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免疫落差,那是不是要主動感染來鍛鍊免疫力?

很多人說,既然免疫落差會增加生病的風險,那是不是要主動接觸病原體,多鍛鍊免疫系統來獲得免疫力?
我的回答:不是。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類也是一種生物,我們的人體也是長期在環境裡演化出來的,並依然在持續演化以適應環境,包括我們的免疫系統也要提供適配的適應能力,才能讓我們在不同的病原體環境下正常生活。
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刻,當我們吸入第一口空氣,吃第一口奶,就開始有一些微生物進入呼吸道和消化道,我們的免疫系統就開始和各種病原體打交道。
經過了漫長的演化,我們的免疫系統已經進化到了基於出生那一刻的初始配置就可以和絕大部分的病原體和平相處,所以進入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微生物只是定植其中,並不引發病症,有的可以幫助抵抗一些致病菌的定植,甚至產生一些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這些成為益生菌或定植菌。
但是,我們的免疫系統還未達到能和所有的微生物和平相處的水平,在後續的時間裡,有的微生物可能透過感染引發病症,而且有的感染是幾乎所有人類都會遭遇的。
比如導致普通感冒的病毒有200多種,而孩子在出生後的頭2年就要感冒8-10次[1],在沒有輪狀病毒疫苗之前,孩子在出生後3-5年基本都會感染。導致幼兒就診的人類皰疹病毒-6,1歲時40%的孩子會被感染,2歲時77%會被感染。[2]
而且感染什麼樣的病原體,以及感染時間,會和病毒的傳播方式以及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有關的,比如家裡有多個孩子的,孩子在幼兒期的感冒次數就會更多,孩子剛上幼兒園後,也會進入一個生病的高頻時期。‍‍‍‍‍‍‍‍‍‍‍‍‍‍‍‍‍‍‍‍‍‍‍‍‍‍‍‍
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就是孩子的免疫系統和環境適應的過程,這個適應的過程,包括免疫系統認識各種病原體,並且產生針對這些病原體的抗體和免疫細胞,最後建立了對它們的防禦能力,然後形成平衡狀態。
當然隨著醫學的發展,現在針對一些危害大的病原體已經有了疫苗,接種於疫苗,孩子可以不需要經過自然感染的折磨而直接獲得針對這些病原體的免疫能力,更快進入平衡狀態。
一個人出生後,透過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他的免疫系統慢慢的和他所在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下可能接觸的病原體自己建立了平衡,生病就會相對少。
但這種免疫的平衡,是可能因為環境、生活方式變化,要接觸一些以前沒接觸過的病原體而發生失衡的,比如生活在北方的大孩子,現在已經很少生病了,但如果現在去非洲生活,又可能會因為接觸黃熱病病毒、登革熱病毒、寨卡病毒這類以前生活裡不太可能接觸的新病原體,而增大了生病的機會。‍‍‍
新冠期間停學、停工、居家隔離等防控措施,就是對人們正常生活方式的一種改變,這些防控措施的目的是減少新冠這種呼吸道病毒的傳播,這對新冠防控自然是有意義的,但它也確實會改變其它呼吸道病原體的傳播。
所以防控措施實施後,等於為人們提供一個呼吸道病毒更少的環境,對應的人們在那幾年感冒、流感之類就更少了,所以我們觀察到防控開始後類流感病例比例就明顯下降了。
導致在那幾年出生的孩子接觸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體等機會減少,這些孩子對這些病原體的免疫能力就更弱。
當防控放開後,人們恢復了正常的生活方式,以前減少的那些呼吸道病原體又可以像以前那樣傳播了,但這時由於前幾年接觸這些病原體少,孩子們體內對應的抗體也少,這時候就更容易被感染了,所以出現了兒科急診激增。‍‍‍‍‍‍‍‍‍‍‍‍‍‍‍‍‍‍‍‍‍‍‍‍‍‍‍‍‍‍‍‍‍‍‍‍‍‍‍‍‍‍‍‍‍‍‍‍‍‍‍‍‍‍‍‍‍‍‍‍‍‍‍‍‍‍‍‍‍‍‍‍‍
這就是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的流行病專家說這是免疫落差,這種免疫落差,是以前的防控環境和現在非防控的正常生活模式下的病原體環境造成的。
如果這些病原體都有疫苗,我們可以透過給孩子接種疫苗來消除這個免疫落差,但現實是沒有,而這些病原體又是隻要不做社交隔離就會傳播的,只要我們選擇現在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生更多的自然感染。
成人和大一些的孩子,由於這些病原體在疫情前就已經大機率接觸過,所以多少已經有一定免疫接觸,所以免疫落差會比較小,而幼兒,尤其是在疫情出生的孩子則免疫落差會更多,這就是為什麼這一波感染主要發生在兒童。
這一波的兒科呼吸道感染潮,也是這些孩子的免疫系統對非防控環境下的病原體環境的適應過程,適應完了就會達到平衡,就不會再出現這種程度的感染潮了,就像新冠第一次感染高峰過後,後續的感染峰就逐漸衰減一樣。
至於那些說要主動感染來鍛鍊免疫力的,其實是對免疫系統有很多錯誤理解。
看了前面的講解,我們應該知道,這段時間孩子生病多,並不等於孩子們的免疫系統有問題,而是免疫系統在對新的病原體環境做出適應。
我們的免疫系統本身就是根據環境會做出調整的,在病原體少的環境下,它只需要發揮免疫監視、免疫識別的功能,不需要進入戰鬥模式,如果面對一個病原體多的環境,尤其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病原體,如果被入侵了,它才要開啟戰鬥模式,包括產熱對抗感染、動員白細胞去吞噬,產生抗體來中和,這些都可能導致發燒、咳嗽這些表現,生病後的出現的這些症狀,本身就是免疫系統在正常工作的表現。
一個正常工作的免疫系統,自然不需要額外的“鍛鍊”,先不說主動感染可能會增加不確定性風險,主動去接觸那些正常生活模式下不太可能接觸的病原體,哪怕產生了抗體也沒什麼意義,就像你生活在北京從不去非洲你打個黃熱病疫苗並沒什麼意義,更別說主動跑非洲去感染一下黃熱病來獲得免疫。
這段時間孩子生病多,就像一個平時一個人玩的孩子被送進了幼兒園,突然要接觸很多以前沒接觸過的病原體,就會更容易生病一樣。我們要知道,我們送孩子去幼兒園不是為了孩子多生病,而是他到了這個年齡他需要開始學習,開始集體生活,經歷這段更多生病的時期是他成長要付的代價。
現在的兒科急診激增,也是我們為重新適應沒有防控措施下的正常生活需要付出的代價,我們能做的是把可以做的做好,包括把可以打的疫苗打好,日常做好手衛生,去醫院這些特殊場合戴好口罩,等免疫達到了新的平衡,就不會再有這樣的感染潮了。
參考資料:
[1]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issues/conditions/ear-nose-throat/Pages/Children-and-Colds.aspx
[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5728809/

相關閱讀:


相關文章