化學研究所姜標課題組,後在2020年孵化標新生物,這也是上科大首個生物醫藥公司。
此外,颶晟科技宣佈完成天使輪融資,由聯和投資獨家投資。身後創始人婁鑫是上科大資訊學院長聘副教授、研究員、博導;CTO饒朝林為上科大資訊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聯合創始人周平強則是上科大資訊學院副院長、終身教授、博導。
還有貽如生物也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星空資本領投,線性資本、旦恩資本和奇績創壇跟投。2022年初,憑藉學校提供的孵化器資源,蘇睿和同為上科大本科生的文昱傑、薛睿軒一起成立貽如生物。
如此一幕幕,不勝列舉。這也讓外界得以一窺上科大創業軍團的特徵——遍佈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新能源等多個硬核領域,來自科技成果轉化。
其實早在2019年,上科大就成立技術轉移辦公室(OTT:Office of Tech Transfer),致力於跨界引領創新創業生態,營造創新創業氛圍,運營自主智慧財產權,孵化早期技術和初創企業。上科大官方一組資料顯示,2018年至今,學校專利許可合同金額累計超過70億元,位居國家高校專利許可合同金額榜單的前列;逾50家衍生企業獲得了早期融資,總估值近70億元。
為何上科大系能夠在創投圈異軍突起?吳迪曾總結,上科大搭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發揮的試錯平臺,讓他們積極擁抱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價值觀,互相包容尊重;更重要的是,允許失敗,繼而獲得成功,給了學生真正的成長空間。“是上科大讓我們能夠成為‘不完美但卻完整’的人。”
揭秘最年輕雙一流大學
其實江湖中早有傳聞,上海張江坐落著一所神秘高校:一年僅招收500名學生,成立僅十餘年,就成為最年輕的雙一流大學。去年該校錄取分數線在多省中超過650分,碾壓眾多985高校。
由此,上科大的面紗漸漸揭開。
時間回到2013年9月30日,上海科技大學正式建立,由上海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共同建設,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等關鍵領域。“小而精”、體制活、與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深度融合成為了這所大學的鮮明標識。
校園位於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處於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區域,與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新藥研發平臺等國家級大科學設施和科研機構融為一體。
官網顯示,截至2024年6月,上科大已選聘常任軌教授349位、教學教授31位、特聘教授279位,其中包括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39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美國人文和科學院院士、1位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本科師生比1:4,每個學生都有專屬導師隨時陪伴指導,實行相對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曾有人評價,上科大有望成為中國版“麻省理工”。比如:上科大沒有設系,只設置了學院,鼓勵學科間的交叉,學生可以自由選修;在上科大,各種頂尖實驗室基本都面向本科生開放,大一就有機會進入實驗室參與課題研究討論;上科大鼓勵本科生與導師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保護一切科研成果。
據悉,目前上科大約 80% 的本科生會在一到三年級陸續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工作,本科三四年級即可選修研究生課程,其中約10% 在本科就讀期間就收穫了科研成果。時至今日,上科大已形成了物質科學、生命科學、資訊科學等優勢學科群,建立了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大科學中心、2060研究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等優勢學科。
重視科研,不只是紙上談兵。自2018年以來,上科大每年定期舉辦創新創業大會,邀請早期投資機構,為學生創業提供實質性的幫助。目前雙創大會已經成為上科大的創業品牌,六屆雙創大會累計服務104所高校院所的2500餘位師生,超過960位投資人參加,僅上科大獲獎專案中41%已實現轉化。
正如上述提到,2019年學校成立了技術轉移辦公室,專門負責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傳統意義上的大學技術轉移辦公室不同,在上科大,科研成果轉化各環節各司其職——教授搭臺、畢業生唱戲、具有創業能力的企業背景人員負責運營。
從本科生抓起,學術富養,科研自由,扶持創業,這所最年輕的雙一流高校正在批次誕生一群年輕科技創業者。截至目前,上科大已經累計孵化科創企業40多家,其中不少創業者是95後、00後。而自建校以來,上科大也才僅有2000多名畢業生。
高校歷來是創新的重要源頭。走出校園後,他們成為中國科技戰場的生力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