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悉,伊朗總統候選人佩澤希齊揚在5日成功勝選,他是4名候選人之中唯一一個改革派,勝選頗為出乎意料。
因為伊朗軍政大權都是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所控制的,所以佩澤希齊揚能出現在投票名單中,也被認為是哈梅內伊的意思——哈梅內伊一直有讓伊朗改善和其他國家關係的政治抱負,但一切都是基於西方“尊重伊朗”和解除制裁的前提下。
當前美西方拒絕和伊朗接觸,拜登上臺後也沒有再恢復和伊朗核協議的談判,兩邊的關係幾乎是陷入了全盤僵化的水平。

8日,佩澤希齊揚政府首次對外發聲,其外交部發言人卡納尼宣佈,伊朗的外交環境很有利,所以下一屆政府可以利用當前外交成果來解除對伊制裁,總統將會履行競選承諾,和西方國家進行開放性接觸。
同時卡納尼還強調了一點:中國是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希望接下來伊朗與中國等友好國家的關係進一步得到加強。
這段發言闡述了伊朗兩個基本的外交策略:對歐美國家有改善關係的企圖,以及希望能和中國強化外交往來。

但8日當天,美國對伊朗的言論澆了一盆冷水。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表示,美國根本不會期待一次選舉會讓伊朗的政策發生變化。
被問到美國是不是願意和新總統佩澤希齊揚發展外交關係時,米勒則強調“伊核協議問題才是伊朗的外交起點”。
不過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表示,美國不會和伊朗重啟關於伊核協議的談判,必須要看到伊朗“做些什麼”,預計伊朗政府的行為也很難有所改變。

分析人士表示,美國稱伊朗必須要“先做點什麼事”才會考慮和他們啟動外交談判,這是在暗示伊朗用讓步來換取美國的外交“開門”。
當前拜登政府認為伊朗在中東問題上和他們作對,尤其是支援真主黨、胡塞武裝對抗以色列和西方船隻,他們必須要先收手。歐盟還指控伊朗援助俄羅斯無人機與彈藥,並對其施加制裁。
更何況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都知道,伊朗的真正“一把手”是哈梅內伊而不是佩澤希齊揚,只和新總統討論改變政策,有結果的可能性並不大。

值得一提的還有,佩澤希齊揚本人還明確強調了一點:伊朗將繼續支援“抵抗軸心”,這就是對以色列持有對抗態度的中東地區國家和地方武裝;在堅持這一點的基礎上,他們能和西方改善關係的可能性就更少了。
對此有評論稱:“美國人很清楚哈梅內伊是所有政策的導向者,問題在於伊朗想同時和中國強化關係,又想和西方改善關係,這是不切實際的。美國的挾持性政策要求伊朗也必須面臨‘二選一’的結局,如果他們選擇中國,那麼美國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政府大機率都不會與其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